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漆画的绘画性
2017-11-24陈西子
陈西子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
探索漆画的绘画性
陈西子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
本文讲述了漆画的起源、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针对现如今漆画艺术面临缺少绘画性的问题,论述应该将绘画性放在技法之前,并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将漆画艺术达到更高的境界。
漆画;绘画性;技法
绘画性是所有绘画艺术都需要考虑的规律,这是一个共性。但,中国漆画作为一个从漆器分支出来的独立画种,它的规律还需要考虑技法。现代漆画大多更在意其技法和使用材料,只为达到最后“平、光、亮”的效果。却忽视了绘画本身想要传达的内容和画面的绘画性。只注重技法会束缚住作画者本身。我们应该将绘画性放在技法之前,根据画面本身所需,结合技法。因为艺术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绘画性与技法的结合才能更好的表达情感,展现艺术的张力。
1 漆画的起源
漆画是由漆器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比起中国画,漆画可为是更加古老。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朱漆碗,可以表明中国是最早使用漆、用漆制作器物的国家。
在战国时期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漆器本身色彩富丽、坚固耐热、器表光滑细腻、便于施加各种图案装饰,且兼具防腐防潮的特性明显优于青铜器,这就是漆器在生活中逐渐取代青铜器的根源。[1]到了唐代,漆器从日常用品转向了陈设型艺术品,随之出现了很多更为精细的技法。到了明代,漆器的技法达到了顶峰时期。
2 漆画的发展现状
漆画是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中国漆画的独立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2]中国漆画也继续延续了其漆器的精细技法,但由于过渡强调技法、“炫技”成了大多漆画作品都进入的误区。使得画面本身和技法不在同一层次,技法敷于表面。当代中国漆画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误区。其一,只注重传统的传承,只考究技法的运用,放弃对画面本身的经营。其二,忽略漆本身的语言,只追求其绘画性忽略漆的独特魅力,单纯模仿其他画种。其三,错误的认识漆画,只是将漆画当成综合材料在运用。这三个误区,都使得漆画艺术没有能够更前进一步。
3 漆画现阶段的特点
漆画现阶段特点是技法丰富多样、内容形式也多样。其中,技法有:镶嵌、描绘、刻划、压印、堆漆、打磨等。大部分漆画一直追求着“平、光、亮”的特点。
现在的中国漆画有别于其他绘画艺术的特点就是广泛的材料运用。这是这种材料的多元化,使得漆画的技法多种多样。现阶段,对于“漆”的探索也是一种改变。在漆器时期,做漆器时是特别忌讳皱漆,但如今,大家都开始追寻大漆的天然皱带来的特殊和意外的效果。这使画面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
4 漆画的绘画性
艺术最令人赞叹的就是特性。漆画,正是通过“漆”这一媒介进行的绘画艺术,“漆性”就是漆画的独特性,技法也是呈现画面的手段。可以说,没有技法的配合就无法进行漆画的创作。但是,漆画离不开漆就并不意味着用漆或者在漆板上作画就叫做漆画。更不是在画面最后罩一层漆就是漆。首先,一幅完整的漆画是要以一幅作品内容本身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画面的本身的内容就是绘画性,就是画面的内涵。如果纯粹的只在意技法的表现,那画面内容就无法和技法很好的融合,而且,会使技法浮在画面表面,给人一种“假”、不耐看的的感觉。作者必须先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的表现方法和各种各样的技法,才能构思一个完善的创作手法,然后,再根据画面的内容和作者想要传递给观者的想法、态度来选择技法。而不是让画面内容来服从技法,这就本末倒置了。
如何解决现代漆画大多缺少绘画性的问题,我想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熟悉和了解漆的特性、技法和材料。二是,在作画之前就应该对画面的经营有所构思。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是百花齐放的。其表现方法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现代绘画艺术有个共同点,就是注重画面的观念,这就是作者想要传递的态度、画面的内容。不管是哪一个画种都是先对画面本身进行经营而不是“炫技”。所以,在注重画面观念传递的同时,同样要对技法与材料运用必须了然于心。漆画作者的整个构思都应该能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法来诠释、展现。技法一定是为了画面本身服务的,画面的绘画性是通过技法来展现的。所以合理运用材料和技法要和绘画性全面配合。绘画性,是现代漆画创作的灵魂。此外,提高审美是提高画面绘画性和传递画面内容的又一要求,审美必须要和时代同步。对于审美的把握是产生现代漆画的时代性的前提条件,当然也是现代漆画中增加漆性与绘画性更好融合的必然途径。
只有在审美方面与时代同步,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艺术创作的灵感,现代漆画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才能才多个画种中脱颖而出。现代漆画要适应当今变化万千和千奇百怪的时代,就应该在艺术理念与艺术语言、艺术态度上进一步改变、探索,不断拓展、发展形成新的艺术表达。这种表达是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内容的丰富和深度刻画,是对题材、主题的选择上立意新颖。只有这样,艺术创作才能越来越多元化。
[1] 梅琦 《文艺争鸣》,吉林省报刊发行局,2010
[2] 叶芳 丁密金《艺术教育》,中国文化传媒集团,2008
陈西子,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2014级本科生。
J213
:A
:1672-5832(2017)09-0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