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准语文课堂的情感节拍
2017-11-25巫晨洁
巫晨洁
打准语文课堂的情感节拍
巫晨洁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有效的途径。要让学生通过“读”这一 “桥梁”,进入到文本里面去。将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浸在其中,乐在其中,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体验。
导情 诱情 唤情 悟情
一、走进文本,入境导情
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是富有情感性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就能够直接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呢?很多时候学生是不能够主动或自觉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而学生自身情感与文本情感能否和谐共鸣,这要看学生如何去体悟文本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体会不到文本的情感,那么,他就无法得到文本的思想情感教育的。比如教学《梦圆飞天》一课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去讲解有关宇宙飞船的知识,而不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学生也许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科学热情,但文章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就不一定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吸收。因此,本文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情感教育,一定要以教材为本,坚持思想感情与认知体悟相统一,切忌脱离课本讲一些空话、套话、假话,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
二、潜移默化,以情诱情
“亲其师,信其道”。可见,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是把握好情感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师自身的情感要健康、丰富,要做个“有情之人”,把全部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投入到教学中。教师只有胸怀持续而炽热的爱,才能把自己的全部追求和学生的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积极的主导作用。
另外,教师的语言应该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和感染学生。比如在朗读《长城与运河》一课时,语气应该是由娓娓道来逐渐过渡为高昂激昂,读出内心的自豪。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采用沉重、缓慢的语调表达出对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逝世的痛心和惋惜,准确地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
三、创设情境,呼唤情感
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学生意识强弱往往依赖于情感的支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情境交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遵循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一个好方法。教学中不仅要在导入新课时注重情境的设计,更应注重在整节课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思维的转折处设计问题,使问题不断深化;用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感到满足、欣慰和自信,进而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美的欣赏,陶冶情感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美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美学的眼光去发现语文中所蕴含的美,从美的事物中去领悟一种情感,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去评价语文中的美。如:生动凝练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的美,进而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在认识过程中,感觉感受应该是第一位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把读放在第一位,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同的课文,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的方法来读,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文本的内涵,让文本中生动丰富的情境与学生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要让学生通过“读”这一 “桥梁”,进入到文本里面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点拨,情感渗透就水到渠成了。比如,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美。所以,朗读是对课文语言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有效的途径。
基于此,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美美,用自身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得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完美结合,催化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和对“假丑恶”的鄙视厌恶。将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浸在其中,乐在其中,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