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学困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11-24刘菁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7期
关键词:体育课学困生体育

刘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191)

高校体育学困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刘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191)

体育学困生是指那些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弱,接受能力困难,心理素质低下,厌上体育课的学生。这些群体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他们成为困扰学校教育管理者的一个难题。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科研方法对体育学困生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学困生的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高校在落实全面教育方面更进一步,从而推动高校的体育教育科研与体育实践改革。

体育学困生 北京地区 高校大学生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对北京地区的部分高校中的体困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2 体困生的指标体系

体困生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体育综合成绩问题,包括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个方面。体困生的评价工作在具体方法上没有固定的规范,国内外已采用的一些方法都可以参考使用(如图1)。

3 体困生形成的主观指标

3.1 体育知识残缺不完善

体育知识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它包括体育基础、理论、健身、安全知识等。表1显示体困生在体育知识的储备上明显不足。

3.2 体育意识模糊不清

运动者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形成了体育意识。一般情况下体育意识相对稳定,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表2表明,体困生的体育意识相对薄弱,和认知反应相联系的内驱力就低,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表现就不高。

图1 体育学困生指标体系

表1 体困生对体育知识调查问卷情况(%)

3.3 体育行为消极懈怠

运动参与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求而进行的活动称之为体育行为。表3表明,体困生对参与体育活动表现出较大的消极性,这与主体行为的态度、动机、生活习惯等都有关联,仍然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

3.4 体育技能生疏不全

体育技能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表4表明,体困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和分数都很陌生,对身体素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关系缺乏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并不能顺利的掌握学校体育课所要求的动作技能。

表2 体困生的体育意识情况(%)

表3 体困生的体育行为统计(%)

表4 体困生对《标准》内容的了解及掌握动作自我评价情况(%)

3.5 体育品德平庸无奇

体育品德也叫体育道德,是学生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或竞赛中展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表5表明,体困生大多数表现出了无所谓的态度。同时,在对待体育课成绩上,体困生倾向于体育教师多给考试机会或直接“讨分”这种行为,主体上表现出了对体育规则的不尊重,由此说明体困生体育品德方面稍显平庸。

表5 体困生对体育课课堂常规的重视及体育成绩“讨分”情况(%)

表6 体困生生源情况(%)

表7 体困生的先天条件情况(%)

表8 体困生中的女生对体育活动态度情况(%)

表9 实验组、对照组饮食营养情况(%)

表10 体困生家庭锻炼习惯情况(%)

表11 体困生对校园体育环境的评价(%)

4 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客观指标

4.1 体质条件

体质,也称身体素质,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

4.1.1 地理环境

我国在地理位置上有南北之分,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会形成不同地区人的体质。表6表明,受招生政策、学校性质、气候等综合影响,导致北京高校生源较复杂。而北方学生对北方地理环境的适应程度优于南方学生,因此在体育运动上占优。

4.1.2 先天条件

先天条件即“禀赋”,通常指的是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表7表明,体困生受先天不利因素影响较大,先天的身体素质并不突出。

4.1.3 性别因素

男子好动,女子好静。高校男生与女生在体育课中所体现的差异较为明显。女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

表8表明,女生基本都不喜欢体育运动,这是导致后天体质差的因素之一。

4.1.4 饮食营养条件

营养基础是在校大学生生长发育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且人的新陈代谢是要依靠摄取各种营养物质来实现。表9表明,体困生在饮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得到纠正。

4.2 家庭环境

据常生等人研究:父母参加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正相关,即父母参加锻炼多,学生锻炼行为阶段也高[1]。

表10数据显示,体困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在体育运动引导上不够积极,导致学生对运动较懒惰,自觉性较低。

4.3 校园体育环境

校园体育环境由一般情况下可由体育课、课外锻炼、体育设施等组成。表11数据表明,体困生希望体育课在难度上、教师的教法上加强针对性。

5 体育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5.1 激励教育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结合竞赛录像、体育专项欣赏等手段,向学生展现体育文化。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而增强集体荣誉感,激发体育的热情。

5.2 平行教育

教师教学中可采取以强帮弱,以班帮单等组织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影响,以良性刺激达到增强“体育学困生”的信心。

5.3 耐性教育

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引导体弱生正确对待自身先天缺陷,并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其成为战胜自卑的动力。

6 结语

体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怀对待体困生的短处,以真诚的情感发现体困生的亮点与长处,以赞许的表态肯定体困生的点滴进步,用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引导体困生全面发展,最终使体困生教育和高校教学改革并轨齐行。

[1]常生,吴健.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锻炼行为的家庭因素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8,15(3):60-70.

G8

A

2095-2813(2017)09(c)-021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7.215

猜你喜欢

体育课学困生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体育课上的“意外”
体育课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们的“体育梦”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