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艺术与审美文化
2017-11-25余巧语
余巧语
论绘画艺术与审美文化
余巧语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文化的核心,也是审美的核心。本文从审美文化的含义出发,试图通过对绘画艺术的生活方面分析,阐明绘画艺术与审美文化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为绘画艺术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绘画艺术 生活 审美文化
一、审美文化概述
说到一个民族的绘画艺术,那必然会让人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是指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观照为主导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在国内, “审美文化”概念最早出现在《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属于美学范畴。审美文化不是审美与文化的相加,而是指 “关于审美的文化”。审美活动中的物化产品、审美活动中的观念体系以及人的审美行为是审美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关于审美与生活的关系,不乏歧异的理解和诠释,以坚持生活决定论的人居多,他们认为审美与生活具有同一性,其观点更倾向于“审美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化”。事实上,审美与生活是一种“互化”的关系,即在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时,日常生活也相应地审美化并非隔离。它们是相互生成的,相互渗透的,相互呈现的,二者并不对立。文中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这样的审美泛化下的文化状态,一切艺术形式已经渗透到生活事物之中,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了“美学符号”。接下来说说“审美日常生活化”,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审美方式应转向生活,认为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是“无缝的”,更 憧憬于“艺术与生活真正结合”。
审美文化从来就与其他文化领域是天然地、自发地保存着整体联系。随着审美文化的兴起和扩张,审美文化突破自我的封闭状态,向更加广阔的艺术文化领域渗透,从而消除了在审美和艺术身上的各种界定,使得审美与日常生活,审美与艺术更加包容。恰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过去,艺术是一种经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艺术。”
二、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
从隋朝姚最的“师造化”说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摹仿自然”理论,从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到近代的“再现现实”之说,古今中外美学界都存在一个普遍的共识:绘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真实的生活里本来就存在着绘画艺术最丰富、最生动、最基本的艺术原料,不论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只要与生活有关的都是绘画艺术的根据。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说:“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老鼠、油灯、高粱、锄头、青蛙等生活中的景物。由此可见,以真实生活为依据始终是齐白老人绘画艺术创作的第一步,生活是他作品的创作源泉。艺术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的再加工、再创造,绘画艺术最要生活真,一切都应植根生活。
所有的艺术家都应该是表现生活的高手,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是他们认识生活、选择生活和感悟生活后的艺术呈现,且从正面或者侧面去再现生活的本质,人们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一切必定通过笔墨形式灌注到创作之中,赋予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生命力,从而让欣赏者感受到某种美的存在。例如十七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维米尔,其作品从画面的服装、道具等等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荷兰的社会风俗,让观众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瞬间。又如,齐白石的《青蛙图》中,那只被拴住了一条腿的青蛙在水中苦苦挣扎求生的景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家对贫苦百姓生活的同情。可以确定地说,失去生活基础的一切美术创作,有如空中楼阁一般,无论它的色彩多么斑斓丰富,点、线、面是多么合理、真实、美感,整个作品的印象也是空洞无物的。好作品源于抽象、归于抽象。失去了生活这个客观的存在,作品也就不能给人以思维抽象,其价值自然也随之消失。
三、绘画艺术超越生活
对于实际生活来说,绘画艺术既是一种肯定性的存在,又是一种否定性的存在。之所以这样说,是指绘画艺术不仅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超越生活。
绘画艺术源于生活,但它绝不仅仅等于生活。艺术真正的特征,是“发现与创造”,是艺术家通过生活取材和加工处理了的形态。绘画艺术以色彩、线条、构图和画境等组合方式构成了新的维度,其形式带有一种疏远性、异在性和对抗性。绘画艺术正是借助形式,才超越了现存的现实。齐白石创作了一幅《蜻蜓荷花》,画面中蜻蜓的双翼与荷花的半径接近,这种比例恐怕在生活中极其少见的,但却给人以生动真实的感受,并持久的传递生命的张力。这种不同于实际生活之维的审美之维,使得绘画艺术对实际生活相互疏离,相互异在,并形成了某种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黑格尔的《美学》中指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因为艺术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比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现实美是有局限的,绘画艺术美的集中性把生活中原本分散的美集中起来,经过典型化的处理,使绘画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可以也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粹、精致,因而也就更带普遍性,这就使艺术美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绘画艺术美的永久性使得这种美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具有现实美无法代替的特殊。
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生活。所以,画家应当有自己对生活之美独到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
[1]姜肖.绘画艺术审美的内在尺度[J].艺海,2013(11):78.
[2]陈小寒.论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审美意义[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3]侯君波.齐白石艺术美学思想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12~114.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