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平台”教学模式探析
2017-11-24郭瑶月
郭瑶月
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平台”教学模式探析
郭瑶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内提高民族凝聚力,对外提升话语权的精神动力,面对新的环境,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探讨新方法。“抛锚式”教学法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情境教学模式,注重通过真实事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探讨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双平台”教学模式,提出了“抛锚式”课堂教学平台和“抛锚式”网络教学平台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以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提供新的途径的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抛锚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对内提高民族凝聚力,对外提升话语权的精神动力。面对新形势,为了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开拓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探索适合新环境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一、“抛锚式”教学法的理论分析与探讨
“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比较有代表性的情境教学模式。它关注学生整体,强调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体验学习的全过程,探讨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类似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教育者对问题的巧妙设置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达到了学习知识、提升应用知识能力的目的[2]。这里的“锚”指的就是创设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确定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某个事件或问题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随之确定,故这种方法称为“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区别,并不是传统教师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它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去,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即通过获得直接经验来学习。教师由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信息获取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学习也由原来的单个个体转变为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3]。抛锚式教学还通过真实的情境为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使所有的学生都进入特定的情景参与讨论,相互学习,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使其在合作探究中共同进步。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抛锚式”教学法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且有代表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这样的情境展开学习过程,通过镶嵌式教学法以及合作学习法,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整合,完成意义建构,同时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是要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在现实生活中能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待社会、处理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抛锚式”教学法有其应用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情境性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是上层建筑,但另一方面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方面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是百姓的利益诉求。只有国家富强,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国富则民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对和谐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真切表述,也是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是高瞻远瞩的民族精神力量还是平易近人的生活哲学,它的现实性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信手拈来的真实情境,并在现实生活中起到指导作用。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既需要自我思考也需要协作讨论。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它系统地回答了我党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样重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的概念体系,而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动态开放体系,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创新,使之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秉持开放与系统性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多角度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协作讨论深入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弱化知识性记忆,强调将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意义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并不强调知识性的记忆和背诵,而是要将核心价值的内涵和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心遵从的价值准则,并在现实生活中外化为行为规范,提高精神境界、践行良好规范。通过意义建构式学习,学会辨析问题、解决问题,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能够明辨是非,决断选择,正视疑惑、彷徨、失落的人生经历,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三、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双平台”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双平台”教学模式是指,充分利用“抛锚式”教学法的“情境”、“会话”、“协作”与“意义建构”四大因素[4],发挥真实的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搭建课堂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使之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工作。其中,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教学模式上扬弃传统“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结合案例式、情境化、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保证课堂讲授的前提下,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微信群、移动终端APP应用程序以及MOOC资源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学习,同时将瞬息万变的网络真实事件作为“锚”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事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任课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在线答疑、价值观引导等教学工作,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并最终引领大众舆论。
(一)利用“抛锚式”课堂教学平台提高课堂吸引力
在“抛锚式”课堂教学平台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式、情境化、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搭建生动的“锚”,用真实的案例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使之更加具有目的性。在网络时代,课堂教学教学中的“锚”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互联网上集声音、文本、图表、动画、影像于一体的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境,课堂中可以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以几何式扩散,其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数据时代。如2016年北京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短短几小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不同的观点针锋相对。信息的迅速传递给形势与政策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资源。由于这些网络资源可以迅速而直观地反馈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热点问题,因此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和真实的案例还原。教师可以通过生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情境中去,引发思考与讨论,从而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借助“抛锚式”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选择,网络传播的影响速度也是课堂教学远远不能企及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完成自主学习。比如利用微信群、公众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及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推送国际国内重要形势与政策变化信息,供学生讨论交流。通过网络的共享开放平台,学生之间可以实现思维、个性和立场的碰撞与相互促进。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和交互空间完成协作学习,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现和探讨中有所增进,体验学习的愉悦。教师在此过程中则由知识的单向传授和提供者转变为伙伴和导师,以宏观、正向、高屋建瓴的视角去看待和分析复杂多变的社会事件、指导青年人的价值选择,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向传播的精神力量。
(三)实现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双平台”教学模式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创新需要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这就要求“抛锚式”课堂教学平台和“抛锚式”网络教学平台不能孤立发展,而要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使之实现立体化、系统化、有机化。一方面,充分发挥“抛锚式”课堂教学平台的主渠道作用,使网络平台的信息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保证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师主导的课堂学习,将知识点归纳成序,形成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注重“抛锚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强大辅助功能,切实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滞后和重理论轻实践的难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判,掌握价值观的细微变化及学生思想动态,使网络与实际教育工作切实结合起来。并通过互联网的强大渗透力引导网络和舆论,营造互联网传播的良好氛围,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的思想引领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双平台”教学模式改革在意识形态和制度之外还需要需要突破人才队伍、技术平台等诸多难关。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密度,使其能够充分选取和运用真实的情境,掌握和应用“抛锚式”教学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能够树立互联网意识,充分运用分析和处理网络资源的能力,用网络资源支撑理论,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让学生将网络信息更好地内化吸收,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应适当吸收一些精通互联网运作的技术人才,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协助做好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在课堂之外的网络上也能够肃清网络价值观,使舆论正确发声,引导大众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其价值引领、育人树人的教育目的。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固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02):9~11.
[3]陈宁.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81~83,87.
[4]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88~194.
鲁迅美术学院思政部)
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课题(项目编号:L15WSZ018),负责人:郭瑶月。
郭瑶月(1983-),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力资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