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延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2017-11-25赵飞
赵 飞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延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赵 飞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新时期,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充分挖掘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重视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 培育 弘扬 延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1]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延安精神的有力支撑。延安精神作为现阶段我们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仍具有跨时空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是构建社会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力量源泉,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弘扬和培育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充分体现和集中反映,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情怀的集中展现。挖掘和探析延安精神的丰厚底蕴,进一步凸显出我们当代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正是我党审时度势,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尊重差异中我们寻求和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我们寻求和形成思想共识,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地长效机制,因势利导、正本清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培育延安精神进一步彰显文化价值和进步文明,蕴育和倡导社会风气新导向。“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先进和谐文化,用正确的社会思潮引领社会前进,为培育和弘扬传承延安精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
延安精神是社会进步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的重要载体。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需要具有先进文化性质的延安精神的强大思想支撑。培育和传承延安精神,就是要不断深化和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坚持以一种现代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走进人民大众,实现其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立足实践,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与人民大众同命运、共呼吸,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人民大众乐于认同和信仰,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要不断丰富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要通过力求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等多种形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大众的这块土壤生根发芽,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建设。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赋予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历史总是惩罚那些忽视历史的人。[3]在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如何培育和弘扬传承伟大的延安精神,关键是在于我们能否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条件,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一)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延安精神崭新的时代内容,始终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增强人民大众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延安精神,说到底其实质上就是我们党的崇高理想的升华,是我们党的坚定理想信念的结晶。这种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充分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真理性、彻底性,用大家易懂的语言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人民大众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活动,对于加快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进步伐,是我们新形势下弘扬和培育延安精神,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延安精神是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体的精神结晶。彭真说过,我们发扬延安精神,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和延安时期有很多不同了,要根据现在的“实事”去求现在的“是”。在这里,“是”就是规律,即要求我们在新时期,积极汲取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民大众生活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民大众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民大众认知相结合,在人民大众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人民大众的实践中逐渐构建道德规范,在人民大众的实践中逐渐达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依靠人民大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4]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培育和传承延安精神,就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对进一步深化人民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增强人民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认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科学引导人民大众的价值认同和利益诉求,使马克思主义真正的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依靠人民大众切实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为人民大众认同、接受和践行。
(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新的活力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延安精神在现阶段的现实写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巨大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决定必须弘扬延安精神,尤其是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地改革发展进程中,改革开放需要弘扬延安精神,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要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理论需要和利益诉求,回应大众关切,为扎扎实实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在改革发展深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基本路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5]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依托和谐社会建设,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蕴育科学价值导向,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思想动力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建设内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新时期延安精神的高度升华和集中展现。延安精神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必然产物,是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体现,作为道德范畴的延安精神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延安精神新价值,不断丰富和充实延安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大众素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大力倡导爱国主义、延安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这是确保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思想保证和重要途径。
(二)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前进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创新与发展;培育和弘扬传承延安精神,就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强化党性锻炼,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培育先进文化为契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人民大众中实践进程,“不能拘泥于传统,而应不断地、创造性的构建传统。”[6]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近人民大众,与时俱进地弘扬延安精神,完善民族精神的培育机制,是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前进动力。
(三)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现状给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挑战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以依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重要平台,营造渲染学习和践行先进思想和理论的浓厚宣传氛围,完善健全“两课”教学课程教育体系,发扬延安精神“凝心聚力、激发斗志”的强大优势,是培育和升华传承延安精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强大思想基础和动力。
“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7]历史诞生延安精神,现实丰富要延安精神,时代造就延安精神。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伟大事业,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大众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需要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传承延安精神。在新时期新时代,新的形势背景下,通过坚持不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创新延安精神传承形势,升华延安精神时代价值,丰富延安精神的时代内容,培育文明先进道德风尚,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1]姚泽卿.大学生当作延安精神的传人[N].光明日报,2016-03-17(11版).
[2]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3.
[3]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5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00.
[6]韩震.思考的痕迹:文化碰撞中的思想生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89.
[7]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斯蒂安·楚雄夏尔著.超级现代时间[M].谢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1.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赵飞(1985-),男,汉族,陕西富平人,法学硕士,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