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好青年到犯罪青年,你只有一步之遥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干预措施

2017-11-24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长春群体

杜 妙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从三好青年到犯罪青年,你只有一步之遥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干预措施

杜 妙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青少年一般是指从11-16进岁的青年群体,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青春期的人思维模式趋于加速而又不平衡发展的时期,个体生理迅速发育直至达到成熟。他们开始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由于成长的局限,这些观念并不十分成熟。因此,这个群体在成长的轨迹上经常会出现误入歧途的案例。青春期的经历复杂多变,充满了矛盾的色彩。近年来的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而在很多重大的案件中,这种欺凌现象已经足以构成犯罪事实。那么,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8阶段发展理论,处于第5阶段的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而这一时期的群体基本上处于一个人格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他们所处的环境、相处的人群,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就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在这个阶段,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都进入了一个急剧发展的阶段,面对学校、老师、家长的“冲击式”教育,使他们进去了一个不可遏制的漩涡之中,陷入水深火热的青年群体不自觉的把自我的意识从外在的客观世界抽回一部分回到自己的主观世界中来,以此形成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他们的自我意识关注点主要落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成绩和能力、个性成长和自尊心这四个方面。

在这种自我意识骤增的阶段,他们会不自觉的出现自我中心现象。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些现象的出现:身为班长的同学听不进去别的同学的意见,固执己见、在家里享受“皇帝式”服务的学生、老师批评几句就耍脾气逃课的同学……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由于自我意识的过分发展而产生了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自我中心化”。在这些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而周围的所有人则都是他们的观众,他们在舞台上表演的好坏,观众只可鼓掌,不可喝倒彩,而他们的“玻璃心”总是会因为观众多而焦虑,观众少而紧张。这种充满了矛盾色彩的成长经历完全的暴露了他们的情绪的多变。

青少年情绪的变化可谓是敏感脆弱,又小心翼翼。他们渴望同伴,又追求标新立异;徒增烦恼,强有着“少年听雨”的忧愁;叛逆是这个阶段最为明显的情绪特征,往往表现为与父母的决裂,与老师和学校的反叛。这种多变的情绪,使青少年的性格养成极其不稳定,对外在的一切可束缚力量予以排斥。这同时意味着他们进入了“第二逆反期”。

青少年不能够正确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情绪状态,导致他们在面对社会时,会形成相当一部分的社会问题。游戏成瘾、精神分裂、早恋、自残、自杀倾向、打架斗殴等种种负面的社会问题,也主要来自这一群体。在社会工作者接触过的一个案例中,来自A+社区的小A今年15岁了,因为失恋,而产生了自杀倾向,面对社会工作者,小A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恨我的父母,如果不是他们干涉我们的爱情,那我就不会分手,现在的我真想去跳楼,死了也就一了百了了”,社会工作者在安抚小A情绪之外,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太容易构成犯罪了,由于他们的对这个世界都一知半解的误会和任性,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循环发生。在我们给小A 进行社会工作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中,我们了解到他每年清明都要去给朋友扫墓。原来是两年前,朋友因为打架而被对方捅了7刀,抢救无效而离开了人世。我们试着了解那次打架的原因,小A说不上来,只是告诉我们因为很小的一件事。闻者痛心,社会工作者只能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以供读者参考,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据资料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趋势呈逐年递增的走向,主要特点表现为一下六点:

一、 犯罪率逐年增加。在20世纪的后10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在整个刑事案件中占比46%,近几年的增幅为每年5%。(此部分数据来源于《国家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1年版,民族出版社》)。

二、 犯罪年龄呈逐年下降趋势。在2000年前后的5年中,我国青少年作案的平均年龄下降2岁,14-16岁犯罪状况日益增多,13-14岁青少年明显增多。第一次十足儿童的年龄呈下降趋势。(此部分数据来源于《国家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1年版,民族出版社》)。

三、 女性犯罪成员数量增多。

四、 未成年人作案,主要以团体、暴力为主要趋势。他们中的大多数犯罪动机不明显,带有朦胧意识,以抢劫、强奸、偷盗为主要犯罪行为。

五、 青少年犯罪人员以社会中闲散青年、以及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为主。

六、 犯罪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但也不排除“高智商群体”犯罪。

在这些犯罪特征的背后,我们除了感受到数字带来的触目惊心,更应该反省到这背后的原因。这些犯罪群体大多数来自一个支离破碎的家,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没有父母长辈的疼爱,这构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反社会行为,认为报复社会有一种“快感”来弥补这种缺位的爱。大多数“问题青年”都会走上青少年犯罪这条路的原因也正在于此。这种家庭氛围的缺失,使这些人生态度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很容易萌生犯罪的念头,他们中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拍即合,缺少对法律的正确认知,往往在构成犯罪后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罪行。

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帮助青少年群体,以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

一、 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向他们传达正确的三观,引导还未构成犯罪的“问题青年”朝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可采用小组的工作模式,使一类人在共同的进步中意识到自己思想中不合适的部分,以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 有效纠偏青少年的行为。接受这些“问题青年”,可以采用个案的工作方法,使用叙事治疗模式,让他们发声,而我们作为“聆听者”的同时,给予他们做正确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可采取行为治疗模式,以解决部分尚未构成犯罪动机的青少年解决焦虑、抑郁、恐惧和社交困难等症状。

三、 为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寻找合适的纽带。在这个大迁徙的时代,各地时代的文化差异无处不在,而这种差异对初初入世的青少年来说可谓是山洪猛兽,在这种强烈的冲击下,他们的思想体系在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轰然倒塌。从而形成代际之间的冲突矛盾,而这种矛盾引发的叛逆也是构成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关键因素。我们应该做的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把文化的传承作为引导青少年的纽带,而非造成他们心里不健康的因素。

杜妙(1993-),女,汉族,山西省晋中市人,长春工业大学2016级研究生,研究生方向:社会工作。

G445

:A

:1672-5832(2017)09-0227-01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长春群体
初夏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印语长春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走进长春净月潭
长春——我热爱的森林城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