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2017-11-24张影
张 影
(新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张 影
(新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驾驭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文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一种高级形式体现,人类不论在什么时代,不论做什么都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以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才能长期和谐地生存和发展。我们大步跟上世界潮流,大力宣传生态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知识的关注和兴趣,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有利于我们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有利于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1 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
新疆是处于欧亚心脏地带的古丝绸之路,生态环境多样,传统民族文化非常丰富的地区。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7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历史非常悠久一个少数民族,占新疆人口48.53%,在中亚地区较早的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特别是新疆维吾尔民族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实践中,积攒了大量古老的生态智慧和环境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其中一部分维吾尔族生活在城市,受现代文化影响比较大,但大多数维吾尔族居住在乡村社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大部分集中在南疆一带,还保留着相对传统的生活方式。
1.1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在生产生活习惯中的体现
因为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有166万平方公里,但是沙漠面积就达42.1万平方公里,气候干旱少雨,所以古老的维吾尔族人非常珍惜绿洲和水资源,非常擅长园林艺术,在每一个维吾尔族庭院中都会种植树和果园,注重绿化,会养各式花草,甚至在墓地上也会种树种花,祝愿亡灵灵魂像树一样常青,超度灵魂。维吾尔族是一个非常爱花的民族,他们不仅喜欢房前屋后种满了花,爱花、戴花、养花也成为他们的一种习俗,而且连妇女的名字也用花来命名,他们把花看作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维吾尔语称“古丽”。维吾尔族也将动植物的名字取为人名或地名。还有许多保护树木的维吾尔谚语,如“有园林的人,就是有靠山的人”、“果树不枯死不能砍伐”、“花园没有鲜花,夜莺不来歌唱它”、“没有树林、果园的农民和富人,不算是真正的农民和富人”、“折断幼苗的人会夭折”、“砍一栽十”、“森林多,风灾旱灾少”等。
他们还非常注重饮用水的清洁,不在泉头和渠首洗澡,即使是洗脸水也要和饮用水一样干净,禁止往流水和池塘里吐痰、倒垃圾,这都是他们民间的优良传统作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疆的坎儿井,它是古代维吾尔人根据新疆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干旱少雨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的,是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因为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天山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每年夏季,山上的积雪融水交汇成河流,流入山前的戈壁沙砾地带。如果融水在烈日下蒸发或者渗入戈壁砂砾下,能让人们取用的水量很少,于是当地人们创造出了坎儿井。坎儿井的节水保水灌溉方法由暗道、明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暗道即地下输水道,明渠引水灌田,竖井是暗道的出入口与通风口。据统计,新疆各地坎儿井有1100多条,总长达5000多公里,被誉为“地下大运河”。体现了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维吾尔族敬畏绿色的生态自然思想也深深融入到了其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因此维吾尔人非常崇拜绿色,把绿色看成生命的标志,并对绿色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维吾尔族对绿色的推崇表现在维吾尔族日常生活行为以及生活文化的各个角落里。例如维吾尔人民热爱载歌载舞,编唱歌颂各种有关春季和绿色的歌谣来欢迎春天的到来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在庭院,前廊,室内饰以多种绿色花卉图案等形式表现;维吾尔族服饰也是以大红大绿,各色鲜艳的自然色彩为主,非常漂亮,非常具有生气,为大多数人喜爱。
因为新疆独特的气候,维吾尔族的饮食主要以面食为主,主要的面食有拌面、抓饭、汤饭、馕等。其次是肉,主要形式是烤制,如烤馕、烤包子、烤羊肉等。丰富美味的烤制品充分适应了新疆冬季寒冷、夏季干热的气候特点,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最后,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也喜爱吃各类水果和蔬菜,而新疆又盛产品种繁多香甜的瓜果,有瓜果之乡的美誉。所以维吾尔族非常爱惜粮食,从不浪费粮食,就是掉到地上的饭,也会捡起来,放到高一点的地方喂鸟。
这种由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至今都是我们所要珍惜和坚持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更好的创建我们美丽的祖国,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1.2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维吾尔族生态文化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体现,其中音乐、舞蹈、戏剧、抒情和叙事文学等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可以通过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还有闻名中外的维族传统、民间舞蹈等历史文化遗产表现出来。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古典长诗,作者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维吾尔族的诗人和思想家。这部著作最初是献给喀喇汗王朝可汗桃花石布格拉汗·艾布·艾里·哈山之子苏来曼的。它不仅是文学作品,而且也是一部集中反映作者历史、哲学、伦理观点以及喀喇汗王朝社会状况的学术著作,在维吾尔族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木卡姆”是聚会,规范的意思,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木卡姆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
《突厥语大词典》是在新疆古代喀拉汗王朝由马哈茂德·喀什噶里用阿拉伯语解释突厥语的综合性知识词书。该书通过丰富的语言材料,广泛地介绍了喀喇汗王朝时代维吾尔和突厥语系各民族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哲学、伦理方面的知识和风土人情。
1.3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在礼俗文化中的体现
维吾尔族人民是十分注重传统节日的,他们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重要,因为“古尔邦”节就像我们汉族人的春节,那时每家每户都要宰羊、煮肉、制做各种糕点、炸油馓子、烤馕等食物。屠宰的牲畜不能卖,除了将羊皮和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则自食或招待客人。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过肉孜节时,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封斋期间,只能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白天禁止任何饮食。一个月后开斋,恢复白天饮食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诺鲁孜节就像汉族人的元宵节,当天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家长则先起床,在房子正中烧燃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家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家长还要把冒烟的树枝从牲畜头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多多生育。人们还要做"诺鲁孜饭","诺鲁孜饭"就是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配上多种佐料煮成的粥。从当天午时起,维吾尔人民则相互拜年。
2 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2.1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它们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各方面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维吾尔族的礼俗生活文化,文学艺术遗产,为我国创新新的人文生态精神,提供了丰富有用的资源。维吾尔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学艺术,它们独特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审美享受。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疆维吾尔族传统的生态文化也有变异,甚至消亡。对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我们要加以保护,体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支持我国维吾尔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可以非常有效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2.2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启示
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因为忽略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引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在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现代化进程中,非常注重人文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珍惜爱护大自然,保护原始自然资源等行为,我们要加以传承,要加以保护。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对我国名族团结和我国和谐稳定发展的促进作用。
加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生态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开发,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中华名族认同感,大力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为新疆各民族地区和祖国各地区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还可以大力发展新疆生态旅游业,促进新疆经济大发展,促进全民族繁荣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稳定自信的走向世界民族之林。
张影(1993-),汉,新疆,新疆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C951
:A
:1672-5832(2017)09-0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