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与动作
2017-11-24陈何延
陈何延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
浅谈音乐与动作
陈何延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
本文讲述了有关音乐与动作的理解与他们间联系,以及音乐与动作在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动作;教具
说起音乐与动作,先从音乐起源的问题开始说起,音乐的起源有非常多的说法,距今已经无法考证。古今学者对音乐的起源问题提出了很多见解,音乐可能在早期,是由一个字一个词组成,是当人们追捕猎物、呼朋引伴、祭祀等活动所发出的声音而已。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觉得单个字没办法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意思,于是就出现了音的高低与节奏。随后人们觉得这种音乐形式无法满足自己听觉上的需要,就再此基础上加上声部、强弱等满足自己的听觉需求,再不断满足人类自身听觉的过程中,音乐慢慢发展到了现在的状态。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于听音乐方面有着自己的一点感悟,小时候一次无意中接触了耳机,发现带耳机竟然有种立体声的感觉,当时的我满足了这个听觉的需求,直到后来,又去试听了其他更高一档次的耳机时,耳机中各声部的声音都铺天盖地呈现在面前,又一次满足了我的听觉需求。但是音乐不仅仅是满足听觉这么简单,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这形式的背后,是用情感撑起来的,音乐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情进而不能满足自身听觉的需要,才会推进音乐不断创新与发展。我曾听有些人说,音乐不就是音高的变化、强弱、节奏等而已吗,音乐,我承认是有包括这些因素,但是这些因素是为情感来服务的。就好比我问,什么是好听的音乐,我相信没有人能给个准确的回答,好听这个词,是十分抽象的。有时候同学们发给我一些歌推荐给我,说这首歌挺好听的,当我真正听的时候有时候会表示赞同,而有时也会表现出反对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音乐的强弱、音高变化、节奏等因素都是和我同学一起听到的,为什么他会觉得好听,而我却觉得不是那么好听呢。音乐的因素是客观存在,但是表现出来的旋律是客观的,我个人的观点认为:音乐好不好听,是完全取决于个人,往深层次说就是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情。有些人听一首歌会哭,而有些人却无动于衷,这就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经历不同决定的,歌词中或者旋律的起伏带动了情感的波动,从而在人身上表现出来。
说这些可能有点难以理解,中国古代有一种职业,也是和音乐家差不多,那就是中国的古诗词。著名的诗人又许多,但是能写出流芳百世的诗歌的诗人,少之又少,而且这些诗人大都经历过比较重大的挫折或者喜悦。例如,南唐后主李煜,写了一句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虞美人》中的诗句。这句诗是在当时,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时写下的诗句,诗歌中充斥着悔恨与惋惜。这就是寄情于诗的一种手法。再好比宋朝诗人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诗句,是李清照婚后所作,抒发出她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为什么无法胜过李清照的《醉花阴》呢,因为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丈夫外出,独自一人守空房时写出的诗句,是当时情感最准确的表达,后人是无法体会她当时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因而无法超越便是自然的事。
所以通过音乐与诗歌的联系,可以看到音乐的本质与诗歌是一样的,是自然是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谈完音乐,接下便是说说动作是从何而来。动作,谓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动作(行为)的载体其实是我们人本身也就是身体或者可以说是肢体。其实动作,从一出生就一直伴随着动作的产生,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动作的进一步发展,并带有音乐伴奏,就逐渐发展为了舞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舞蹈也逐渐走进每一位家庭里,举个简单的例子——广场舞,近几年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的地区都在跳广场舞,这些广场舞的人员主要是以中老年妇女组成,他们出于锻炼身体的需要才来跳舞,这些舞蹈往往有着节奏性强、动作统一等特点。还有一些舞蹈是出于抒发内心情感的,手舞足蹈这个词充分说明了最初舞蹈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那就是由内心的心情决定的,在上小学的时候,当老师念第一名成绩时,有时会看到得了第一名的同学会十分激动的做一些动作,这就是由内而外,把抽象的心情,具象为动作,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当事人的内心的心情。舞蹈就是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通过做动作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谈完了动作,接下来就是来谈谈何为音乐与动作。音乐与动作注重的是音乐基础知识与动作之间的联系,例如“用动作表现音程和弦、用动作表现音程或和弦的性质、用动作表现乐句、节奏、快慢等等”以及如何运用道具(教具),如何运用学到视唱练耳的知识融合到音乐与动作之间,如何在教学中运用音乐与动作等等。
教具是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东西,用教具可以更加直观、直接的让学生感受到上课的内容。在音乐与动作中,教具的使用也是一门学问。在如今科技发展,让我印象最深的教具,就是电脑上的幻灯片,基本上大学老师中每节课都会用到幻灯片,当然这是一个直观感受的方法,但是有其弊端,这种幻灯片上课的模式,只能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并不适合有关音乐方面的课,上面我们提到过,音乐是一种感受,并不局限于视觉与听觉,更重要的是内心情感,身体律动等等方面。所以教具的使用是很关键的,如果音乐与动作课就单纯的放个幻灯片来给学生们看,显然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们体验或者说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
对此我对何为音乐与动作做个总结,在我看来,音乐与动作是探究音乐、动作之间的联系,通过动作把音乐表现或者表达出来,用肢体感受音乐,使观众或者自己更容易理解音乐内容,更能体会音乐的内涵。
音乐与动作中,首先,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最重要的,前面我们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表达,这些抽象的内容,是要通过你的动作进行表现、表达。你对于某个作品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你的动作的深度及意义。在动作中我认为要抓住最主要的就是音乐的结构以及节拍,作品的乐句,让你在做动作的时候,有个呼吸,也就是短暂的停顿。音乐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也决定了你在做动作时肢体的表现。节拍可以理解为动作的快慢,音乐旋律的方向可以理解为动作的起伏等等。在上课过程中深有体会,老师最开始是让我们用动作表现你听到的单音、音程、和弦,这些都是基础的乐理知识,老师把乐理中的知识用动作或教具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单音、音程、和弦的区别,是非常直观的。这门课是集多种音乐基础课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还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继续探索。
[1] 专著:《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美)格里格,(美)津巴多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16.1
陈何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15级本科生。
G80
:A
:1672-5832(2017)09-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