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孟小冬故居(外二篇)
2017-11-25◎孙荔
◎ 孙 荔
初冬,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树上的落叶已飘零,一棵棵树像落尽羽毛的鸟。缘之对民国女子的情结,临水照花,自有一种风韵,一种美,我决定去寻访孟小冬故居。
不喜欢京剧的人,对孟小冬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但提起名满天下的京剧名家梅兰芳,和如雷贯耳杜月笙,都是知道的,是这不寻常的女子孟小冬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舞台上,她是运筹帷幄的大丈夫,指挥着千军万马;生活中,她端庄秀丽,温雅大方。
孟小冬1907年出生于上海梨园世家,祖父孟七是清朝同光时期的红净名角。她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在无锡正式挂牌公演。自幼聪明又刻苦用功,少年即成名。其嗓音高亢,戏路以高嗓老生为主,经常上演剧目为《曹操逼宫》、《辕门斩子》、《七星灯》、《哭秦廷》、《闯幽州》等。一字一腔,一板一眼,丝毫不苟。先后拜陈秀华、余叔岩为师,成就一代名伶,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誉。
沿轿子胡同东口进去,走上几十米处就出现一个一条稍宽的小胡同,然后右拐往北走。不远处到头再左转,路北有一个大宅的红门,门旁写着:轿子胡同8号,轿黄府,孟小冬故居就到了。
这座老宅子被称为“轿黄府”,原来旧时皇帝的“皇”有规定不能随便用,所以为表示轿子胡同的“冬皇府”,就用龙袍的颜色“黄”谐音替代,于是就叫成了“轿黄府”。
住宅为中西合璧式四合院。房间建筑高大,为砖木结构,北房有五间,进深为三间,四坡屋顶,覆合瓦,清水灰砖墙面,屋内有廊通各室。西房四间与北房连为一体,其中一间为门,门下有台阶五步,进门为廊,其南端房屋向东凸出半间,墙隅抹角,顶为攒尖式。是孟在1940年至1950年的期间所置房产,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自购私产。
门楣上画的是琴棋书画,中间是穿着民国服装的小孩在玩耍。厚重的大红门,古铜色的铜环有着属于岁月的厚重,这是一个经典的北京四合院,推门,一声低沉的吱哑声,让你一下子仿佛回到了民国。
门道古朴典雅,影壁是一块汉白玉,图案是一对游龙戏凤在祥云间戏嬉飞舞,旁边几棵翠竹随风摇曳,让人仿佛身置江南竹韵中。左边是一扇描金木门,走进去豁然开朗,好似江南园林一个月洞门又引出新的空间,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内院方方正正,院内是彩绘青瓦,雕梁画栋,好似是一个华丽的戏台,浓墨重彩,有着京剧场景的意境。“仁德堂”是孟小冬原来的客厅,缓缓步入门内,正中挂着一幅身着旗袍孟小冬照片,眉清目秀,秀丽娇媚,旁边一副对联:冬皇芳名余红香,兰辉菊坛映绿椿。院内有两棵美丽的香椿树,据说是一对情人树。
走进“若兰闺”,“若兰”是孟小冬的本名,“小冬”是她的艺名。孟小冬原来的卧室内除一铁架床外,家具均是古典式的,雅致而细密,使得古典的美丽穿透岁月。外间是一个烟榻般的雕花木围子床,中间放一个老虎爪的小矮方桌,花梨木桌面上刻有棋盘,古色古香。
