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应用在现代汉语课堂中的思考
2017-11-25杨丹
杨 丹
对分课堂应用在现代汉语课堂中的思考
杨 丹
近些年,大学传统的授课模式频频受到挑战:课堂上授课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不听课甚至逃课的情况屡屡发生;教师教学压力大、负担重,授课效果也差强人意。大学课堂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而这历来从老师与学生的双方面考虑,呼吁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进行改革。因此,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颖的教学形式在近几年相继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对分课堂 现代 汉语 教学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心理系课堂上首次尝试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上海理工大学何玲也将对分应用于英语口语课堂上,授课均取得明显效果。从2014年9月1日起,对分课堂开始推广,迅速受到众多教师的大量好评。因此,受到众多老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启发,本人在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也尝试使用对分课堂的模式,将取得的效果与心得与大家讨论。
所谓“对分”,既是将传统课堂一半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讨论,只留一半时间给教师讲授重难点。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讨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下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自主性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反思并用文字予以表达。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分成三个过程: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集体讨论。在经过学生课下一段时间的自主研究和沉淀吸收之后,在第二次课堂上对作业结果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充分准备后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所思所想侃侃而谈积极抒发见解,课堂气氛紧张热烈,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亮考帮”即为对分课堂的中心环节。
《现代汉语》这门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大一入学的必修课。之所以选择这门课程实行对分模式,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考虑到这门课既没有特别高深的理论也不都是直观的常识性知识,课程内容层次性清晰且难易度适中,容易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下面以第三章第三节《造字法》为例说明对分课堂的主要环节:
在课堂讲授环节之前需强调学生不要预习,也不要预留课前作业,以免在后续的内化吸收环节中无事可做打乱教学计划。上课时,我只简单通过例字讲解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内涵及由来等重难点,并不穷尽教材内容,让学生把握章节的基本内容,随后布置课堂作业如:指事字与会意字的对比;假借义与引申义的区别;声旁和形旁的作用等六个题目,需要学生利用三天时间结合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研究探索、内化吸收,完成对分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并把研究结果形成书面形式上交,最重要的是其中还要列出“亮考帮”中“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的素材,为第二次课上的讨论交流环节做准备。对于学生们形成的作业,老师只需简单标注出其中的闪光点和有失偏颇的地方即可。
第二次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和“亮考帮”内容,因为班级规模较小,所以各小组都有机会自由发言。各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最终讨论结果并列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为欣赏的内容,即为“亮考帮”中的“亮”。待各组代表完成发言后,由老师对每一个小组的发言做点评并纠正其错误,然后对最终答案做出总结。而“考”这一环节,即为自己明确的内容,认为别人有可能存在疑惑,提出来考考别人。在这一环节中我看到学生经过思考后对某些知识和内容的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发掘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确实要比传统课堂“满堂灌”模式下学到的知识更为扎实牢固,而这同时也是一个查缺补漏的环节。最后“亮考帮”中的“帮”,是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讨论时求助别人,如果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不了,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寻求帮助,最后还是解决不了的将由老师给予解答。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极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摆脱了死记硬背全盘被动的学习模式,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自由,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传统授课模式下,知识传授作用明显降低,学生死学、硬学,能不能学得好学到多少一直是个未知数,而真正能够做到独立思考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对分课堂”帮助学生完成了一种精神上的独力思考过程,而通过书面作业这种物质化的形式,更是让学生完善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思维过程,也为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坚实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其对课程的积极影响不置可否,但同时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时间的掌控需根据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而定,讲得好的固然好,讲得不好就是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而学生对于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都积极想予以表达,直接打断学生的陈述是否恰当也值得探讨。有时为了赶进度,课堂上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也会比较少,这样也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内化吸收环节中虽然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自主完成作业,但仍然会有学生只注重形式而没有把思考落到实处,比如抄袭,或者提出的问题太过简单等。
尽管如此,“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大大的缓解了传统课堂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带来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本次对分课堂的试验是从学期中开始,分享的体会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而对分课堂真正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依靠学生的反馈和教师课堂上的观察来说明,因此,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实证去探索和证明“对分课堂”的价值及带给我们的影响。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杨丹(1990-),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