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容创业者多元求生

2017-11-24洪波

商界评论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永远都是运营者创业者

洪波

内容创业者不想被大平臺“绑架”,他们尽可能地将内容复制到更多平台,既捞取更多利益,也分散风险。天有不测风云,多给自己加几条命似乎无可指摘。有一种现象很有趣:不少做得还不错的微信公众号,拿了投资,开始商业化发展后,就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公众号了。运营者们招募开发者,着手做自己的App,似乎只有做了App,才是一副干事业的样子。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只擅长媒体业务的公司,不得不迫使自己同时成为一家技术公司,一家市场推广公司。内容业务当然必须保持专业,此外还要精通iOS开发、Android开发、后端开发和运维、用户运营、引流、预装、合作等。就算一切都做得完美无缺,有一个问题仍然很难回答:既然一个公众号就可以满足需求,用户为什么还要安装你的App?就算装了,用户有何动力如你所愿地打开你的App?

根据日前由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牵头,联合阿里研究院、百度发展研究中心和滴滴政策研究院共同进行调研并撰写的报告《解读中国互联网特色》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人均App安装量约为40个,高于大多数国家。但中国用户对App的留存率却很低,高达43%的App仅被使用过1次,使用超过10次的App只有15%。

按照平均安装40个App计算,中国用户使用超过10次的App大约为6个。去掉微信、地图、购物、外卖等必装、必用的App,你的App有多大机会在用户常用软件中挤占一席之地?

这就像当年的淘品牌“出淘”一样,它们相信,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摆脱受制于人、任人宰割、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才能将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倔强固然慷慨悲壮,但很多时候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搞砸了,原本擅长的事情也被耽搁、荒废了。不少淘品牌“出淘”后就销声匿迹,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让人唏嘘。

这事儿其实也容易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将大平台视为“别人”,所谓受制于人,就是担心自己成为平台规则调整的受害者。而且我们有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大平台都不喜欢平台上的玩家做得太好、太大,以至于拥有了要挟平台的资本和能力,所以平台一定会在规则上压制、打击任何有可能做大的玩家。因为手里握着这样的锤子,所以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可以作为例证的钉子。比如Facebook不喜欢做大的Zynga,微博不喜欢草根大号,菜鸟不喜欢顺丰……

你开淘宝店,用户永远都是淘宝的;你做公众号,读者永远都是微信的。你做个独立App,其实就是想把用户和流量抓在自己手里,就像把稻子收进自家谷仓,心才能放得下,毕竟你不知道自己会遇上什么样的天灾人祸。

前些日子娱乐内容遭受飞来横祸,一大批相关公众号被责令关闭,其中不少都是挺严肃、正经、也挺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公众号,一夜之间销声匿迹。那时,像毒舌电影这样的既有公众号,又有App的运营者大概会庆幸,幸亏当初没有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公众号这一个篮子里,否则,遭此大难后甚至找不到临时避难的地方,更别说养精蓄锐,东山再起了。

因此,中国的内容创业者大多数会变成机会主义者,相信没有任何平台是可以相信的。你能做的,就是把同一份内容,复制到尽可能多的平台,尽可能多地捞取平台利益。当年,移动梦网被一帮坑蒙拐骗的SP(移动互联网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搞死”,人们单单指责SP不道德,是不公平的。对一个创业者来说,生存,是唯一道德的事。

那么,你做了微信公众号,还需要再做一个App吗?这取决于你怎样看待生存这件事。从道理上说,我认为没必要;从道义上说,天有不测风云,多给自己加几条命似乎无可指摘。

猜你喜欢

永远都是运营者创业者
公众号再增视频号入口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链接: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资讯网站低调而华丽地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