现在房子的主人是德籍华人花映红女士,2005年初她买下了这两个小院,原房主周先生的母亲徐友筠,是在1950年从孟小冬的胞弟孟学科手上买下的,房产是孟小冬的。1925年,孟小冬在京城登台,一炮而红。据说,当年撰写剧评的“燕京散人”曾对孟腔有过细致的描摹:“孟小冬生得一副好嗓子,最难得的是没有雌音,这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同年8月,孟小冬与同日登台演出《霸王别姬》的梅兰芳初次相遇,后来两个合演《四郎探母》大获成功,由于两人常在一起合演,朝夕相处中两人渐生情愫。“十里飘香近,缘来只为君。”与君相遇一场,就拉开了一场恩怨。
1927年的一个良辰吉日,两人结婚,由于梅兰芳已有两房妻室,一切从简。多年后,孟小冬曾经回忆道,当初的兴之所至,只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思想冲动而已。1930年,梅兰芳要赴美演出,谁以“梅夫人”的身份亮相?想必是孟小冬与之同行。然而为了能够随同梅兰芳出访,二夫人福芝芳不惜堕胎,为息事宁人,梅兰芳决定单身赴美。同年,梅兰芳的大伯母去世,按规矩,梅兰芳的妻房都应披麻戴孝,当孟小冬来到梅宅,却被下人以“孟小姐”之称拦在了门外。原配夫人王氏已故,二房福芝芳百般刁难孟小冬,梅兰芳却不出手相护。孟小冬的心被一点点伤透,伤成萧瑟的寒冬的一块冰,于是一场维持七年的婚姻走散了。
绝望与伤心的孟小冬也告别了心爱舞台,前尘往事,不过万古长空而已,她潜心念佛。五年后,再遇曾经帮助过她的上海滩大亨杜月笙,便拉开了另一段人生。1938年10月,杜月笙的安排孟小冬下北平,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拜师在五年期间,孟小冬基本停止了演出,师父几次手术,孟小冬不离左右,倾心侍候,情逾骨肉,最后她终成余氏衣钵唯一杰出的传人。1943年余叔岩去世,哭之最哀者是孟小冬,师父走了,心凉如秋的孟小冬也无心唱戏,以“为师心丧三年”为由,隐居不出。当时北平正处敌伪政权时期。
杜月笙是旧上海的财富大亨,孟小冬刚出道时,杜月笙就喜欢看她的戏。梅孟分手后,杜月笙邀请孟小冬来上海演出,一直暗中扶持保护孟小冬,孟小冬对杜月笙心存恩情,终于两人走了一起,过了几年恩爱的时光。中年的孟小冬追随杜月笙去了香港。到香港后,杜月笙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孟小冬又像当年侍奉师父余叔岩一样,为杜月笙煎汤熬药,不离左右,她对杜是有深情的,杜亦是。1950年,病重的杜月笙坚持要与孟小冬补行一次婚礼,穿着暂新长袍马褂63岁的杜月笙坐在轮椅上,与穿着滚边旗袍42岁的孟小冬依偎而立,一生苦苦追求的“名分” 孟小冬,终于如愿做了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
如果说孟小冬对梅兰芳是全身心投入爱,,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名分。经过了乱世离散,孟小冬对杜月笙所求只不过是一份安稳的生活罢了,心早已禅定,波澜不惊。晚年的孟小冬的照片木然中有着安详,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光影就这样翻过了。她一个人在香港守着那份宁静时,京剧名伶角色已随岁月远去,凄艳地静静地盛开在时光深处。
徘徊这门外,想四十年代的孟小冬曾独居在这里,那时梅兰芳已无奈离她而去,疼爱她的父亲带着对女儿婚姻失败的遗憾撒手人寰,恩师余叔岩英年早逝……桩桩心痛之事接连而至,世情凉如水,北平城沦陷,民不聊生……爱与恨的千古愁,来得来,去得去,尘世后有一只翻云覆雨的手。走出轿黄府也就远离一段如烟和尘事,正如孟小冬说的:“一切都过去了罢!”
