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
2017-11-24陈朝元何顺勇黄剑锋
陈朝元,王 岩,何顺勇,黄剑锋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
陈朝元,王 岩,何顺勇,黄剑锋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目的 探讨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西药治疗气滞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DU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各30例。中药组予口服加味柴胡疏肝散,疗程为6周;西药组予口服抗Hp四联疗法2周,后继续服用雷贝拉唑4周;中西药组予口服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抗Hp四联疗法2周,后改为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雷贝拉唑口服4周。治疗结束后4周复查14C-呼气试验和胃镜,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溃疡愈合情况及Hp根除率。 结果 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中药组与中西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溃疡愈合疗效方面,中西药组疗效优于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5)。在Hp根除疗效上,西药组与中西药组疗效优于中药组 (P<0.05)。 结论 采用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西药治疗气滞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Hp感染的患者,综合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治疗,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气滞型;幽门螺杆菌;加味柴胡疏肝散
随着现代医学对幽门螺杆菌 (H.Pylori,Hp)不断深入的研究,目前认为Hp感染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ulcer,DU)致病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十二指肠溃疡约80%~100%伴有Hp感染,根除Hp能加速溃疡愈合,并能降低其复发率[1-2]。虽然现代医学对Hp相关性DU的治疗疗效肯定,但其药物副作用较多、根除率不稳定、易发生耐药性[3-4],探寻新的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仍然是今后基础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5]。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Hp相关性DU具有自身优点,它从整体调治和辨证论治的角度,体现出总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 DU诊断及分期标准参考《内科学》[6],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胃镜进行综合判定。Hp感染诊断标准参考《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7],14C-呼气试验检查结果为阳性者,可判断为H p的现症感染。
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气滞证的辨证标准,主症:① 胃脘胀痛;② 两胁胀闷、遇情志不遂时加重;③ 嗳气或者矢气后觉舒;④ 善怒;⑤ 喜太息。次症:① 胸闷;② 食少;③ 泛吐酸水;④ 舌苔薄白、脉弦。具备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②1周内电子胃镜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溃疡直径3~20mm者;③ 年龄16~65岁;④自愿参与研究、配合检查及治疗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 有消瘦、反复呕吐、反复吞咽困难、贫血、黑便、黄疸或其他可能提示恶性疾病等“警报症状”;② 于试验前的1个月之内发生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需要进行手术者;③ 特殊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溃疡,如患有胃泌素瘤、肝硬化等所导致;④ 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⑤ 过敏体质或曾对多种药物过敏的患者;⑥ 有其他的严重并发症对疗效观察产生影响或禁忌该试验所用药物的疾病;⑦ 酗酒或精神病患者;⑧ 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等系统疾病;⑨ 有其他不适合做药物治疗试验的患者。
1.5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消化内镜科门诊就诊的Hp阳性气滞型DU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药组各30例。中药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23±7.07)岁。西药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1.53±8.64)岁。中西药组中男12例,女 18例;平均年龄(31.43±9.99)岁。 3组在年龄、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组 予加味柴胡疏肝散口服,方药组成:北柴胡 10 g,陈皮 10 g,川芎 9 g,白芍 12 g,枳壳10 g,香附 10 g,炙甘草 6 g,黄连 6 g,吴茱萸 1 g,统一由我院药剂科煎制,每日1剂,早、晚各1次空腹服,疗程为6周。
2.2 西药组 予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 mg/次,2 次 /d;呋喃唑酮片(上海玉瑞科技药业有限公司),0.1 g/次,2次/d;克拉霉素片(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5 g/次,2 次 /d;胶体果胶铋胶囊(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200 mg/次,4次/日。 治疗 2周后改口服雷贝拉唑治疗4周,剂量同前,共治疗6周。
2.3 中西药组 予口服雷贝拉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联合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剂量与服用方法同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2周后改为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雷贝拉唑口服4周,共治疗6周。
2.4 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电子胃镜和14C-呼气试验,了解溃疡愈合情况、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观察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体温、心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进行监测。
2.5 疗效判定标准
2.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拟定。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消失,证候总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总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好转,证候总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总积分减少<30%。
2.5.2 溃疡愈合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判定。临床痊愈:溃疡及周围炎症全部消失;显效:溃疡消失,仍有炎症;有效:溃疡面积缩小≥50%;无效:溃疡面积缩小<50%。
2.5.3 Hp根除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8]判定。有效:14C-呼气试验阴性;无效:14C-呼气试验阳性。
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3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
3.2 3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见表2。
3.3 3组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见表3。
表1 3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表2 3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x±s)
表3 3组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3.4 3组Hp根除疗效比较 见表4。
表4 3组Hp根除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观测指标变化情况 服药期间,除出现胃肠道症状以外,未发现全身性或局部性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见表5。
表5 3组治疗后出现胃肠道症状比较
4 讨 论
DU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Hp感染是引起DU的主要病因,Hp作为一种重要的攻击因子,通过损伤局部的黏膜屏障,增加侵袭因素刺激胃酸和胃液素的分泌[9],削弱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等,最终引起溃疡形成[10]。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于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尤其是使用方法不规范,Hp的根除率受到Hp耐药直接影响,包括日渐增多、增强的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
DU属于祖国医学中“胃痛”“痞满”“吞酸”“嘈杂”等范畴,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常。拟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柴胡为君药,条达肝气疏郁结。香附,擅于行气止痛,疏肝理气;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开郁,二药同为臣药。陈皮理气行滞、和胃;枳壳行气止痛,疏肝理脾;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本方疏肝之中兼以养肝,理气之中又兼以调血,恰合肝体阴用阳之说,且治肝之中兼和胃,乃为疏肝解郁之代表方。同时结合Hp感染—外邪、邪毒的认识,方中加入黄连清热解毒,为防清热过甚伤正加入吴茱萸。
本研究显示,3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西药治疗气滞型Hp相关性DU,在改善临床症候疗效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溃疡有明显愈合作用,效果优于单纯用西药或中药治疗;在根除Hp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用中药治疗,且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较之于单纯西医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少。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DU较之于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有优势,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单纯用西药少,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的医学实践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1] 薛艳,姚炜,张莉,等.第五届中日韩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议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599-600.
[2] 王智峰.幽门螺杆菌及其相关疾病[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9-57.
[3] 张晗,刘鹏年,崔雷.国外消化性溃疡文献研究热点的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0):1150-1155.
[4] PERRIF,QASIM A,MARRAS L,et al.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J].Helicobacter,2003,8(Suppl 1):53-60.
[5] 胡品津,胡伏莲.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1):698-699.
[6]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395.
[7]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
[8]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0):832-837.
[9] 王崇文.消化性溃疡病治疗的新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9,10(2):65-67.
[10]林庚金.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40-1752.
R574.51
B
1000-338X(2017)05-0009-02
2016-12-19
福建省科技厅课题(2013Y0051)
陈朝元(1965—),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