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
——以音乐欣赏大众化为例

2017-11-24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瑟斯大众化大众

成 双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
——以音乐欣赏大众化为例

成 双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并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最初西方美学家费瑟斯通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到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的研究”进入中国,日常审美活动已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而随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距离逐渐拉近,审美与艺术活动已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权利。本文主要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出现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出现后对中国音乐欣赏产生的发展变化作相关论述并加以阐释。

日常生活审美化;音乐欣赏;消费主义文化

1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出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在1988年4月,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中提出的,在其代表性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他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包含:“第一,指那些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艺术亚文化。即“一战”以后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第二,指那些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如福柯、罗蒂等人把生活伦理看作艺术作品的思想。第三,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符号与影像之流。”引发了西方学术界的讨论,打破了康德、黑格尔的传统观念。费瑟斯通认为审美不应只是对艺术的审视,艺术家摆弄的日常生活的物品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对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艺术和审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艺术与日常生活加以区分的观念正在消解。费瑟斯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逐渐消解,将生活与艺术相互转换。而在中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最早来自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的文章《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在文章中,陶东风教授指出,“日常审美活动”已非传统的纯文学纯艺术范围,而是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已经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的定义。以往由高雅或贵族人士出入的与大众相距甚远的艺术场馆诸如博物馆、音乐厅等也转换为深入大众日常生活空间的广场、舞台甚至是购物中心等。这一切的转变,在此之中的各式文化活动、商业活动、审美活动都没有严格的界限。

2 音乐欣赏大众化在中国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相伴出现的文化产物已然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当今社会下的对艺术、音乐的欣赏已不再是遥不可及、如近水楼台般难以亲身感受的东西。

在当代消费时代的大背景下,艺术活动的发展无不伴随着商业化的发展而发展,21世纪以来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国也进入到了标准的消费化时代,艺术活动逐渐被添加了商业化、市场化的元素。而近几年来反映在音乐欣赏上最显著的表现便是各类传播流行音乐电视节目的出现、发展,这类节目的兴起一时间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可谓是赚足了眼球。《我是歌手》、《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音乐电视节目成为了活跃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股强大势力,这为中国音乐欣赏的大众化、全民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通过媒介手段的介入使得音乐作品更能为大众所认知和接受,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欣赏世界。

3 消费时代下的音乐欣赏大众化出现的问题

在当今消费社会背景影响下,艺术文化已经逐渐被添加了商品化元素,文化商品进入了消费时代。在消费时代中,音乐文化的消费是与大众传播媒体的进步与发展密切关联着的。即现代大众媒介的发达程度已经紧紧地与消费观念的散播联系在一起。当今中国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准消费时代。而音乐艺术基于其自身独特的大众传播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大众文化中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受市场逻辑、商品逻辑的影响,音乐节目往往为了增加收视率,忽视原有音乐作品本身的高雅性、深度性转而向通俗性、低俗化转变,推出一系列“文化快餐”式音乐选秀节目,以满足观众的视觉快感为唯一目标而忽略作品品质,在此过程中,不仅拉低了艺术审美的欣赏水平,更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出现“低质”趋向,走向了盲目与低级趣味。但面对这种商业化、低俗化的音乐艺术走向,如果不加以提升,一味将观众的审美趣味往低俗引领,势必将引起经典文化精神与传统艺术灵魂丧失,这应引起大众的高度重视。

4 结语

消费社会或者说后现代社会到现在已经打破了传统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正如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中指出:“在十九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文化则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虽然对于艺术文化的欣赏不应停留在传统环境下脱离大众而高高在上,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泛审美”更要全方位把握,当今社会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并存、经典与潮流同在,不应忽视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蚕食大众原有的审美能力与辨别力,我们仍应深入思考、密切关注、转变观念、适时做出更好调整,促进审美的发展进步。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2] 赵勇. 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 河北学刊,2004,(05):81-85.

[3] 王德胜. 微时代: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重构[N]. 光明日报,2015-04-29(014).

[4] 丁蜀还. 谈当今音乐审美文化发展的现实语境[J]. 艺术教育,2009,(12):70-71.

成双(199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美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与审美文化。

B834

:A

:1672-5832(2017)09-0150-01

猜你喜欢

瑟斯大众化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美男子绑架邻居只因其洗衣服太吵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卡梅隆·迪亚兹撞见狗仔 我闪
风信子
一天的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