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选世界记忆工程的档案文献研究
2017-11-25刘晓璐
刘晓璐
中国入选世界记忆工程的档案文献研究
刘晓璐
对10例入选“世界记忆”工程的我国档案文献进行样本分析,发现其整体呈现出历史悠久、载体多样、收藏机构较为集中、内容丰富等特点。研究分别从时间分布、载体组成、收藏机构和内容特征四个维度来分析所选样本,探讨其价值、作用、开发与利用等问题,以期引起档案界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关注,推动其开发利用研究的深入发展。
世界记忆工程 档案文献 文献遗产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世界记忆工程,旨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开展抢救和保护包括手稿、档案、图书以及口述历史记录等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世界级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扩展和延伸,是全人类以文献形式保存和收集的记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人类社会重大的变革、发现与成果,是历史遗赠给世界、今人和后代的文化财产[1]。入选世界记忆工程的档案文献都会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且相关目录会同时在网上公布。
在中国,档案部门是世界记忆工程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1995年中国“世界记忆工程”全国委员会成立,1998年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成立;2000年中国国家档案局正式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2]。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有十件,分别是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朝内阁秘本档、纳西族东巴古籍、清代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侨批档案、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及南京大屠杀档案。
一、中国入选世界记忆工程档案文献的特点
入选档案文献是中华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宗教等方面的珍贵缩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总体呈现出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形制各异、内容丰富等特点。故笔者从入选档案文献的时间分布、载体组成、收藏机构和内容特征四个维度来分析入选档案文献的特点。
(一)时间分布特点
该类档案遗产形成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公元前21世纪到近代中期,时间跨越近四千年的历史。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重视文献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1997年之前中国并没有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自1997年开始有中国的档案文献入选,并且入选年份不具有连续性,有间隔,其中仅2013年有两份档案入选,其余年份都只有一份。这与中国相关工作部门申请积极性的高低、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以及相关档案文献的保护情况密切相关。
(二)载体组成特点
档案的载体是指档案信息的存储介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曾经使用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张、胶片、磁盘、光盘等作为档案的载体[3]。入选档案文献遗产载体形式多样,这与档案文献遗产形成的历史时期有直接关系。入选档案文献的载体70%都是纸质载体,其余都是复合载体,如铁券、照片、胶片等。档案文献保存时间的长短与其载体属性和保存环境有关,但限于过去档案文献载体选择的局限性,纸张因其耐久性相对较好,便于保存,而成为此类档案载体的首选。再者,该类档案文献载体的复合化,体现了档案文献载体的新发展,对其保护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档案文献载体的复合化发展使得人们对文化面貌的认识更加直观、具体和全面。
(三)收藏机构特点
经对入选的档案文献遗产保管的机构进行调查,发现入选档案文献所在的主要收藏机构
隧道开挖后,支护结构拉应力最大部位主要集中在边墙中部内侧和墙脚外侧以及底板中部内侧,受拉区域分布范围和拉力值较小。图3是隧道开挖结束后结构最大主应力图,墙腰最大拉应力为0.7 MPa,底板最大拉应力为1.2 MPa,在基坑没有开挖的情况下,周围地层不存在偏压力的作用,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都是对称分布。表1是隧道施工结束后结构典型截面安全系数计算结果,从结构的受力情况考虑,隧道在基坑没有开挖的情况下是安全的。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档案馆是收藏该类档案文献的主体。作为保存党和国家档案的专门机构,档案馆发挥了其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职能。同时,该类档案收藏机构具有集中性的特征,即主要集中于文化事业机构。文化事业机构对其进行集中管理,便于更好地保护该类档案文献,同时利于后期相关部门对其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进行深入开发,为世界记忆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经验,也便于更好地为社会利用提供条件。
(四)内容构成特点
入选档案文献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政治、宗教、民俗、建筑、医药、历史等多个领域。由于其内容特殊性和专业性的差异,分别收藏于不同的机构。比如:
(1)收藏于科研院所的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和东巴古籍。其中,传统音乐类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佛教、道教等宗教音乐,还包括了长达7000个小时的中国传统戏曲[4];东巴古籍主要记录了东巴教的各种祭祀仪式,世代传承。
(2)收藏于图书馆的是国家图书馆的样式雷建筑图档、中医药研究图书馆的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其中,样式雷建筑图档完整地展示了清代样式房的运作与皇家主要的建筑活动,是雷氏家族建筑智慧的结晶。本草纲目包含中医药药物知识和医方,奠定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涉猎广泛,含有哲学、政治、天文、养生多个方面学科的生命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开展的百科全书。
