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盘点,盘点带有温度的词语
2017-11-25丁正治
丁正治
词语盘点,盘点带有温度的词语
丁正治
现行小学语文人教版,从四年级开始,每组课文后面设置了“词语盘点”。里面汇集了本单元相关的重点词汇,更是本单元课文的延续。笔者认为词语教学不应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但往往是却被老师忽视了,边缘化了。课堂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让词语盘点教学不再浮光掠影,而是落地开花,让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变得更加鲜活,灵动,立体,有声有色,活色生香,便是本文的主旨。为此,我从三个回归,三个不同的度来盘活词语,盘活课堂。
激趣 回归 地气 本心 表达 探索
“词语盘点”分为“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来自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来自于精读和略读课文。前一部分要求会读会写,后一部分只停留在识字的层面。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读读写写认认,一带而过,操作过于简化,僵化,随意,显得词语盘点这一部分上得索然无味,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被动地去做。课堂气氛也显得单调乏味,死气沉沉,导致课堂效果极不理想,这是老师们的共识,也是我们今天谈论的焦点。
“词语盘点”既然是每组课文后的独立版块,是对本组课文学到的新词的盘点,梳理。更是编者的强调要求,让学生进一步的复习巩固,从而达到彻底掌握,为我所用。词语盘点是课后一类生词,二类生词的归纳,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有梯度,分层次。“读读写写”要求会读会正确书写;“读读记记”要求能正确地读出词语,不要求正确书写。故而,教师在教学上只停留在会读会写,或只读不写,就连《教师教学用书》上也不做提示,这样一来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操作过于简化,生硬,轻描淡写,做做样子。
导致学生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可言,只能被动应付,对词语的印象不深,效果不好。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是困惑良多,也曾反复进行了积极大胆地尝试,探索,积累一点不太成熟的经验,与大分享,希望能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激发兴趣,回归文本,显示词语的温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词语盘点难就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词语盘点本身单调乏味,只是词语的集结,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如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词语,激发兴趣是老师首先思考的问题。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此每次教学词语盘点时,我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出示这些词语,为的是赚足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如果说每篇文章就像一个美丽的村落,那么这些词语就是每个村落里派来开会的“代表”,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吧。指名学生认识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村代表,此言一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顿时被点燃,他们纷纷地举手读词,都想认识这些优秀的村代表,亲切地喊声代表们的名字,从而达到正确读准字音的目的。接着我做了个“送词回娘家”的游戏,学生的兴趣更是爆棚,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这些代表来自哪里?我采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为这些词语寻找“娘家”,回归文本.让这些孤单无靠的词语有了归属感,学生又一次回到课文,回到彼时彼刻的课堂,重新拾起那已经模模糊糊的记忆。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的词语盘点时,“赏心悦目”这个词,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个词的娘家是哪个村落的?再让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说说这个词语所在的句段。这无疑是增加了难度,学生举手的人数明显地减少,但这时能举起手来的同学个个都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很多说不上来的同学只能投来羡慕的眼光,我相信此时的他们已经后悔对课文读的遍数太少,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不够,并暗自下定决心,以后早作打算,多读熟记,达到烂熟于心,争取以后的比赛能大显身手,获得满满的存在感。这无疑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为学生指名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当有学生找到这个词语的“娘家”以后,我再让学生打开课本找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句段来读,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是理解词语较好的方法,让词语回归课文,回归段落,回归句子。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当学生说出“赏心悦目”的意思是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说说文中写了那些景物?接着我开始创设情境:清澈的湖水,古香古色的亭台,坐在亭下的木椅上,沏上一杯西湖龙井,茶的清香在空气中氤氲,听听周遭悦耳的鸟啭——真是逍遥自在,飘飘欲仙,这就是赏心悦目。学生也仿佛置身于这种神秘的境界中,如醉如痴,心驰神往。这样学生亲切体验到这个词语的温度,它不再是一个孤单失群的大雁,也不再是一朵干瘪枯萎的玫瑰,而是有了温度,有了生机,有了灵性……
这样做既重温了文本,有复习巩固了课文的内容,一举多得.当然不是词语盘点里所有的词都要大做文章,这是有所选择,有所甄别的,抓住关键词,一点带面,重点突破。
二、紧扣生活,回归地气,感受词语的宽度
词语来自生活,词语不仅仅存在于文本,不是象牙塔上的螺钉,也不是不接地气的“高大上”,词语的教学要从文本里走出去,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才是词语的本真,才是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升级版和最后驿站。在教学词语盘点时,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来理解,走进词语,感受词语,让词语接近学生,拉近词语和学生的距离。向大自然,向生活,向社会寻找词语的“根”,让词语更有归宿感,更是生活的真实呈现,尤其是一些名词性的词语,有的就在身边,有的却离我们较为遥远,只简单的从文本中理解,印象有点肤浅,学生可能也是雾里看花,不可名状。如“捣衣”这个词,如果只简单的理解为洗衣服,似乎有点偏颇,捣的意思全然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古装戏的影像及农村生活经历等方式来诠释捣衣的含义,引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旁流过,堤岸上青的草,红的花,悠闲的牛羊,一位村妇正在河边的石板上洗衣服,棒槌举在空中,敲打在衣服上,发出“砰砰”声——这样也暗合了文中作者写作的年代与作品的内容,更让学生觉得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独特迷人。学生感悟到了词语的空间变得更宽广了,学生的理解也更透彻了。其次,教师要创设气氛,让词语接近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如前文讲到的“赏心悦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过赏心悦目的时刻。并指名说说是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彼时彼刻幸福吗?愉悦吗?学生马上搜寻自己生活的美丽时刻,组织语言,自由表达,迁移运用,让这个词语接了地气,也接了“孩子”气。这样词语的教学就不再停留在文本上,而是走下了文本殿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加宽阔的天地。
三、自由表达,回归内心,增加词语的厚度
首先,词语多半都是有感情色彩的,让学生在接触词语时往往是从喜欢与厌恶开始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喜欢的词语,讨厌的词语,有些词语用在你身上,你可能心理美滋滋的,有些词语让你敬而生畏,不屑一顾,退避三舍。这样学生有意无意地对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其次,有的词语在构成规律上也很有特点,十分奇妙。如重叠结构的,ААBB,ААBC,АBCC等;有些词语是同义结构,反义结构,数字结构,动物结构,比喻结构等;有些词语的出处也不相同,有的来自寓言故事,神话故事,还有历史故事等。这样在认识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等方面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也懂得了原来词语也是个性鲜明,色彩纷呈,词语的背后承载着一个鲜活的故事让人深思,催人奋进,给人启迪,词语也变得不再单薄,而是沉甸甸的——还有词语在认读书写上也可以增加其厚度。在读音上有多音字,平舌音,翘舌音,轻声的等。词语的书写也要引导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更有利于正确书写,如水平如镜,莫名其妙等,在端庄美观上知道学生注意间架结构,互相避让,主笔次笔,大小匀称等。这些内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要把握主次,因时因地因字施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词语在学生心中多角度,多层次,多纬度的呈现,这些苍白的词语便有了血肉,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丰盈起来,厚重起来——“坐使山川增秀色,能教文字发光华”。
总之,教师在教学上只要做个有心人,只要肯思考,善于总结,勤于探索。我想枯燥无味的词语盘点也能上得风生水起,活色生香。同时也能让每一个词语熠熠生辉,光芒四射,让古老的文字带着历史的沉香焕发新的青春活力。
淮北市古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