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乐中的“大”与“小”
2017-11-24杨静
杨 静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浅析声乐中的“大”与“小”
杨 静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常用“大”与“小”来形容物体的速度,面积,体积,数量,强度,力量等。“大”与“小”两者相对而言,并无好坏之分。然而“大”却往往被人们冠上褒义的色彩,例如:对于一个田径运动员来说,跑步速度快,自然能奠定一个拿冠的基础,也是成为一名奥运选手不可缺少的取舍标准。所以,在潜意识里,“小”就自然而然被冠以贬义的色彩。
顾名思义,在声乐学习中,初学者在最初听这类型歌曲时,大多都是经同学啊,朋友等介绍听一些所谓“好听”的“大歌”,然后自己再去模仿学唱,这往往就给初学者带来一种在声乐学习中觉得只有“大歌”好听,而“小歌”不好听的认知。这种错误的认知会给学习者在之后的学习中带来诸多的不便,还例如,我们在衡量一个歌手时,往往都离不开音色,音量,音域等因素。其中,音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演唱时,歌唱者超出自己的能力与条件,把声音撑的很大,以声音大为好,以声音响亮为美,总想开口惊人,这偏偏是许多歌唱者的一个陋习。
“大”与“小”是统一的。首先呢。“大”是以“小”来聚集的,由许多的“小”来组成一个“大”。两者的称呼也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小”也就没有所谓的“大”。从“小”到“大”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在文学上也有诸如此类的说法,例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聚少成多等等许许多多的成语,典籍来说明“大”是由“小”一滴一滴来聚成的。“小”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君子的修成同样如此,从人出生开始,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零,都是经过人生慢慢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没有谁出生就是圣人,也没有谁能一步登天的。在声乐中,也有着一样的道理,没有谁最开始学唱民族唱法的时候就能拿下一首“大歌”。我们需要一点一点累积训练,一点一点的去“悟”,从最开始的”小歌”中去磨练,这样才有能力去唱所谓的“大歌”。然而当你有能力去驾驭“大歌”之后,就会发觉声乐里歌曲中其实并没有“大,小歌”之分。每一首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情感,没有难与易,大与小的说法。所谓的“小歌”其代表作通常是一些民族性,地域性较强的民歌小调,想要演唱好此类歌曲所需要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东西可能会更多,譬如地域性的情感,地域性的方言,民族性的唱腔,调式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凤阳花鼓》这首安徽民歌,它也可能是许多人思想观念下的所理解的“小歌”,但是它所需要的演唱功底并不比所谓的“大歌”的少,同样它可能还需要你更多的演唱技巧,如你得学会花舌,还得学点儿安徽方言,这首歌才能较完美的展示出来。
其次呢,“大”与“小”是对立的。很多事情,我们得一分为二的看待,“大”不一定就是好的,美的;而“小”不一定就是差的,丑的。船舵虽小,但能操纵大船;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等等。就像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整体与部分都是仅仅相连的,在整体里,有时会因为部分的优秀而带动整体前进,有时也会因为个别的差异拉到整个队伍的后腿。在声乐表演中也是如此,声音大不一定就是好的,你可能在最开始演唱的时候音量惊人而引起别人的关注,然而这也恰恰也起到了反作用,人通常对别人的长处不会太过关注,反而对别人的短处揪着不放。让所有人都去关注你,往往会暴露你更多的缺陷,所以声音大不一定就表现好,声乐歌曲乐谱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仔细阅读的音乐术语与记号,并不能盲目的觉得音量大这首歌就唱的好了,这往往会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声乐中的“大”与“小”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衡量,其实有时候所谓的“小”确确实实变为了“大”,有的“大”恰恰也成为了“小”。适度的去把握,是每个声乐学习者正确对待声乐学习的一个端正的态度。在世界上,大人物对社会的贡献我们毋庸置疑的去肯定,他们对我们社会的奉献是许许多多的“小人物”所不能比及的,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忽视了这许许多多的“小人物”。在历史的潮流里,这成千上万的百姓也起到了不可抵挡的作用,历史也总是朝着大众所向往的未来前进。正确的看待声乐中的“大”与“小”是我们学好声乐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刘承华、王晓俊.音乐美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
[2] 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G64
:A
:1672-5832(2017)09-0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