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钢琴音乐
——评《中国钢琴音乐研究》
2017-11-25王碧瑜
王碧瑜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钢琴音乐
——评《中国钢琴音乐研究》
王碧瑜
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在世界各国的钢琴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和介绍都远远不及国外作品数量之多,使得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富含宝贵艺术成就的中国钢琴作品没有在钢琴音乐史上留下其应有的影响。
钢琴音乐 研究 文化
在我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行,钢琴早已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深入家庭中的最普及的乐器之一,因此有关钢琴音乐的研究也可谓硕果累累。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在世界各国的钢琴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和介绍都远远不及国外作品数量之多,使得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富含宝贵艺术成就的中国钢琴作品没有在钢琴音乐史上留下其应有的影响。甚至连我国国内的钢琴教育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西方音乐教材,使得我国许多钢琴学子也对中国钢琴作品难以做到充分的诠释及喜欢。《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一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对中国钢琴音乐开展的研究。本书作者代百生,著名作曲家储望华、赵晓生分别作序。
《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一书除去“序言”、“导言”、“参考文献”和“后记”之外,正文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为6个不同章节,分别从音乐文化的不同角度入手,对中国钢琴音乐进行研究。下篇则是对4首作品进行个案分析。文后附一篇补遗,针对外国作品中中国元素进行论述。
上篇第一章从我国早期提出“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这一命题入手,系统的疏导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详细地说明了此命题的提出及其引发的学术讨论。作者认为钢琴作品中是否具有“中国风格”以及其中的“中国风格”如何体现,应当是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理论建设意义,更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也是对本书接下来的研究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将中国钢琴音乐放在中国新音乐的发生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总结了其社会背景和观念上的争鸣,以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作曲家所展现的不同“民族风格。”第三章主要针对中国钢琴音乐中的题材与标题所表现的特征进行分析。作者针对“文学性标题现象”,从其形式及来源、题材中的音乐文化特征和创作题材特征以及音乐的表现特征方面入手,详细的解读了其“文学性标题”对欣赏中国钢琴音乐的作用以及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的作用。在第四章节中,作者详细地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音乐语言的民族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如和声、复调、曲式等直接来自西方的作曲技法,运用到我国的传统钢琴音乐中,就在音调、结构、意境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于西方音乐的特点。第五章节从音乐美学入手,认为中国钢琴音乐中,对音乐美学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情景交融、虚实相间、含蓄中和、气韵生动四方面的内容。第六章作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手指的平均、独立以及对手的扩张;中国钢琴作品中所特有的节奏类型可以丰富学生的节奏感觉。
在本书下篇的部分里,作者主要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牧童短笛》是我国第一首蜚声国际乐坛的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此作品的成功对于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第八章试图从跨文化音乐教育学的角度上来探析汪立三的钢琴作品《#F商:书法与琴韵》中所体现的“中国风格”。作者认为本作品中的“中国风格”体现在:使用了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思维。罗忠镕的《钢琴曲三首》是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运用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十二音技法,营造了一种无调性的现代音响。第九章从音乐教育学的角度来探讨,发现作品节奏结构手法中使用的节奏数列灵感来源于中国民间音乐中的“鱼合八”的节奏组织手法。《二泉映月》称得上是全球流行最广、最受欢迎的中国乐曲之一,有许多形式的改编版本。第十章基于有关中国音乐文化的教育,从对各种演出版本的聆乐感受比较入手,分析介绍这首作品蕴含的“中国风格”要素在于典型中国音调式的优美旋律、展衍变奏的发展手法与曲式结构。本书最后一章为补遗篇,整理了一份具有“中国风格”的外国钢琴作品名录,并对他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将其中的“中国风格”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用一首曲子作为例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认为它们反映了外国作曲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不同理解与运用。最后,将外国钢琴作品与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中国风格”进行了思辨性的比较。
《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一书逻辑紧凑严密,体系完整,从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总体研究阐释到对具体的个案分析,从文化角度入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在导言中将作书的文化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分别进行详细论述,使读者在阅读此书之前,就对后续的书中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使接下来的阅读更加条理清晰。另外,文中包含大量谱例及参考文献作为其理论支撑,除音乐作品外,更涉及到美术、文学等方面的内容,涵盖的艺术范围宽广,内容丰富。然本书尚有不充分的部分,例如没有进行实际的中国钢琴作品教学分析,书中绝大部分内容仍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研究内容处于国内教领先位置,但实际操作起来的指导内容相对较少,如何改善国内钢琴中国作品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此方面的内容仍有待作者继续研究。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有关钢琴音乐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仍然需要我国专家学者不断挖掘和努力,以将此领域更大的扩展。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