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写理论视野下的《青衣》英译

2017-11-25黄玉枝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葛浩文青衣毕飞宇

黄玉枝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改写理论视野下的《青衣》英译

黄玉枝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毕飞宇小说《青衣》译本The Moon Opera深受英美国家市场青睐,其译本的成功对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但国内对其译本的研究并不热门,相关文献文章不多。本文从改写理论角度出发,分别从赞助、意识形态和诗学分析探讨《青衣》译本成功的原因,并且结合一些具体例子分别分析这三方面对译者译文翻译的影响,希望对中国近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和启示。

《青衣》英译;赞助;意识形态;诗学

1 引言

毕飞宇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青衣》英语本The Moon Opera深受英美国家市场的青睐。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葛浩文夫妇翻译,率先由英国电报书局(Telegram Books)出版社于2007年发行英译本, 之后2009年英译本被美国著名出版社公司霍顿·米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引进再度出版。截至2016年知网上搜索相关文献,输入“青衣”关键词,结果中检索“英译”,相关文献总共只有22篇。可见译本研究具有较大空间和价值。因此,本文从改写理论角度出发,对比《青衣》原文和译文,结合实例具体探究操控因素如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原文翻译的影响,通过分析《青衣》译本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

2 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简况

上世纪90年代,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书中提到“翻译是一种最显而易见的重写”(Lefevere,1992:9),在序言中写道“改写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过程”(1992:VII),是为了让不一样的读者适应某改编的文学作品,从而影响目标读者阅读此作品的方式(黄德先 2009:77)。

勒菲弗尔改写论中提到三个主要操控翻译的因素——赞助、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三种因素对翻译产生了影响,对《青衣》英语也是如此。

赞助能对文学系统施加两种类型的控制,确保文学系统与社会其它子系统的步调不会太过不一致(Lefevere,1992:14)。一是文学系统内专业人士赞助带来的控制,如翻译家、评论家、教师,其赞助决定文本形式,或确保文本的理解方式符合文化的主流(1992:15)。一是文学系统外的赞助,指“某些如权力之类的东西,能进一步促进或阻碍文学的阅读,写作以及改写”,这类赞助往往是掌权人士、宗教机构、社会阶层、法庭、出版商以及媒体等(1992:15)。意识形态指译者的不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识形态(Shuttleworth&Cowie,2005:201)。对原文作者在现实世界中熟知的事物、概念、习俗的呈现和处理,反应了译者的意识形态(Lefevere,1992:41)。这些意识形态会影响译者的翻译,如原语文本的地位、原语文本译入的文化自我形象、目标语文化认可接受的文本类型、措辞风格、预期读者和读者习惯或乐意接受的文本等(1992:87)。诗学指文学手段、体裁、主题、原型特征、情景和象征与文学在社会系统应扮演角色的文化概念结合体(Shuttleworth&Cowie,2005:201)。它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是由文学系统环境中各种意识形态力量产生的(谭晓丽 2008: 54)。

3 结合改写论中的三种操控因素分析《青衣》译本

The Moon Opera是《青衣》的改写版本,与目标语社会中赞助人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标准相吻合。相对其他近当代文学作品,《青衣》译本为何在目标语市场受到青睐。从赞助、意识形态和诗学三方面,结合《青衣》译本中的具体案例,分析译本被接受认可的原因。

