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与破解:专业化视野下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的思考

2017-11-25俞冬梅

长江丛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专业化专业

俞冬梅

把脉与破解:专业化视野下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的思考

俞冬梅

担负职前培养重任的高师语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本文试图就专业化视野下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优化策略进行思考,从培养目标、实践课程、教学形式和课程评价四方面为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现状把脉,进而从专业培养方向、语文课程体系、知识授受形式和课程评价过程四方面探寻破解高师教育改革瓶颈的秘钥。

专业化 高师语文教育 课程体系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依然是困难重重。担负职前培养重任的高师语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探寻适应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优化策略,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现状把脉

(一)培养目标欠清晰

长期以来,高师语文课程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甚清晰,最初受“重学术、轻师范”思想的影响,过度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弱化了学科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训练,如今重视了师范教育的职业特性,却依旧没有对学生的教育信念和教育情感给予应有的关注,

(二)实践课程占比少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整的步伐相对滞后。最明显的就是教育课程侧重于一般原理知识的教学,实践课程占比少。见习一般多流于走马观花式的观摩、听课,实习阶段也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参与一线教学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

(三)课程评价单一化

目前,高师语文课程仍主要以简单再现教师授受内容为准绳,不涉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评价;仍以考试(主要是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评价过程中,任课教师是单向的、唯一的主体,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完全是被动的。勿庸置疑,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定性与定量评价、质性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多主体参与的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二、瓶颈破解

(一)明晰专业培养方向

培养方向决定课程体系,所以我们首先要明晰高师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作为小学教师的培养母机,高师语文教育专业最大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专业的教育情意、扎实的教学技能的语文教师。以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为依据,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五爱“品质”(爱生命、爱自己、爱儿童、爱角色、爱教育)、六大知识结构体系(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关于儿童的知识、教育学的知识、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和四大能力(德育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重构语文课程体系

1、整合学科专业课程

高师语文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方案要适当压缩学科专业课的比例,以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侧重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如:《现代汉语》与《小学语文教学法》相整合。教授语音学时,在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了解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汉语的声、调、韵,牢固掌握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发音技巧;教授文字学时,在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掌握汉字的形音义的构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掌握基本的识字教学法;教授修辞学时,在学生了解修辞种类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赏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修辞案例。

2、增加教育专业课程

教育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开展语文教育活动。但就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来看,教育专业课程时数一般只占教学总时数的5 %左右,比例的严重失调使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得不到基本保障。可见,增加教育专业课程是帮助学生走向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增加:(1) 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能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和心理调适。(2) 教育思想方面的课程,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引领学生了解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原则,提高教育理论素养,逐渐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课程,如课程论、教学论,引导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同时培养语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重视教育实践课程

首先,学校应制定教育实践课程目标及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见习不合格不得申请实习,实习不合格不得毕业。只有严格把关 ,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其次,努力建构职业技能训练与教育见习、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的实践锻炼。

其中,教育见习应从学生进校就安排,尽早培养“教师”角色意识,巩固专业思想;教育实习既要充分保证实践时间,也要改变过去时间绝对集中的状况。建议把集中实习分作两段,并适当延长单次实习的时间,实习返校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专业反思。第二阶段的实习可借鉴国外师范院校的做法,由学生自行选择联系学校,把教育实习当成学生推销自己的首次面试。

4、夯实通识教育课程

目前的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明显的专业与学科限制,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恐难适应小学语文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夯实通识教育课程,加强语文学科教育和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比如在基础公共课范围内,开设有关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向邻近学科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设置专业道德课程

师范生专业道德素养的形成不能寄希望于在短期内完成,更不可能在无意识中去实现。它需要系统的道德价值观念的逐步建构,形成一定的道德需求,进而形成道德行为。在这一渐变过程中,课程是师范生专业道德培养的重要载体。高师语文教育专业应考虑设置专业道德课程,通过系统的专业道德课程教育,促使学生加强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自我培养、自我磨练,把外在的专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我的道德需要,逐步确立自己的专业道德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专业信念与专业精神。专业道德课程应多向实践课程倾斜,让学生置身真实的教育情景,充分体验教师生活,体会教师的角色和使命,以来自于实际专业生活的教育激发他们的专业情感。

(三)丰富知识授受形式

高师语文教育专业新课程的革新与确立必须建立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基础上。就目前而言,引进全新的多媒体技术,构建案例教学、说课教学、翻转课堂式教学、慕课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丰富知识授受形式的主要途径。这种教学模式因材(教材内容)而变,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既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能让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原则、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有所了解,以便尽早达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四)优化课程评价过程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必须大力倡导立足评价过程、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理念,优化课程评价过程,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目标应体现发展性,建议在学生入校之始就建立档案袋,借助个人评价、课业评价等形式展开,完成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评价原则应坚持多主体参与,除了教师,同学、自己、见习带教老师、顶岗实习班级的老师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只有多主体参与,才能使评价真正发挥激发、指导、引领学生专业化发展的作用。评价方法应多样灵活,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结果和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通过行为观察、平时作业、情境检测、成果展示等考查学生参与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使评价真正实现诊断、指导和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的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形成的一种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沟通,既对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完成对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质量监控的功能。建议在学生从教一年、五年后,由教育专业部门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是否如期从新手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其专业素养与档案袋内的评价是否有正相关的关系。一方面,对师范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出评价;另一方面,就现有课程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是否合理,评价方法是否可行作出判断,进而对现有课程评价体系提出调整建议。

[1]洪云,赵宏梅.论高师中文教育与语文新课程的有效对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2]周敏.高师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模式探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俞冬梅(1974-),女,汉族,江苏海门人,硕士,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专业化专业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管理法》解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部分专业介绍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