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的标准
2017-11-24李晓洁庞灵娜王鑫雅李文昕陈晓玲
李晓洁 庞灵娜 王鑫雅 李文昕 陈晓玲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0)
浅析翻译的标准
李晓洁 庞灵娜 王鑫雅 李文昕 陈晓玲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0)
目前,关于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没有定论。随着辜正坤先生的“多元互补论”的提出,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本文从翻译标准没有定论的原因入手对翻译的标准问题提出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翻译标准; 翻译条件;翻译目的;多元互补论
翻译标准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翻译学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都在翻译界产生过强烈影响,对翻译实践起着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前人基于自己的翻译经验提出了翻译标准之后,后人针对其局限性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来反驳前人的观点,因此,时至今日,翻译的标准各式各样。
1 翻译标准不同的原因
1.1翻译的标准在不断的变化。从古到今各种翻译标准层出不穷,这是因为人们对翻译活动和翻译过程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随着翻译实践不断增多,翻译家们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对翻译标准的理解越来越透彻和全面。
最初,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着眼于原文文本和译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上。在评价译文时,会将译文所表达的思想,运用的形式和采取的风格与原文进行比较。随着人们对翻译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翻译即交际,必须以读者为出发点,而翻译也是为读者服务,若不顾忌读者,则也算不上好的翻译(肖宇,2008),由此产生了“读者反映论”的标准。之后,翻译的功能被认识,卡特福德提出,翻译是将某一语言的成文材料转换成等值的另一语言的成文材料,因此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就在于从词、句、语篇等方面来实现音、形、意的等值转换(熊兵,2000),因此提出了“等值”标准。
这些翻译标准的产生不仅说明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说明了翻译标准也是随着人们对翻译实践的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旧的标准会不断被新的标准所挑战和替代。
1.2统一的翻译标准根本不存在。翻译标准不仅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遵循的原则,也是读者用以鉴赏译文的尺寸,其重要性对翻译理论的建设和翻译实践的进行都是显而易见的。
1.2.1译者方面。各种翻译标准的提出往往基于个人的翻译实践或来自对翻译、语言学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余真,2000)。严复的‘信、达、雅’是针对《天演论》的翻译有感而发,并非明确提出作为翻译标准,也未就此展开全面的铺叙(穆雷,2002:248)。因此“信达雅”的含义界定不清。我们通常将“信”理解为忠实,但是该忠实于形式、忠实于内容还是忠实于风格?“达”是“通顺”还是“达意”?对“雅”字的理解更是一直被人们所诟病。郑振铎曾明确指出,“‘雅’不应当是译者首先考虑的问题,而严氏的‘雅’往往是牺牲‘信’以得之的”(陈福康,1992:231)。因此“信达雅”之间或许一直是存在着矛盾的。同时,在鲁迅与赵景深关于“宁信而毋顺”和“宁顺而毋信”的争论中,鲁迅始终坚持忠于原作,但是他翻译出来的译文往往晦涩难懂,而赵景深坚持通顺原则,完全抛弃原作,这也恰恰说明“信”与“顺”之间也是存在内部矛盾的。因此就算是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信、达、雅”也是不能够全面的。综上所述,各个翻译学者主张都是各自对翻译现象进行了有限的观察后所归纳出来的,仅为一家之言,而用个性化的理论来概括翻译的标准自然无法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求。
1.2.2读者方面。辜正坤教授指出:“译作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欣赏者,而欣赏者的判断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辜正坤,1994)。历来翻译理论家从事翻译实践都是基于目的论之上的,而译者目的最后的落脚点恰恰就在读者身上。
例如,如果一名译者要把一本传统的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给外国人,这些外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好奇,那么这时译者无疑应该把“忠实”作为首要翻译标准,使译文贴合原作;如果要把这本书翻译给一些极度瞧不起外来文化的读者,那么译者应以“通顺”为主要标准,来达到娱乐读者的目的,帮助他们放弃抵触情绪,从而接受新的文化。
实际上,每个译者在翻译时内心都有一个对读者的定位,读者的类别直接涉及到译文标准的定位,同时这个翻译的标准也直接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2 对翻译标准的新看法
历代翻译家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在于他们总是下意识地追求可以评价一切译文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统一标准,但是这种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辜正坤先生提出了“多元互补论”,此理论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受到了各方关注和高度评价,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理论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是不存在的,但是每个译者提出的翻译标准也并不是不准确的,因此,各个翻译标准的理论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在辜正坤先生提出了不同情况下应该选择具体的标准后,杨晓荣教授指出具体的翻译活动都有其相关的各种条件,明确条件就可以为翻译确定标准。杨教授表示:“条件是指随个案而明确的能对翻译标准形成不同程度制约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其中包括原作性质、翻译目的、对读者的考虑以及翻译活动发生的时代等因素所形成的各种具体限制。”(杨晓荣,2002)就好比,要翻译一个句子或者单词,我们不可能将词或句单独拎出来去进行翻译,而需要考虑整个文章的性质,该词或者句子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上下文的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之后给出一个较为切合的译文。翻译活动是有限制条件的,而恰恰是这些条件约束了翻译标准的定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明确条件对于翻译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的去追求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统一标准。
3 结束语
不论历代的翻译家如何去争论翻译的标准问题,脱离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来争论翻译的标准,必然存在局限性。忽略条件限制的翻译活动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忽略条件的翻译标准也是没有根据的,这样的标准是无法对翻译实践活动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的。因此译员应该在不同的翻译条件下,遵循不同的翻译标准,来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
[1] 熊兵. 翻译标准研究综述[J]. 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3(4): 5-7.
[2] 肖宇. 中国翻译界对奈达 “读者反映论” 的探讨[J]. 考试周刊, 2008 (46): 218-219.
[3] 俞真. 翻译的动态标准[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5): 70-74.
李晓洁(1991—),女,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华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H31
:A
:1672-5832(2017)09-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