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代艺术批评看摄影作品
——以《New York Times》为例

2017-11-24邓凯灵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观者美的

邓凯灵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

从现代艺术批评看摄影作品
——以《New York Times》为例

邓凯灵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

摄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分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原意、形式、主观世界等三方面来分析荷兰摄影师Erwin Olaf在2006年所出产的系列作品《New York Times》的其中一部,来表达作者对于现代艺术批评的见解。

摄影;现代艺术;批评;《New York Times》

当代艺术倡导个性化和风格化,美学虽然没有固定的尺度,但是人类从古至今对美的追求却是持续不变的,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对美的诉求与欣赏美的途径。这些也是我们现在欣赏美的作品时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基础。

而今天谈到的摄影艺术,其美是摄影艺术家在摄影艺术实践中将现实事物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并以人们可以感受得到的最佳方式展示出来。这些摄影作品,亦或是艺术品,把摄影家的多种审美心理、审美感情、审美认识、审美想象和审美理想等心灵化的过程融入了进去,并且用可视形象的方式,把线条、形状、色彩、光影、时间、空间等事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相联系,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类自己的命运,让人类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进行感受。

一个好的摄影作品,不仅要从摄影师本身拍摄的意愿、形式美、表达的主观世界出发,更需要看摄影师想要表达的意图能否传递给观者。

此次要讲述的是荷兰摄影师Erwin Olaf在2006年所出产的《New York Times》系列作品之一。此作品为人物摄影。在走了25年摄影之路后,Erwin Olaf所出产的这部让世人惊叹的作品,继承了他一惯的创作风格,用粗犷残暴的笔墨、浓烈华丽的色彩叙述了商业与时尚的融合,满足了女人极度的表现欲望。

画面中,两位妆容精致、穿着精美的已婚女性近距离接触,珠宝、首饰、手表无一缺失。挑染的发色和衣服相呼应,玫红色眼妆更显示了妩媚和展示、吸引目光的意图。袒露的胸脯和抚摸的两双手,加上右侧女性低垂的眼眉,表现了一种对于女性身体的欲望。

1959年生于荷兰西部希尔弗瑟姆市,Erwin Olaf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定居阿姆斯特丹专心从事创作,如今已经有25年摄影生涯。他的作品涉及领域众多,风格强烈,极富个性。近年来Erwin Olaf在欧洲得奖无数,已由商业摄影师走上了国宝级当代艺术家的行列。他用具有独特气质的黑色镜头,惯于从反向思维解释某种东西或行为,用狰狞而又华丽的色彩,叙述令人无法遗忘的戏剧化情节。

1 朴素迷离的意图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曾提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美学观点,认为在进行创作时,要先立意,要在心中先形成意象,然后才能一气呵成。摄影也是如此。一个好的立意,再加上适当的表现,才能让观者充分感受到作者意图。而超前、先锋作品常常对当下流行作品造成冲击。其超前另类的描述手法也让读者捉摸不透作者想要表现的意图。Erwin Olaf惯于运用的反向思维在这件作品中也较容易让受众对原意产生歪曲。

该作品中两位妩媚的女性相互倚靠抚摸,衣着华丽、妆容精美,手所涉及之处均为敏感地位,由此可推断出两位女性关系紧密,右侧女性又是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左侧女性,多少情谊都在这一双眼中,便可考虑为女同性恋者。两位女性气场一张一收,符合人们心中对于同性恋中双方的角色定位。

2 成功的形式美与欠佳的处理

成功的技术手段创造了艺术品的形式美。第一,构图要美。这幅作品为典型的人物构图,虽说构图不够新颖,但是占据大半个画面的主体部分却能抓住观者的眼球。背景干净、简单的处理,凸显出主体,避免了喧宾夺主和包罗万象。第二,《New York Times》作为一组彩色照片,主角服饰、发色、背景、妆容色彩丰富,鲜艳、冷暖搭配得当,能够给观者舒适的视觉感受。第三,捕捉表情、姿态到位。宋代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风停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以辩证的动静关系,描绘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而该作品中两位主角一静一动,动静相宜,通过表情和姿态拥有着不同的张力,给画面带来丰富的层次。第四,拥有不同时代的感染力。此作品用狰狞而又华丽的画面,延续了作者强有力的个性,能够让观者感到震撼。

美的存在(自然美和社会美)、美的感受(摄影家和欣赏者)、美的创造(摄影艺术美),这是摄影美学所要研究的范围。美的存在画面本身已经有了,两位美丽的女性。而美的创造和美的感受便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我认为这样的“创造”是欠佳的。突兀的形状破坏了已有的脸部线条之美,左侧的突兀部分虽增加了左侧人物的张力,但是也成为了视觉的中心点,持续的注视会让观者产生不佳的观感。

3 引入浮夸方向的主观意识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精辟的“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者深,不独出于器而已”,音乐之所以能够感动听众,不是因为乐器这些物件所至,而是因为音乐家所表达的审美情感,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第一、二小节都从技术上进行了艺术批评,这部分我将从意识上简单分析。即看这个作品想要表达的主观世界本身好不好,思想本身是否对人类自身体现了终极关怀,或者说是不是表达了人性。

一件艺术品不可能独立于人性之外而存在,因为它是艺术家内在世界外化的产物。因此它必然是人性的产物。而它所摹写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本身就是人类的思考和感受。只有这种思考和感受对人类全体是有利的时候,艺术家利用艺术品表达其内在世界的全部过程才是有意义的。

在女权意识持续膨胀的今天,继续过度地强调女性的外在表现欲望,易把社会中的女性引向浮夸、表象的方向,在不断追求外在表现的个性的路途中丧失内在的追求。表现,吸引注意力;欲望,强烈的愿望。然而欲望一词争议颇大。每个人都有各种欲望,可以欲望却不好驾驭,有多少人在追求欲望的路途上迷失了自我。

[1] 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法) 让-吕克·夏吕姆著 林霄潇、 吴启雯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另类摄影50讲/林路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3] 商业摄影案例解析/张黎明著,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

邓凯灵,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环境设计专业2014级本科生。

J223

:A

:1672-5832(2017)09-0148-01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观者美的
端午节观龙舟赛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心中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