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改革
2017-11-25李娟
李 娟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改革
李 娟
思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剖析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现状及问题,探讨了如何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方式等方面对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进行改革,使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言技能同步提高。
思辨能力 英语写作教学 教学模式 评估方式
一、前言
1998年,黄源深撰文直指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顽疾,引起了我国外语界对思辨力问题的关注。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相继展开了相关研究,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写作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孙有中(2011)说,“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因此,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增强思辨力培养既有紧迫性,又有可行性。目前,相关研究多开展在985、211院校,本文拟贴合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实际,探讨如何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方式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方案。
二、写作课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写作课是英语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学生们的作文语言上词汇匮乏,语法错误多;内容上肤浅空洞,缺乏创意;逻辑上缺乏论证与说理,逻辑错误多。学生普遍认为写作能力是他们听、说、读、写中最薄弱的环节。现结合我校实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课程设置
课时安排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建议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共开设四个学期写作课,有的高校大学四年每学期都有,而我校的英语写作课程只开设两个学期,分为基础写作和高级写作,每周只有两个课时,开设时间短,课时少,可见写作课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教学模式
我校的写作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结果教学法”,选择的教材以语言正确为核心。基础写作注重的是从选词到造句,再到段落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高级写作包括分体裁讲解篇章结构处理,学术论文写作等。在理论讲授后,教师进行范文分析,学生模仿写作,最后教师批改作文,学生改错。教学过程中,语言输入与输出都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我校学生语言基本功普遍较差,词汇、语法错误很多,教师疲于纠错,过于强调形式和结构的正确,忽视了意义和观点的构建、逻辑论证与说理,写作课上成“语法课”、“翻译课”倾向严重,使得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写作内驱力。
(三)评估方式
受结果教学法的影响,我校采用的主要是终结式评估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考勤10%,平时成绩20%(主要考察学习态度、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方面)。期末考试的命题内容和该学期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基础写作主要考察基本的书写格式、选词、改病句、修辞手法判断、主题句写作、段落写作等;高级写作主要是写两篇不同体裁的命题作文。可见,基础写作的考试内容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涉及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作文从内容、结构、语法、语言得体性四个方面来评分,这四个方面所占比例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实际上,只要学生不犯低级语法错误,语言通顺,用词准确,结构清楚,再用上一些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式,就不难得高分,而立意是否新颖,论证是否充分,逻辑是否通顺似乎不是那么重要。
三、思辨理念下的英语写作课程改革思路
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英语写作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校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设置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识类专业知识课比例的增大以及专门的思辨课程的开设似乎是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然而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较长时间的试点与论证,不可能说改就改。而且,强调思辨力培养绝不意味着忽视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事实上,正如文秋芳教授所言,在外语语境中,“语言能力是培养思辨力的前提”(2015)。尤其是我校学生的语言底子本来就薄,语言知识目标的重要性就更加突显。在写作课程开设方式与课时不便更改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将思辨意识与技能渗入各门课程。把思辨力培养的总目标分割细化,融入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的语言能力培养中,以指向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自主性。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设思辨力培养的选修课、举办讲座;条件不成熟的话,网络公开课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教学模式
1、丰富教学材料
鉴于我校学生底子较差,在写作教学中对语言知识的训练仍十分重要,因此,可以沿用以语言形式为导向的教材,但是一定要辅以大量相关的阅读文本,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二语习得理论表明足够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是输出的必要条件。教材中虽然也有例句、例文,但是例句是脱离文本的,例文一则数量不多,二则通常离学生真实生活太远。现在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材料,可以是文章,甚至是视频、广告等,在课前通过QQ、微信等平台分享给学生。
2、注重教学过程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我校学生语言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的顺序可以不变,这样的安排系统性比较强,学生易于形成对写作的框架性认识。和以往不同的是,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里都要明确列出思辨小目标,即将思辨能力分解细化,使“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到实处。课堂教学要营造自由批判的环境,尊重学生观点,鼓励讨论、辩论,加强论辩结构的训练,让学生多做文本、材料分析,同时,课外鼓励学生坚持母语深层阅读与思考,充实思想,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重视学生在写作与修改中发现、探索与创造,启发学生探索问题、表达意义。每两周布置一次文本分析写作,并鼓励学生写英语日记。写前强调加大输入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真实语篇,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文本的语言特征、篇章结构,还要关注文本的内容、立意,论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写作时强调一稿多磨、反复修改,同时,优化作文反馈,提高反馈的时效性,以反馈促修改(反馈方式改革详见2.3)。
3、多元反馈模式
反馈模式上,做到教师反馈、机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维互动。以批改网为代表的在线网络批改平台免费、即时、便捷,可以指出学生句子层面的语法错误、搭配错误等,虽然在作文内容及逻辑等方面的评价上表现差强人意,但已经可以大大提高作文的批改效率。教师反馈的关注点可以更多地放在主题的挖掘、逻辑错误、结构问题等方面。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或者由于能力有限,改不出问题;或者由于面子问题,既怕指出同学的错误会让别人难堪,又怕万一自己改错了让自己尴尬。因此,教师应鼓励合作学习,制作同伴互评表,做好评改示范,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记录、总结、归纳每篇习作的主要问题,逐步消灭低级错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稳步提高写作自信与写作能力。
(三)评估方式
一是应加重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可降低为40%,考勤降为5%,平时成绩占比上升为55%。平时成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每次作文的综合评价,如构思过程记录、提纲、初稿、修改稿、终稿的情况,而每部分占比多少由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拟定。二是改革期末考试的试题内容和形式,增加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及思辨能力考察的题型。例如,请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逻辑错误;请学生概括文本中作者的观点,论证作者是以何种方式构建的;请学生选用适宜的辩论策略,反驳文本中的观点;提供两篇同一话题,不同观点的文章,请学生对两种观点进行评述,再构建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并阐述原因。对用词、句子、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考察也应尽可能地融入文本中,而不是在单句中进行。命题作文要请学生写出提纲,并说明自己的写作思路及拟采用的论证方法。考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评估方式的改变能增强学生对写作过程的关注,并加强自己归纳、分析、推理、比较、质疑、论证、阐释等认知能力的意识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辨意识与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将思辨力培养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加大语言输入、加强思维训练、重视写作过程、更新反馈模式、改革评估方式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自觉,使思辨能力与语言技能同步提高。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进一步细化,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在实处,取得预期效果。
[1]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
[2]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3]徐昉.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 J G 006 Y)“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