(3)收藏于档案馆的数量较多,有清朝内阁秘本档、清朝科举大金榜、侨批档案、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和南京大屠杀档案。其中,清朝内阁秘本档主要记载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清朝科举大金榜由200多份记载中国科举制度相关档案组成;藏于地方档案馆的侨批档案记载了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至国内的汇款和家书;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反映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政治生活形态;南京大屠杀档案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罪恶事实和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大量罪行。
该类档案文献的内容整体呈现出丰富性、成套性、系统性、稀有性的特征,是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精华,是我们研究音乐史、外交史、民俗史、考试史、建筑史、医药史、民族关系史和世界史的珍贵材料。
二、中国入选世界记忆工程档案文献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入选档案文献重视收藏,但开发和利用工作仍较为薄弱。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内外原因主要是:
(2)入选世界记忆工程档案文献载体多样并由单一性向复合化的趋势发展,其档案实体受自然灾害和一定人为因素的影响,该类档案文献其自身的保存状况各异并且形态在一定程度都有所损毁,所以为工作人员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带来了实际的困难;
(3)入选世界记忆工程的档案文献集中保存于文化事业机构,这为后续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开展相关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便利,但其内容所涉及文字多样,如清朝内阁秘本档是用满文手写的,东巴古籍的文字是古老的纳西族使用的东巴文,元代西藏官方档案的文字主要是八思巴文和藏文,受开发技术的限制,增加了相关单位翻译整理工作的难度;
(4)有关法律法规指向性不明确,虽然《档案法》一直起着保护文献遗产的主要作用,是我国迄今为止对文献遗产保护指向性最强的法律[6]。但是根据目前相关法律,档案、文化、文物部门都有保护档案文献遗产的责任,且标准不一,权责划分不清晰,缺乏针对该类档案文献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
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该类档案文献遗产,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对中国世界记忆工程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都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所以各收藏该类档案文献的机构都应积极关注该类档案文献的编纂和研究工作,主动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主动向社会提供相关信息,使入选的档案文献放射出更夺目的光芒。
三、中国入选世界记忆工程档案文献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目前,世界记忆工程着力用新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文献遗产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开展了许多试点项目,如非洲明信片项目,将大约包含3000张反映西非国家殖民历史的明信片“集中”在一起,由于这些明信片都分散保存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只有通过制作光盘才可以将其整理并提供利用。此外,通过以伙伴方式开展地区间的合作,来利用某些特殊项目的基金如萨那手稿项目,该项目是为培训当地的修复人员和缩微照相人员,帮助他们妥善地保存这些古老的手稿。同时,他们出版了展示”古兰经”碎片的光盘,并附有阿拉伯文、英文和法文的说明。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也门政府以外,埃及、德国和美国的部分组织也参加了这个项目,共同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条件。
针对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如下:
(1)更新档案观念,相关收藏机构的档案工作人员在认识入选档案独特性的基础上,更应意识到该类珍稀的档案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入选档案不受再次损坏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其蕴含的资源,为社会了解入选档案提供现实的条件,为后续申请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入选档案文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职业道德高、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档案相关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物质基础,提供人才支撑条件。
(3)借鉴国际经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成功的试点项目,追溯其开发利用该类档案文献的过程,将其成功的经验与中国入选档案文献的现状结合起来,使入选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与国际接轨,同时更具中国特色。
(4)明确制定保护入选档案文献的法律法规,借鉴非物质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收藏机构、科研院所在开发利用入选档案文献工作中的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细化相关保护条款。
[1]360百科.世界记忆文献遗产[EB/OL].[2016-04-22] http://baike.so.com/doc/130407-137742.html.
[2]周耀林,宁优.“世界记忆工程”背景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推进[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04):36~44.
[3]陈智为,邓绍兴.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480~498.
[4]徐欣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中的“新来源观”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05):23~27.
[5]王云庆,王红娟.珍贵的档案文献——《世界记忆名录》中国项目简介[J].山东档案,2011(05):61~63.
[6]高鹏,陈聃.文献遗产:“档案”的嬗变与发展——《档案法》向《文献遗产法转型的思考》 [J].档案学通讯,2013(03):5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刘晓璐(1991-),女,汉族,河南鹤壁人,研究生,郑州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