APP下载

论《诗经》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诗中有画艺术风格王维

王 匡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论《诗经》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王 匡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诗中有画”作为苏轼对王维诗歌的概括总结,成为后世品评诗歌作品的重要方面之一。《诗经》是我国诗歌艺术的源头,其中蕴含着多种艺术特色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诗中有画”就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一种类型。尽管到宋朝才被提出“诗中有画”,但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在诗歌艺术中显现,只是不曾被重视。

诗经;诗中有画;艺术特色

“诗中有画”这一艺术评论的概念最初源自苏轼笔下,在苏轼观王维画作《蓝田烟雨图》后,在题跋中写道: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1]

这句话可以说是苏轼对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并一直沿用至今,以至于现在人们一提到“诗中有画”就立刻想到王维。“诗中有画”作为文学作品中艺术特色的一种,当然不仅适用于王维的诗歌作品,从宏观上来看,中国历史上不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绘画艺术作品相互渗透影响,并相互补充完善力求营造水乳交融的意境。可以说,苏轼对于“诗中有画”的艺术凝练逐渐成为后世评论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

虽然“诗中有画”最初是评价王维的诗歌,但是作为诗歌的优秀艺术特色代表,我们去追溯源头,就应该从《诗经》研究起。《诗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源头,它不仅开启了诗歌艺术的大门,还滋养启发了后世诗歌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在苏轼没有此等评价之前,人们并没有从“诗中有画”的角度分析看待《诗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淹没了《诗经》中诗画交融的审美价值。

以《邶风·燕燕》为例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此诗描写的是卫君送别女弟远嫁的画面。这首诗是我国最早的送别诗歌,极富有抒情色彩,宋代许顗在其《彦周诗话》中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论影响地位,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推举其为“万古送别之祖”。全诗一共三章,前面三章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第四章则赞美了被送者的美德。前三章均以燕子的动态描写引入画面,卫君与妹在郊外分手后,望着远处逐渐消失的身影,泪如雨下。第二章,卫君遥遥送别,孤寂呆立的身影下依旧泣涕如雨,紧接第三章卫君送妹至南乡,终须离别,致使心伤,诗篇中离别的画面跃然纸上,三个画面的连续性和关联性为观众营造出一个忧伤的氛围。尽管最后一章旨在凸显被送者的美德,但是卫君与妹的离别嘱托也形成一幅送别前的画面,为全篇描绘一段故事的开始。

再以《郑风·清人》为例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此诗是一首讽刺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很好的作画题材,但却是可以巧妙安排的画作。诗歌描写的高克带领的部队驻守在彭地,战马披甲,气势雄壮无比;战车上的矛飘着鲜艳的红璎珞,威武万分。可是画面中的清邑士兵却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画面中自由散漫的将领士兵与金戈铁马形成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提及《诗经》中“诗中有画”的观点,实际上在古代已经有一些文学批评家对其有所认识,只是在《诗经》的全部诗歌中不具有普遍性,对“诗中有画”的分析也只是停留在片面的角度,没有能够引起大的文学轰动引起重视。明朝董其昌在绘画领域提出的“南北宗论”中明确的将画派分为两个,但在唐朝时期绘画的南北宗并未区分时,关于诗歌已经用绘画风格的“南北宗”概念来品评了。例如钱钟书在《七缀集》一文中记载,《二南密旨》 “以《召南》:‘林有朴樕, 野有死麕’句,及鲍照‘申黜褒女进, 班去赵姬升’句, 钱起‘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句”[2],为南宗。以《卫风》‘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句,左思‘吾爱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句, 卢纶诗‘谁知樵子径, 得到葛洪家’句,为北宗。”[2]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召南·野有死麕》和《邶风·柏舟》这两首诗歌都是非常具有画意的。如若不然,也不会用唐朝论画专著《二南密旨》中的这两句诗来区别南北画风的不同,更不会以论画派风格的“南北宗”来评论诗句中所包含画意的艺术风格。因此,我们就以画派的“南北宗”来评论《诗经·召南》和《卫风》的诗句,就可以了解古人对《诗经》中“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的前期认识与探索,这也足以证明“诗中有画”在《诗经》中的艺术风格存在。[3]

“诗中有画”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对其修辞方法和创作理论研究,的确是诗歌创造意境感动读者的一种普遍艺术手法。因此,诗歌总是将外在的环境描绘和内在的精神抒发相结合,而作者想要将外在的环境和精气神通过文字来传达时,必须将外在环境的造型动态、色彩、光影等绘画上的手法突出表现,营造一种诗画相互交融的文学意境。这样创作出来的诗歌通过意境的表现,必然具备了 “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听觉、视觉等其他感官一同感受将画面与诗歌融合,共同体会“诗画同源”的意境,进一步增强“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回归到艺术风格的源头去看“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从《诗经》问世以来发端,到南北朝时期谢灵运等的山水诗的出现拓宽了其艺术表现的形式,再到我们最为熟悉的唐朝大诗人王维,被董其昌誉为南宗画派之首文人画的典范,所以使宋朝苏东坡凝炼出流传至今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评论,至此“诗中有画”成为品评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准之一和文学创作的理论经典。

[1] 苏轼文集(卷七十)[C]

[2] 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 马永忠,宋自兰. 《诗经》的"诗中有画"[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8(01)

王匡(1993—),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J29

A

1672-5832(2017)11-0038-01

猜你喜欢

诗中有画艺术风格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走哪条路好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王维“诗中有画”的模式
“诗中有画”说点染
诗与画谐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中国当代八大文人书画名家艺术风格论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