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医患那些事儿
2017-11-24编辑整理本刊编辑唐超
编辑整理/本刊编辑 唐超
明清医患那些事儿
编辑整理/本刊编辑 唐超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主 编:涂丰恩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患关系趋于紧张。那么,医患关系紧张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吗?在我国历史上,医患之间关系又如何呢?
以上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在《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一书中找到。该书由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涂丰恩撰写,他希望为当下医患关系的改善寻求历史的镜鉴。
然而,由于史料记载有限且相对分散,梳理并审视明清时期的医患关系并非一件易事。为突破此局限,涂丰恩将目光投注于明清《医案》之上,希望通过对《医案》的解读及诠释来重构那个时代医生和患者互动的历史图景。
明清时期的《医案》,类似于现代病历。不过,与现代病历由表格和医学术语组成迥然不同的是,明清医家在书写《医案》时,不仅绘声绘色地记述诊疗过程,同时对于诊疗中的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参与诊疗的其他医家的言行都会有所载记。正是这样的一种书写方式,让后人能够借助这些记载,来一窥那个时代医患关系的梗概。
为了勾连并搭建起明清时期的医疗世界,作者选取了徽州儒医吴楚和孙一奎作为全书的引子,以《医案》记载为主线,融汇诸多文字史料,试图为读者还原明清时代的医患关系。
明清时期的《医案》中充满了形形色色有趣的故事,记载着那个时代关于医生和患者的诸多历史记忆。时过境迁,作为同是医家书写文本的现代病历,所记载的方式与内容是如此的不同。现代病历记载的完全是医生的诊断意见,充满了陌生和奇怪的医学术语。医患之间的具体互动,在病历中亦很难再找到踪影。现代病历中的记述严谨而冰冷,枯燥而乏味,映衬着医家高高在上的地位和权威。与明清时期相比,伴随着医患双方诊疗掌控权所发生的质的变化,现代医患互动的重心已发生位移,从天平的一端走到了另一端。
明清时期医生与患者的交往互动,确实让生活于当下的人们不禁羡慕。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似乎更符合当下医学人类学者所期盼的理想状态。不过,这种医患互动的模式所具有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患者的“择医而治”和医家的“择病而医”,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这种医患模式的尴尬与局限。与之相比,现代医疗模式中的诸多优势,可能恰恰弥补了明清时期医疗中的不足。它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以及医家的权威性,都是明清时期的医家与民众难以想象的。
然而,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参与权的严重被剥夺,有时不免要大大加重患者对医家的不满和怀疑,由此导致的问题似乎更难以求解。那么,在明清和现代医患互动模式之间,是否存在,或者究竟能否找到一个基点,用来平衡医患双方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而构建出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呢?或许,这应该成为人们去认真思考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