寻访陆小曼故居
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初夏的一个日子,小雨“哗哗”的下着,上海南昌路两旁的法桐也在沙沙作响, 一片雨的世界,显得那么寂静。寻问一位老者136弄11号在何处,他指了指前方一处洇了岁月的小洋楼。这就是一代诗人徐志摩和陆小曼曾经居住的地方,心中不由百感交集。
陆小曼,原名陆眉,别名小眉、小龙,笔名冷香人,1903年出生于上海南市孔家弄。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她从小接受西式教育,能诗文,擅绘画,熟练英法语言,文字清新婉约,人亦眉清目秀。
胡适、刘海粟、徐志摩、张歆海四人曾一道去拜访王太太陆小曼。未曾相逢先一笑,这一见,徐志摩和张歆海一不小心爱上了这位王太太,思君朝与暮。陆小曼日记里,张歆海经常去她家做客,一坐几个钟头不走;徐志摩眼里唯一的风光正是小曼,相思始觉比海深。那时,陆小曼是寂寞而妖娆的王太太,一袭绿地暗花的旗袍,款款地挪动莲步,唱着缠绵悱恻的《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两城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时小曼是天空的一片云,投影在志摩的心湖。
“我白天向往的,夜间祈祷的,梦中缠绵的,平时神往的——只是爱的成功,那就是生命的成功”。徐志摩把对陆小曼透心肺腑的爱视作他生命的一切。尽管罗敷有夫,使君有妇,两人最终走在了一起。爱是生命里最绚烂的一场幻觉,太荼蘼,有时走完天涯道路也不愿醒来。
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第一处婚房就住在上海环龙路(今南昌路)花园别墅11号,这是一幢三层洋房。后又迁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号,那是一幢上海滩老式石库门洋房。南昌路很窄,只有14米到15米;它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全长也不过1.7公里左右。旧时,这里分成两条路,陶而斐司路和环龙路。寥寥无几的店铺,像别致的钮扣镶嵌在道路两旁,行人很少,显得特别安详而静谧。
有些爱情是不宜走进婚姻的,小曼不适合居家过日子,做不了柴米夫妻。只用法国的香水帕,还要有几个仆人,身体不好又吸了鸦片,还要去唱昆曲。她每天过午才起床,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的父亲对小曼极度不满,以至切断他们的经济来源。无奈的徐志摩同时在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小曼奢华的生活。一代新月派诗人为生计四处奔波,为省钱搭乘邮机,以致命丧济南开山的坠机事故中。这一场凉薄的烟花,开的绚烂,败的黯然。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年仅36岁的诗人,真悄悄地走了。陆小曼痛悔不已,“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从此不再出去交际,从此也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她笑像秋风一样萧瑟,人生是这样荒凉,她潜心习画,潜心编纂《志摩全集》。
1965年4月3日,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悄然过世,她的灵堂上,只有一副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临终之际一再表示,愿立一碑于志摩墓侧,此情绵绵至死不绝。无奈徐志摩的家属以及前妻张幼仪生的儿子徐积锴都不同意。
在柔和的灯光下,听着透着光阴味道的旧曲,静静看她那些发黄的旧照片。陆小曼年轻时低眉浅笑是那样地无限风情,她是中国最早涉足外交领域的女性,做中国外交第一人的顾维钧的助手时,还不满18岁。大家闺秀,仪态万方,莞尔一笑,魅力与才情尽在其间。
徐志摩说:“一双眼睛也在说话,晴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