3.1 赞助人对《青衣》翻译的影响

上文提到赞助人分为文学系统内和文学系统外。文学系统内的赞助人对《青衣》译本的评价不仅引起读者对《青衣》小说的巨大兴趣,更让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好奇心,推动了《青衣》小说在市场中的传播和销售。如华裔美籍著名作家Lisa See的评价“多么美轮美奂的小说!毕飞宇不仅带领我们领略中国京剧文化,还带我们深入一位中国女性的内心世界……”。文学系统外,如英美国家富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纷纷对《青衣》译本做出评价,促进了公众对《青衣》小说的关注和热情。如Maigill’s Book Review认为“小说情节迷人,内涵丰富,扣人心弦,一定会令读者激动万分。”(Patricia 2009:1)另外,赞助人出版商为英国电报书局出版社,往往选择具有潜力的文学作品,吸引专家读者和普通读者,为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根据the 2008 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榜单和主流媒体的评价,其译本市场销售乐观,促使英国电报书局出版发行此作品,推动了《青衣》在国外市场的传播。英国市场上的好评和销售情况,使得美国著名出版社公司霍顿·米夫林·哈考特购买版权并发行,推广了《青衣》在英美国家的传播和目标读者对它的接受认可度。

另外赞助影响了《青衣》的翻译和对译者的选择。赞助人会选择意识形态相吻合的译者。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中译外的最佳人选是既谙熟汉语和中国文化,又具有高文学修养的外国人,因为他通晓自己的母语,知道怎样更好地表达”(吴赟 2013:94)。葛浩文夫妇因谙熟两国的意识形态深受英美国家赞助人的青睐选择,而译本的市场情况证明了选择葛浩文翻译是正确的决定。他认为译者翻译时不可能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兴趣和意识形态,但应意识到出版商可接受的作品是怎样的(华慧,2009)。他对原文的众多地方的改写符合西方的意识形态,如“只要没女儿,你就是我的女儿”葛浩文译为he said absurdly, “If we never have a daughter, you’ll be my daughter.”出版社公司霍顿·米夫林·哈考特编辑建议删除此句。在美国父女发生爱慕关系违背伦理,不符美国意识形态。葛浩文认为传统中国人腼腆害羞,是用父女关系委婉表达爱意,但是为了符合读者意识形态,译文中增加了absurdly。

3.2 意识形态对《青衣》翻译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翻译文本的挑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董明,2006:144)。英美国家选择《青衣》投入市场,也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国家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葛浩文曾提到美国读者希望通过阅读翻译作品更多地了解现代中国。但原文内容与目标读者的意识形态产生冲突时,改写不可避免。对富有文化含义的词汇,改写一般会用替代、删减和增加注释等方法。本文主要从人名,京剧角色名称和中国品牌等富有中国文化含义的词汇入手分析,描写意识形态对这类词汇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取名字往往带有含意。如筱燕秋,筱一种纤细竹子代表坚韧谦虚。燕秋代表秋天迁徙别处的燕子,富有凄凉感。根据故事内容,名字其实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译者为了符合英语主导文化国家名字的意识形态,即命名涉及众所周知的词汇仓库,这些词汇往往缺乏语义含义(虽然通常是传统,而且富有词源、象征或是符号意义),而且这种似乎与降低被命名对象地位相关联的破坏做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女性和动物……(Maria Tymoczko, 2004:233),将其音译为Xiao Yanqiu,未保留中国名字文化。

《青衣》提到9个京剧人物角色,即生、旦、净、末、丑、青衣、花脸、花旦、须生。葛浩文分别译为sheng(the major male role in Chinese opera);Dan(the major female role in Chinese opera);Jing(the male role with a painted face in Chinese opera);Mo(the secondary male role in Chinese opera);Chou (the clown role in Chinese opera);Qingyi(chaste woman and faithful wives);Huadan(bold, seductive woman);Hualian(another name for a Jing, the male role with a painted face);Laosheng。

译者因了解西方读者对名字命名的意识形态,采用音译。但为了满足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意识形态,译者提供术语表帮助读者了解文化。

中国品牌在目标语文化中难以找到对应词,为了让目标读者明,译者选择了改写。如:

(1)从酒席开始到现在,他一杯又一杯的,来者不拒,酒到杯干,差不多已经是一斤五粮液下了肚了。(毕飞宇,2006:80)

Not once since the banquet began had he stopped drinking;he accepted every toast, and by then had probably downed a quart of hard liquor.(Goldblatt,2007:49)

