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2017-11-25李佳宁
李佳宁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李佳宁
本文在梳理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类文献的记载后,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949年以前的萌芽期,建国初期的初创期和国家改革发展以后的发展期三个阶段。
对外汉语 发展 历程
通过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的梳理,笔者发现一些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类文献曾进行过详细地介绍,但各家对其发展历程和阶段的认识不一致。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对外汉语教学萌芽期(1949年以前)
有人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来华教育的例子是《周礼》与《礼记》中记载的“通译”。也有人认为西汉末年佛教的传入,佛经的梵汉翻译以及语言对比是汉语传播的肇始者。其实,这个阶段还不能属于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这只能说明由于文化的接触和宗教的传播,汉语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开始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这时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有目的地翻译而不是自觉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始自隋朝,盛行于唐朝。公元608年,我国的邻国日本陆续派遣留学生以及“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语言与文化,日本也因此成为最早向我国派遣留学生的国家。[1]宋元时期,因元朝东征日本,日本政局动荡,来华学生锐减。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至万历八年(1580),日本琉球至少向明朝派遣了16批留学生。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同治六年(1867),琉球先后向清朝派遣了至少8批共约30余名留学生。[2]清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俄罗斯首次派留学生来中国北京学习汉语。但自19世纪末始,清政府国内政局动荡,有组织的来华留学活动基本停止。随着战事不断,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汉语的传播开始衰弱,只有印度、波兰和意大利向我国交换过为数不多的十几名学生。[1]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于1924年在伦敦东方学院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被称为是20世纪初在国外推广汉语的第一人。
二、对外汉语教学初创期(1950-1978)
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此为标志开始兴起,该班共有33名来自于捷克斯洛伐克等5个东欧国家的留学生。
建国后十几年,我国共接收68个国家7239名留学生,分布在全国17个城市94所学校学习。其中,12个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6571人,占留学生总数的90.8%。这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主要为友好国家培养人才,如1952年接受朝鲜留学生209人,1952至1956年四年间培养越南留学生500多人。此间,1952年,我国向保加利亚派遣了第一名汉语教师朱德熙教授,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国际汉语教学使者,为汉语在保加利亚的高质高效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196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并于1965年1月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有了稳定的教学基地。为了加强汉语国际传播速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62年在英语和日语广播节目中开办了“学中国话”和“汉语讲座”等栏目,扩大了汉语国际传播途径,加快了国际传播速度。为了培养汉语师资,1965年北京语言学院举办了第一批汉语教师培训班,提升汉语教师素质,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1966年因高校全都停课,不再招收外国留学生。1973年国家恢复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始恢复对外汉语教育事业。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国际汉语教学这一以请进来为主要方式的汉语国际传播形式重新开始。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了编辑研究部,它是我国第一个编写汉语教学和研究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相应地成立了汉语教学机构。这一期间的汉语国际传播受众人数增加,国别增多,传播主体汉语教师不足,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三、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期(1978-2004)
1978年中国结束了那段混乱的时期,国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进入了稳步的发展期。在1979年1月召开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做了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规模的报告,并获得国务院批准通过;之后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接受自费外国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1987年我国在教育部内设置了由国家教委、外交部、国侨办、文化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单位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希望通过语言作为桥梁,不带有政治色彩,以民间的文化语言交流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这种途径,达到宣传中华民族价值观的目的。
1989年教育部正式发文规定高校可接受自费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考试(НSK)大纲》颁布并在国内外实施。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反映了国家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极大地调动了高校留学生汉语教育事业的开展,加快了国际汉语教学这一主要传播形式的传播力度和速度。据统计,1978年至1988年共接收13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共46938名。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它的宗旨是促进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世界汉语教学的研究与发展,增进和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汉语国际传播的规模增强和扩大。还有上面提到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现名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又将汉语国际传播提高到国家和民族事业这一更高的视野上来。至此,汉语国际传播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地开展起来。
[1]陈尚胜.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10.
[2]崔庆玲.来华留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原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佳宁(1991-),女,汉族,吉林松原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