郁达夫说,“陆小曼是一位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她不是一般意义上传统的美女才女,她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典范,是那个时代真实精神的反映。
寻访赛金花故居
暮春,朦朦细雨好似那扯不断的轻愁,由宏村去西递的路上,一路是白墙黑瓦的皖南村落。在车窗里偶然一瞥间看到“赛金花故居”的指示牌,原来黟县是晚清名妓赛金花的故乡。
小时候读过有关赛金花的传奇人生,自然这故居对我有着神秘的吸引力。穿过雨雾走进古徽州最美丽的私家园林,宅院很深,呈园林式,院子里有天井,布局是四水归堂,是典型的徽州人家。惊异于古徽州无论富贾抑或平民人家,一律在客厅的案台上摆放一个西式座钟,左侧是一面古镜,右侧则是一只花瓶,据说这暗喻着“终生平静”之意,这里的摆放也如出一辙。
院内有一口古井,青石幽幽的古井口,有几道深深的被麻绳勒出的印痕,那是岁月的痕迹。想像晚清时的赛金花回到归园时,身影是落寞的,顾影自怜的,如今古井犹存,芳踪却杳杳。
院内有一株海棠花,导游说是赛金花亲手种下的,海棠依然很茂盛。遥想当年,赛金花若知海棠又叫断肠花,断然不会种下,如同种下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无论古今,一个女子想要的,无非是安静的生活,像一棵安静的树,静观世间风云。步入这深深的庭院,宛若走进江南的园林。这如此气派的院落,一看也是当年富贵人家的居所。赛金花小时家境贫穷,生活所迫才离开安徽老家,这肯定不是她小时生活的家园。这里,原来是她祖居旁的“归园”,是后来一富商赠与赛金花的。
那个小脚深闺的时代,一个烟花女子居然出了洋,还能自如地出入洋人的皇宫。更传奇的是,数年后八国联军攻占京城,八国联军的总司令居然是曾经仰慕她的西洋人,晚清宰相李鸿章也拜倒在这个小女子门下,大清沦落到妓女救国,这让慈禧太后一扫颜面,于是找个借口把这个贱人发配回了原籍,于是就有了眼前这“归园”之名。走过一间一间的木门,每一扇木门都有着班驳的历史往事。在一雕着花卉的木格厅门口站定,八仙桌、红木椅、老字画,古色古香,伴着楼上传出古韵小调悠悠,别是一番风情……站在赛金花媚眼如丝二十一岁的老照片前,有一种神秘的魅惑,这种神秘来自上个世纪。老照片沉淀着一种深厚的美,有着属于那个年代的风韵,柔美而凄艳地盛开在时光深处,像一帧水墨小品。
赛金花,原名郑彩云,1872年10月出生在黟县上轴村,10岁时随父亲迁居徽州,为了谋生父亲去苏州做了轿夫,12岁的郑彩云也随父至苏州。不料命运在转弯,父亲意外病逝,无奈之下彩云做了花船上的清倌人,只卖艺不卖身的欢场女子,那是1886年。外表清丽的她自此开始读书学琴、吟诗作画。
赛金花的一生充满了情爱,在花船上与洪状元初次相遇,到“送子石”二度重逢,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1887年,未满16岁的赛金花,嫁给比她大34岁前科状元洪钧作三姨太,这是赛金花第一次婚姻。这时恰遇状元洪钧接到奉旨出使欧洲诸国,原配夫人何氏不愿随行,于是赛金花充当了公使夫人,并为她请了老师,教以英、德、法几国语言。赛金花以聪颖天资,良好的语言天赋,周旋于各国王公贵族之间。在柏林居住时,曾受到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的接见,并在皇宫里认识了年轻英俊的瓦德西将军。瓦德西面对如玉凝白的东方美人赛金花一见倾心。
洪钧回国后得黄胆病逝,这令赛金花悲恸欲绝,毕竟是洪状元给了她体面的生活。不料族弟独吞了洪钧给赛金花的五万银子,无奈赛金花被逼再入红尘青楼。正如她自己所言:“眼望天国,身居地狱,如此苦苦挣扎,便是人的一生。”
赛金花第二次婚姻是和曹瑞忠,沪宁铁路的总稽查,曹瑞忠为人忠厚,赛金花也决心想做个安静的主妇,那在象牙骨扇上题写的柳诗,就是最好证明。诗曰:“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从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可是天又不遂人愿,辛亥革命成功,满清被推翻,曹瑞忠因急性肠炎而离开人世,孤苦的赛金花又再度回到漂泊的生活。
