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居住问题的研究综述
2017-11-25邱啸
邱 啸
我国农民工居住问题的研究综述
邱 啸
农民工的居住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利用文献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能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农民工居住 研究综述 文献研究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其居住问题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搜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把握现有的研究状况,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居住不平等: 权利的不平等
马歇尔认为公民身份主要由公民的、政治的和社会的要素组成。社会的要素指从享有某种程度的经济福利与安全到充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一系列权利。居住权作为社会权利的组成部分,是也是现代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社会权利。然而在现实中,进城农民工却远远没有享受到这项基本的权利。
许多学者的研究,都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居住方面存在的不平等。这些研究就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住房的获得方式、居住面积、居住质量等方面。这些研究得出了基本相似的结论:农民工主要以居住在单位宿舍和租房为主;居住面积狭小;居住质量差;位于城中村或者城乡结合部;居住消费低;住房满意度偏高。
吴维平和王汉生(2002)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发现流动人口主要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住房,其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马万里和陈玮(2008)以杭州为例,研究发现农民工的住房特征与其行业特点紧密相关,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大部分是自己解决,农民工住房条件普遍较差,农民工可承受的住房租金较低。周建华和周倩(2013)通过研究发现长沙的农民工居住空间分异呈加强的趋势,居住区位向城郊边缘分离,和城市居民相较其居住形态呈“极化”倾向,与周边市民的居住隔离正在发展。田红艳等(2014)发现重庆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居住模式是混居,主要通过租房来获取住房,居住面积狭小,住房消费支出较重,居住条件较差,住房满意度不高。
二、居住不平等的剖析
居住权缺失的原因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整理文献发现,许多学者主要从现有的制度层面进行理论剖析,分析农民工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另外也有不少学者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更加细致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农民工居住的影响。梁涛(2010)研究了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对进城农民工的排斥。彭华民和唐慧慧(2012)从社会排斥视角来分析,低收入农民工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在城市户籍制度、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城市租房市场、城市建设规划四个维度上被社会排斥程度的不同。
实证研究则更多的从中观和微观角度,采用定量的方法来探究对农民工居住现状、居住满意度等的影响因素。任焰和梁宏(2009)通过分析发现人口学因素、人力资本因素、打工经历因素以及组织因素对农民工的居住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郭新宇和薛建良(2011)运用多元 Logistic模型对农民工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居住和就业的稳定性及迁移的家庭特征对住房保有形式和质量均有显著影响。陈云凡(2012)则发现作为中间变量的社区环境和居住条件显著影响住房状况,社区环境因素是中间变量中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三、居住权的实现
在分析了农民工居住所面临的困境后,国内学者就如何实现农民工的居住权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的来说,主要是建议从制度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工的居住权。学者或就某一项制度提出解决措施,或者综合多个制度提出一整套解决思路。就责任主体来说,学者大都认为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其中,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就这些措施背后所体现的理念而言,平等可以说是这些政策共同体现的价值观。
多数学者认为改革户籍制度,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吕萍和周滔(2008)通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认为将农民工住房纳入统一住房保障体系考虑更为有效。田红艳等(2014)认为政府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廉租屋-公租房”的阶梯式保障。张志胜(2011)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梁涛(2010)提出改革廉租房制度, 应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另外也有学者提出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公共住房的视野(许莲凤,2013)。也有学者提出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的范围或者建立专门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提升其购买能力。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主要涉及城市中的相关制度,不少学者则将焦点对准了土地制度。陶然(2013)提出政府应赋予城市郊区的本地农民一定的土地开发权利,让他们能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要求的前提下,合法地为外来流动人口盖出租房。
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与互动,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问题也不例外。因此许多学者注重发挥不同主体的能动作用,综合协调不同制度,采取多层次的政策,共同来保证农民工居住权。马万里和陈玮(2008)提出中央政府、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和农民工使用单位的相互协同,加快国家社保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周建华和刘建江(2014)提出要搭构多方参与合力机制,形成多渠道住房供应体系。
四、研究展望
不同学者对农民工的居住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主要是沿着现状、原因和对策的思路进行。虽然不乏新的研究视角出现,但是仍显不足。因此,之后的研究应该在以下方面不断努力。
第一,虽然不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采取的衡量指标并不一致,缺少有效的对比,因此需要统一指标体系,便于进行比较,同时也要做好追踪调查,在指标体系的设计方面需要更多地学者来丰富和完善。
第二,从研究视角上来说,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制度的角度来认识农民工被受到的社会排斥,农民工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虽然权力视角开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使我们认识到了农民工的主体性,但是这些研究只是聚焦于工厂宿舍。因此,如何更加注重农民工的主体性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三,从理论上来说,住房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居住应该更具有更深刻的理论内涵,但是目前的研究缺少在理论上的探讨。
第四,政策研究不能仅局限于理论上的探讨,目前我国主要住房保障模式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实践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许多学者的政策只是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在现实中落实仍需进一步探讨。
[1]吴维平,王汉生.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2(03).
[2]马万里,陈玮.建立健全面向农民工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研究——杭州农民工基本住房状况调查与政策建议[J].城市规划,2008(05).
[3]周建华,周倩.高房价背景下农民工居住空间的分异——以长沙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3(08).
[4]田红艳,宋星,李世龙.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需求特征与政策回应研究——基于重庆的调查[J].西北人口,2014(3).
[5]梁涛.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进城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的研究[J].兰州学刊,2010(7).
[6]彭华民,唐慧慧.排斥与融入:低收入农民工城市住房困境与住房保障政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2(08).
[7]任焰,梁宏.资本主导与社会主导——“珠三角”农民工居住状况分析[J].人口研究,2009(02).
[8]郭新宇,薛建良.农民工住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
[9]陈云凡.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长沙市25个社区调查[J].南方人口,2012(01).
[10]吕萍,周滔.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
[11]张志胜.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阙如与重构[J].城市问题,2011(02).
[12]许莲凤.公共产品理论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实现路径研究[J].东南学术,2013(06).
[13]陶然.以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1).
[14]周建华,刘建江.农民工城市住房支持的政策因应[J].农村经济,2014(07).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