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地域特色和渐进渗透
2017-11-24蒲彩军
蒲彩军
(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 四川 绵阳 621000)
方言的地域特色和渐进渗透
蒲彩军
(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 四川 绵阳 621000)
由于居住和活动地点分散,高山、大河往往成为古人交流时不可逾越的鸿沟,加之生产、贸易不发达,交通、通讯不便利,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频率很低,他们使用的原本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就会不断减少,不同点将不断增多,久而久之,各具特色的方言语系就此形成。方言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词汇、语音和语法上。方言以渐进渗透方式缓慢演变。
方言;地域特色;渐进渗透
天有四极,地有八方,人有百种,话有千样。生活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信息快捷化的后现代时期,沟通和交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语言也成为交流思想、协调行动时不可或缺的桥梁。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语言发展并不平衡,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语系。
方言虽然将地方特色张扬得淋漓尽致,却为不同区域人们的交流设置了重重障碍,词不达意、曲解人意、衍生他意的现象比比皆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北方小品一统天下,东北的二人转转遍大江南北,而南方小品始终徘徊在家门。导致北盛南衰的原因之一就是南方方言诘屈聱牙、晦涩难懂。
方言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一部<<茶馆>>将原汁原味的京腔京调演绎得惟妙惟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
方言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语汇、语音、语法三个方面。
1 词汇
词汇的差异是方言丰富多彩的标志之一。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
如“太阳”,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太阳”;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
比如形容女孩子长得好看,各地有各地的说法:
山东话:岗俊;东北话:贼好看;上海话:瞎灵;苏州话:蛮好ki的;巢湖含山话:好咱;贵州话:版扎;四川话:巴适;福建话:鸭肿;合肥话:真得味;太原话:精干;瑞金话:嘿标子;广东话:靓到跌渣!靓妹!正点啊!
潮州话:雅。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方言区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
如果你到南京,有人称你为“二哥”,你可千万别贸然答应,因为南京话里的“二”与普通话中的“二”根本是两个意思,普通话中的“二”是数词,表示序数;这里的“二”来源于农村二哥的意思,工人阶级是大哥,农民阶级是二哥;是俚语,形容词,指不懂现代的事物,外行,带嘲讽语气。例如①你不要二了,不拨区号怎么能打长途直拨? ②这个人二的很,连地铁都不会坐。
到甘肃旅游,如果有小孩抱着你的腿叫“爸爸”你也不必惊惶失措,因为在甘肃方言里边,爸爸是称呼叔叔用的。他们称呼父亲,有叫“阿大”的,有叫“大大”的,也有叫“爹”的,就是没叫爸爸的。
到广西的桂林旅游,假若有人称你们为“这一对狗男女”,你也千万别生气,因为他们称朋友为“狗友”,他们口中的“狗男女”根本不是骂人的话,而是指男女朋友。
昆明的彝族对男女的称呼不用“帅哥、美女”,他们称漂亮的女子为“阿诗玛”,意为“像金子般漂亮善良的姑娘”;称男子为“阿黑哥”,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地带,海拔较高,紫外线强烈,如果是勤劳能干的男性,那么多在户外活动,被太阳亲抚得即使大白天也得打着电筒才能看见。假若你夸赞某男士皮肤白晰,像贵妃新浴、潘安再世,他不但不领情,反而会怒目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因为他会觉得你在污辱他的人格。
2 语音
语音的差异是方言最直接、最直观的差异,也是最为明显的标志。像东北方言的直爽、南方方言的软糯,入耳即知。如果对方言语音不熟悉,我们的沟通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真真的不知所云。
四川方言属于影响较大的次方言。四川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同时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n]与[l]不分;36个韵母,总数比普通话少;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纳西人把“谢谢”说成“酒杯水”,把“再见”说成“泪多多”,既生动直观,又活泼有趣。
因为语音的差异,省城瞧不起地市,地市瞧不起县城,县城瞧不起乡村。“北京人眼里外来的都是群众,上海人眼里外来的都是乡民”。口音成为我们一生抹不掉、删不动、改不了的身份认证,惊诧之余我们也派生出良多的惊喜。
乡音难改,乡愁难载,所以我们会对操一口家乡话的陌生人无端地生出许多的亲近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浓浓的乡音叩响心底潜滋暗长的乡愁,那一份牵挂“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 语法
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定、状、补。方言里边有一些倒装用法,如果我们不熟悉就可能闹出笑话。
比如甘肃方言里边宾语前置句比较多,像“我屋里有电视机”,他们说成“我屋里电视机有。”把“我不马上走”说成“我马上不走”,又成了谓语后置句,这和香港影星周星弛经常挂在嘴边的“你走先”同出一辙。
听不懂事小,曲解人意事大。据说上山下乡时期,一伙上海知青落户西双版纳。前来迎接的生产队长致辞:“欢迎各位前来做客,特别欢迎到我家做客玩我,如果我不在就可以玩我老婆。”知青们一听大惊,两股颤颤,几欲先走,因为那年月沾上男女关系不清的恶名,要被政治上搞臭、经济上搞垮。后来住久了才知道,西双版纳的傣族喜欢宾语前置,生产队长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到我家和我玩,我不在家就和我老婆玩。”
方言还有趋炎附势、渐进渗透的特点,哪儿实力强哪儿的方言就成了流行语,哪儿的发展滞后哪儿的方言就没落甚至消失。港词北进就是非常鲜明的例子。像我们今天说的“薪水”本来是香港方言,因为香港缺淡水,人们领了工资首先得想到买水喝,所以把工资称作薪水。因为香港经济领先,于是这“薪水”一词就一路北进,成为了全国通用词。
尊重方言特色习俗,推广民族共同语言,我们责无旁贷也任重道远。
G41
:A
:1672-5832(2017)09-0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