第三次婚姻是魏斯灵,当时担任民国政府的参议员,而此时赛金花已年近40岁,但风韵犹在,此后两人同住在前门外的樱桃斜街。但是好景不长,民国十一年赛金花春天丧母、夏天丧夫。魏家认为她是红颜祸水,赛金花只得搬出魏家闭门寡居,靠典当和借债度日。这时的她已是50多岁的老太婆了,病容憔悴。
促使赛金花再次成名的却是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入京城,总司令竟然是令瓦德西,曾经钟情于她的一位德国军官。借此机赛金花为慈禧求情,为京城百姓安全求情。在赛金花流利的德语游说下,八国联军同意议和签下辛丑条约,因此京城百姓对她多有感激,称之为“议和人臣赛二爷”,民间还称她为“护国娘娘”。
民国十五年冬天(1926年)一生沧桑多变的赛金花,“第一位出入欧洲上流社会的中国公关小姐”、 “最后一位裹着小脚的具有明星气质的交际花”,走完了崎岖的人生之路,享年65岁,葬在陶然亭附近。晚年落魄的她,一无所有,安葬她的是故乡一些名士发起的募捐,才得以妥善后事。
黟县县志上,没有任何关于赛金花的记载。大概是崇儒重教、被称为礼义之乡的黟县人,不愿承认这块颇具灵气的土地上,曾有一位美貌智慧却又是身份低贱的风尘女子。赛金花一生传奇,三次嫁作人妇,又三番沦入烟花,集名妓、公使夫人于一身,历经了中日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和日本侵略中国等重要历史事件。
她是集可悲、可叹、可怜、可敬于一身的特殊女子,也是那个时代悲剧人生的代表。明清小说家曾朴以赛金花传奇经历写《孽海花》一书,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刘半农和学生商鸿逵,根据赛金花本人口述为她作传,名为《赛金花本事》。夏衍《懒寻旧梦录》:“朝堂上的大人物的心灵还不及一个妓女。”
赛金花创造了所有名媛闺秀,文武百官,乃至皇上太后都没有创造的传奇。赛金花在历史的深处,旖旎风光虽仅是流星一闪,却也足以引起世人的向往与感叹,因此,时人曾预言:“照他这样侠骨奇情,不但比古来的苏小、薛涛,只以歌舞诗词传为佳话者不可同年而语,就是比那些纡青拖紫的贵人,弄月嘲风的名士,碌碌终身,汶汶没世,也就有上下床之别,将来自必为一代传人。”
不明白赛金花晚年为什么不回“归园”呢?不由同情这一生起起伏伏的晚清女子。走过环碧廊,环碧秀色一览无遗,仿佛看见她迈着精致的三寸金莲,禹禹独行在悠长的廊沿下,女儿墙高低错落成一种徽式建筑之美,那一盏盏红灯笼,让灰白之间一下子明亮起来,就像老照片中的赛金花,似乎并没有令人惊艳之容,但一定是幽丽迷人的。
冷清之中的明艳,与真实的历史迷蒙交叠在故居归园内……归园,让人领略到人工山水与世外桃源般自然美景的美妙之处。其中有梨花伴月、双桥截春、静寄弄鱼、远风耸逸、环碧秀色等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只觉得雅到骨子里去了。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池桥、曲径漏窗、修竹古樟,与傍水而建的直廊、曲廊、爬坡廊,小桥回廊错落有致,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温婉意境。
身边是一幅幅醉人的江南山水画,人若在画中走来走去。园中的假山叠石,其峰、峦、洞、壑、涧、泉相映成趣,独具匠心。在登峰顶,归园的全景可尽纳眼际,再缓缓将视线移向远处,那水墨般的青山、畦畦良田、以及古民居村落浑然一体,是一幅令人悸动现实版的山水画,归园曲径通幽,随处可见奇石。那漏窗也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如果说园林是美人,那漏窗就是美人的眼睛,顾盼有致,神采飞扬。漏窗,有着框画、漏光、露景、透气之功效,给人以灵动俊逸之美。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归园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像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我一页页用心翻着,赛金花电影般传奇的一生,在暮春斜斜细雨里再现。
离开归园,雨仍在纷纷下着,旧故里草木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