五粮液是中国著名白酒品牌,突出了乔炳璋对这次宴会的重视、品位和用意。但西方文化中吃饭请客讨好上司并不常见,因此这里酒的品牌是否上档次并不重要,译者酒将其解释翻译为hard liquor。

3.3 诗学对《青衣》翻译的影响

《青衣》语言细腻优美,绝大归功于毕飞宇小说中对修辞的综合运用。纵观文本和译文,直译原文诗学若能令目标读者理解,译者往往直译保留,若与英美国家诗学文化冲突,直译无法理解,一般进行改写,但也不缺乏直译,像目标语读者传递异域文化,如:

(2)与此相应的是,花脸则是一个绝对的男人,或者说,是绝对男人的绝对侧面。男人就应当是简单的:所有的身心只是一张脸谱,简单到夸张的程度,简单到恒久与一成不变的程度。所以,戏的衰退首先是男人与女人的携手衰退。(毕飞宇,2006:86)

Hualian, is the quintessential man or, we might say, the quintessential profile of the quintessential man.Everything about man should be simple body and soul are but a mask.So simple it is an exaggeration, so simple it is endless and changeless.Hence, the decline of Peking Opera began with the decline of man and woman, hand in hand.(Goldblatt,2007:61)

重复修辞不仅在汉语言中经常使用,在英语语言中也相当普遍。特定语境中有意识地使用重复,能突出重点内容,强烈抒发感情,并使句子对称平衡、节奏优美(傅维贤,2001:411)。重复修辞在原语诗学和目标语诗学有共同之处,译者翻译时保留原文修辞。

(3)谁能想到筱燕秋能有今天?谁能想到春来能赶上这趟车?(毕飞宇,2006:84)

Who could have predicted that such a rare opportunity would come to Xiao Yanqiu?And who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Chunlai would be so lucky as to be part of it?(Goldblatt,2007:57)

“赶上这趟车”暗喻筱燕秋再次上台表演的机会。虽然英文中比喻也很常见,但是此处若直译,将这种修辞呈现出来,缺乏原语文化背景的目标读者并不明白“这趟车”的含义。因此译者此处舍去原文的修辞,保留意义,将“车”的含义翻译出来,使目标读者明白这句话所表达的内容。

4 结论

本文根据改写理论,结合例子具体分析赞助、意识形态和诗学对《青衣》翻译的影响,译者为何要采取这种翻译,并产生的效果。从中可得出,文学翻译如果要受目标读者及市场的认可,不可避免要进行改写,但不能全部违背原语文本内容,应结合目标语文化的赞助、意识形态和诗学进行综合考虑,做出适当的改写,保留原文特有文化,从而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1] Lefevere.André.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 Routlede, 1992.

[2] Tymoczko, Maria.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Patricia E Sweeney.The Moon Opera[J].Magill’s Book Review, 2009.

[4] Shutlle.Mark & Moria Cowie.《翻译研究词典》[M].谭载喜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 The Moon Opera[J].Publishers Weekly, 2008: Vol.255 Issue 43.

[6] 董明.翻译:创造性叛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7] 黄德先、杜小军.对勒菲弗尔“改写论”的误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6):77-79.

[8] 华慧.葛浩文谈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东方早报[OL], 2009: Retrieved Oct, 10, 2012,from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9-04/05/content_122968.htm

[9] : 傅维贤.英汉重复格的比较与翻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3):411-415

[10] 谭晓丽.“改写”和翻译本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54-57.

[11] 吴赟.西方视野下的毕飞宇小说——<青衣>和<玉米>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学术论坛,2013(4):93-98.

I106

A

1672-5832(2017)10-0051-02

黄玉枝(1992—),女,汉族,浙江衢州人,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葛浩文青衣毕飞宇
青衣覆雪
青衣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
葛浩文翻译萧红作品研究
谁是谁的眼
谁是谁的眼
毕飞宇《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