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淮北市为例
2017-11-25蔡明洁
蔡明洁
安徽省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淮北市为例
蔡明洁
随着淮北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小康,慈善事业发展有了更多的经济保障,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社会冲突,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发展慈善已经逐渐成为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淮北市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开始分析,提出推动淮北市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慈善 政府公信力 微公益
一、淮北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慈善事业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
目前淮北市慈善类的社会主体主要有六类:
第一,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淮北市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共六家,淮北市慈善协会,淮北市蒲公英公益协会等。第二,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淮北市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为淮北市红十字协会。第三,基金会组织。截至目前,淮北市有小天使基金、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淮北治安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烈山区扶贫救灾基金会等多家基金会。第四,社区性慈善组织。主要是在社区居委会成立的服务性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等。第五,单位内设附属型慈善组织。第六,志愿者。主要包括由团委,市民政局,工会,妇联系统的主管的青年志愿者。[1]
(二)慈善事业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
慈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公益慈善类组织。2011 年 5 月,市东湖投资有限公司一次性捐赠 300 万元人民币,设立“增爱淮北”残疾儿童康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救治聋儿听力康复项目,救助市福利中心、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项目。
在慈善教育方面,淮北团市委组织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行动。该项目自 2006 年启动以来,已累计筹集资金 2591 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 4684 人,并成为淮北最有影响的社会公益品牌项目之一。
慈善救助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财力的投放、物品的供给、劳动力安置外,还有其他多样化的方式,如淮北市爱心车队免费接送考生和家长 7700 余人次,累计无偿地接送病 2200 多人次,接送大学新生入学报到 600 多人次,接送农民工返乡过节 1340 余人次,行程超过 10 万公里。
(三)慈善组织的管理和活动逐步规范化
以行政单位管理为主,实现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淮北市慈善协会成立于 1997 年,为淮北市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慈善组织。该组织以市民政局为依托,管理在慈善组织中最为规范,目前有 4 名工作人员,现有常务理事 20人。近年来累计筹集善款5313 万元人民币,各类衣物计 2万余件,各种书籍 1.5 万余册,激发了全社会成员开展慈善活动的积极性,赢得了全市各界的一致好评。
公益性项目开展走出传统组织无针对性的误区,逐步实现慈善方向定位精准的组织目标。如淮北市蒲公英公益协会作为民间草根公益服务组织,其前身是蒲公英助学公益中心,成立于 2011 年,组织规模达 300 余人。其公益项目主要慈善组织的方向性明确,救助项目的效果显著。
(四)政府和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2016 年 3 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2015 年 4 月 9 日,安徽省政府印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新常态下我省慈善事业的新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2016 年年初,淮北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淮北市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指导、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文件,对新形势下推动我市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统筹慈善和社会救助两方面资源,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淮北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慈善事业的观念比较落后
淮北市作为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城市,普通人民慈善观念比较落后,在传统思想中,只有物质和钱财有剩余的有钱人才能做出捐赠之举,而我国在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解决了温饱问题,微薄的收入已是捉襟见肘,这样“慈善事业是富人之举”的观念便在市民心中根深蒂固。现代慈善的理念还远未得到市民的认同,人人关心,参与慈善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2]
(二)慈善组织机构不健全
政府主导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慈善事业在性质上属于民间事物,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但同时,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在各个方面加以引导从而走上自身发展的道路。淮北市仅在市民政局设立慈善科,下面县级以下民政部门没有设立专门处理慈善工作的职能部门,这样直接导致慈善工作覆盖面狭窄,三区一县的官方慈善活动无法开展。
民间慈善组织机构松散。民间慈善机构少,规模小,且运行机制不畅,规模和能够提供的服务却非常有限,存在着募集善款难度大,开展工作保障缺乏,难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等问题。
慈善活动的资源和公信力不够。第一,募捐能力较弱,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差。第二,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影响了群众的捐赠热情。[3]
(三)慈善宣传缺乏力度,辐射影响面狭窄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内敛性,封闭性也妨碍了人们的慈善行为。淮北市慈善协会的行政开支一年只有政府拨付十几万元,在慈善宣传上的花费开支少,蒲公英协会也因为宣传资金少,有些企业认为宣传不够,选择少捐钱和物资。慈善宣传往往只能通过地方新闻媒体,报刊杂志,而淮北电台、报纸等媒体受到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市场宣传辐射的面就很窄,和省级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度差距太大,加之慈善在市级媒体上的宣传和其他行业宣传力度相比更弱,直接导致慈善宣传无法家喻户晓,慈善宣传收效甚微。很多人由于缺乏对于慈善的了解,对善款捐赠者缺少感激之情。很多慈善者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生活穷困的儿童只有在需要金钱时才会主动联系他们,更有甚者,会主动要款要物,捐赠者对捐款接受者的反应失望,往往感到捐赠与捐赠初衷不符,做慈善的积极性倍受打击。同时出现了社会上还有以乞讨作为一种职业的人,欺骗捐助者爱心。
(四)慈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吸引力小,打击企业做慈善的积极性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 12%以内的部分,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12%的优惠程度太小,有很多企业对 12%比例的优惠不在乎,非盈利企业更是觉得慈善税收优惠与己无关。同时,针对税收优惠减免的程序繁杂,企业真正实施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影响了慈善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三、淮北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强化慈善组织建设,提升慈善工作的整体水平
市民政部门作为慈善事业主管部门,应健全慈善组织的管理机构,县、乡镇、社区要建立自上而下相互监督的慈善工作管理机构,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慈善组织年检制度和评估制度,及时公开监督管理信息,接受社会公众公开监督和投诉举报,严格对于慈善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拓宽慈善发展渠道,丰富慈善活动形式
加强企业与慈善活动的互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通过捐款捐物、慈善消费参与慈善活动,提倡在单位内部、城乡社区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从而进一步弘扬和培育良好慈善文化,激发全社会互助互爱的良好风尚,提升淮北好人之城的城市魅力[4]。
(三)健全慈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慈善事业发展的管理
2016 年初淮北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加强对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监督和管理。加强财政内部审计和监督,进行年度审计,并要按期如实对外公布。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对每次慈善活动的专业服务和慈善效果进行评估,并对外公布。[5]
(四)加大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
打造慈善文化品牌。具有时代特征、淮北特色的慈善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今后一个时期淮北市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建立慈善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城市考评体系。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大力弘扬慈善事业。[6]
[1]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怡心.关于国外慈善事业的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
[5]朱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6]蔡勤禹.社会转型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2013(1).
(作者单位:淮北市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
蔡明洁(1994-),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助教,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