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后评价框架体系研究

2017-11-25刘玉琪

长江丛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灾害框架工程项目

刘玉琪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后评价框架体系研究

刘玉琪

最近几年,我国重特大地震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国家给予财政方面支持,为居民重建家园。但是很多重建灾区再次遭受到地震灾害,重建效果不尽人意,一些建筑项目暴露出很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故加强对地震灾后重建进行全面、系统评价至关重要。文章叙述了当前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后评价现状,并提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后评价框架体系构建,以供参考。

地震灾后 恢复重建 后评价 框架体系

地震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一旦发生,涉及范围广,且破坏性较大。为了保障当地居民能够正常生活下去,震后恢复重建工作非常关键。但是与一般建筑工程不同,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重建项目是否合理等与国民切身利益、社会稳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后评价框架体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后评价研究现状

项目后评价是对已经完成项目执行过程、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客观分析的过程。项目后评价最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了几十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后评价理论体系。但是我国开始项目后评价时间在八十年代,起步较晚,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国民经济、财务及社会等方面。目前,地震后评价大致体现在研究对象、管理及单项评价等方面。如从单项评价角度来看,陈蓓蓓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社会进行了评估。

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后评价框架体系构建

(一)确定评价体系

通常而言,灾后直接进行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经济及生态环境。而间接影响表现在社会、居民生活与应急能力。因此构建评价系统,可以将评价框架设置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果等后评价六大体系。

(二)评价体系基本内容

针对工程项目后评价来说,主要强调物理复原,遭受到强烈地震,会对建筑物等构成不同程度的损坏,故做好建筑工程设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如2010年2月智力发生8.8级特大地震,由于建筑质量过关,且防范意识较强,仅800余人遇难[1]。而2010年1月海堤发生7.3级地震,建筑物自身防震性能较低,遇难人数高达30万。

对于经济效益后评价,以绩效评价为基础,采用科学标准和方法,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必要性、科学性等进行分析。

社会效果方面,是针对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进行评估,灾害的发生,除了对人身、财产安全构成损害,还会影响社会秩序有序运转,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社会分化、社会动乱等后果。故灾后恢复手段是否能够保障社会和谐值得我们给予更加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以保证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最具积极效果。除此以外,还需要对人文价值、生态环境等进行后评价。

(三)定性分析

工程项目后评价体系各个环节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六项评价中,工程项目最容易见效,这些工程性项目能够直接保护人们的生命,且兼具人文价值。不仅如此,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经济存在关系,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2]。另外,经济效益使灾后重建的重点,投资与经济恢复速度呈正比,前者投入越多,经济恢复速度越快。经济效益具有可衡量性,如汶川重建,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旅游经济、饭馆及酒店行业的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基础条件,人文社会进步是最终目标。在评价中,我们不能够忽略任何一项因素,尤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四)定量分析

灾后重建并非表面上的物质重建,它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在实践中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等均存在密切关联,且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3]。对此在评价中,可以构建解释结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来找到权重最大的因素,给予更多关注,为重建工作指明方向。该模型是系统工程学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在实践应用中,能够将具有复杂关系的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在运算中提取出组成要素,对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等信息予以处理,最后发现各个要素产生的作用,以此来确定系统的层次,如针对后评价各类因素整合到一起,具体表示如下:

S={si/i=1,2,3,3,...,5}

通过对解释结构模型来看,在灾后重建后评价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当地人文具体情况出发,将短期与长远目标有机整合到一起,通过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判断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成功的后评价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秩序恢复和提高灾区应对灾害抵御能力。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对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生活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后评价作为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作,准确的后评价能够明确地震灾后重建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到重要影响因素,加以规划和调整,保障当地居民能够正常生活。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后评价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物质、精神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并积极引入先进的结构模型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为重建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不断提高重建效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持续发展。

[1]文涛.成都:积极构建社会组织统筹体系全面推进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J].中国社会组织,2016(11):31~33.

[2]杨月巧,迟宝明,宴金旭.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综合后评价框架体系及实证分析——以芦山县为例[J].地震,2014(03):149~159.

[3]杨月巧,迟宝明,胡俊锋,宴金旭.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后评价框架体系研究[J].灾害学,2014(01):18~24.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灾害框架工程项目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框架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WTO框架下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