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现代生活陶艺的创作
2017-11-25何敏
何 敏
探讨现代生活陶艺的创作
何 敏
现代生活陶艺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活动。以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为指导,将作品的实用性、审美性和工艺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既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实用功能,又能迎合人们的视觉需要和精神享受的生活艺术品。
生活陶艺 设计 艺术
现代生活陶艺是一种宣扬艺术理念为主同时又满足使用目的的一种艺术类型。创作现代陶艺的艺术家需要对所创作的艺术品在使用环境和实用功能方面有到位的理解,而且通过创作陶艺表达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使得作品能够保持自己的性格不完全受市场的限制,实现艺术品和商品的结合。现代陶艺的创作在形式上要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在主题上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创作主题,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接下来本文将在工艺材质、形式语言和功能方面探讨现在生活陶艺。
作为器物,首要任务是基于实用的结构与造型,现代生活陶艺也不例外。艺术家为了在有制约的条件下设计具有基本造型的器皿,可谓是独具匠心,实现器物的使用价值。然而,现代生活陶艺的功能机制不仅体现在器物的实用行体重,同时也体现在使用时物体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上,即后者对前者的生理——心里感觉上。也就是说,生活陶艺除了具有普通器物的使用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迎合使用者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所以,在设计生活陶艺时,不仅仅要考虑到它的使用舒服度,还要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生活陶艺的创作过程中,设计者的艺术理念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决定着作品的最终形式和制作工艺。作者创意理念的实现通过选材构思和工艺制作两个途径来实现,由最初的表达到最后作品的实现,整个阶段是一个不断选择和不断优化的过程。 因而,作品的创作意图在整个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设计师作为作品的主导,他的观念不仅仅代表自己的主观情感,更多地应该是对社会的认知、对人们生活态度的一种思考,对客观世界的积极的姿态展示。
艺术家往往通过设计品外在的造型和独特的工艺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经验感受。生活陶艺的创作是一门集材料、美学、化学、人体工程学、物理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所以要求设计师在生活中有善于发现美并能够创作美的综合素质以及对工艺技巧的熟练掌握,是作品真正地服务于生活,以人为本,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在创作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创作方式是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对抽象的形式符号进行设计。一般的抽象的符号都是经过人们长期的概括和提炼形成的,具有高度的形式感。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生活陶艺首先会在视觉上吸引人们的眼球,增加人们观看的趣味性。所有的这些都建立在具备优秀的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实用主题鲜明的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暂时的观看趣味和新奇感。如此则会避免作品形式的肤浅,具有一定的创作性。除此之外,在现代生活陶艺的创作过程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本身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人们会主动地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已经有相当的社会文化基础,对于流传的某种象征性寓意已经根深蒂固,要么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要么是某种主流文化思想的表达 。有了深厚的民众基础,代表了艺术文化中最纯正的部分。所以,对这类形式的研究为现代生活陶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文化养料,为现代生活陶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为生活陶艺,最独特的魅力在于陶瓷材质的特殊美感和陶艺制作的独特工艺。粘土是陶艺制作最主要的媒介,它有着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可塑性和随机性,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各式各样的质感和肌理效果,因此不仅能够表达艺术家微妙的、细腻的情感,而且能够将泥土的材质特性充分的在外观形式上展现出来,满足使用者和观赏者的视觉需求。除了粘土,釉料也是区别于其他材质的一重要元素。釉料因为组成成分不同,在烧制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而带来不一样的肌理和视觉感受。陶艺家在构思的过程中会将釉色的变化考虑在其中,与众多釉色中挑选出与作品的精神和形式向匹配的釉料,更好地诠释自己的创作理念和作品内涵,丰富人们的审美感受。陶艺材料不同于其他材质,一般会在作品刚开始成形的过程中用火烤成型,在这个过程中陶艺师与作品暂时处于分离的状态,这期间则会减弱对作品的控制,增加整个过程的难度,导致作品形态在烧制之前和之后有较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偶然效果,这种意外往往造就了生活陶艺更加自然和随性的艺术效果。
现代生活陶艺不仅是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出现新的创造点的过程。我们在现代生活陶艺创作的过程中除了满足固定模式的造型和肌理效果外,陶艺师要不断地将陶艺的设计理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全面的了解早期陶艺作品的环境和社会背景,明确其中各种制约条件的背景,认识是从哪个角度考虑选择此题材以及如何用这些素材设计新的作品,学习陶艺设计师处理各种素材间的关系、技巧、方式、方法等,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看到这一活动后的社会历史必然性,真正的体会同时代创作群体对社会、对人本身、对环境的态度和理解,完成创作活动中的系统研究:以满足形式和功能需求为基础——认识外部环境——获取时代精神。同时,作为陶艺师要吸取已有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和技巧,结合当前的条件、环境、问题,通过明确外部需求与限定,创造新形式的作品,形成不一样的作品风格和形式,完成“审美文化内涵”——“环境”——“功能形式”的创造活动,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早期现代陶艺家艺术精神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形式和思维方式,完成对以往精神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1]潘鲁生.民艺学概论[J].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4).
[2]李泽厚.美学四讲[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
(作者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