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情感的语文
2017-11-24徐梅花
徐梅花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280)
充满情感的语文
徐梅花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280)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是我们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可是,学生对这门学科也最易厌倦、烦感甚至恐惧。有多少学生在学期初满怀信心,踌躇满志地计划学好语文,但在一次次分数打击下喜悦之情荡然无存。为谁学语文,为什么学语文的问题随之而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学习成绩的快乐,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和个人荣誉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激发学习的愿望。”可我们的语文考试,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的是什么?是失败、是挫折、是打击,学生在抑郁、愁苦的情况下,记忆效率会大大降低,处于压力之下,思维会变得机械呆板,最后只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中,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学习冷淡无情。
语文是充满情感的学科,是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怎么就使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变得冷漠无情了呢?不,语文不是无“情”物,它应是培育祖国花朵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因此,探究一下如何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情”的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语文教学之“情”,它可以包括情绪、情感、兴趣、需要、意志品德等方面,一堂好的语文课,可以而且应该在这些方面让学生得到收获和满足。
我想从兴趣角度入手谈起。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对于直接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本身特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及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学习。
1 利用教材本身特点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兴趣
天津市实验教科书中选编的篇目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范例。以八年级教科书为例,第一单元以记叙文或散文为主,讲述了人生轨迹、人生奋斗、人间温情的故事。第二单元让大自然激起心灵之声,涉及人的志向、情义问题。第三单元是关爱自然主题,与现实紧密相连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而不是把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内容变成机械枯燥的技能训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人文的教学标准化、抽象化,使教学因失去情感和生命而暗淡无光。
2 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趣
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将学生置于与教学有关的乐学情境之中,使其在情趣中学习,才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有很多,如激情导入、故事激趣、疑问激趣、声乐激趣、表演激趣、谜语激趣等等,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但应指出的是,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深究教材,巧用教材,设计教学形式,而不是单纯地在课堂中找趣,要以情趣求知识,趣中乐学。举一个课堂教学片段为例:区分“写”与“刻”,为什么文中用“刻”,而不用“写”的问题,教师让孩子们从动手实践中体会。让一位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教室里扫把的竹柄上,另一位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竹柄上,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俩的表情和动作,而后让实际操作的两个孩子也谈一谈自己的亲身感受。这样教室里可炸开了锅,孩子们情绪高涨,都急于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教师也给了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写”与“刻”二词的区别也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教师人格魅力也不容忽视
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教师讲课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教师在教学中的真情实感可以在作者与学生的感情间架起一座桥梁。一个好教师必须能够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也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教材,对教材烂熟于心,使自己成为作者的化身,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学习的目的。
至于间接兴趣,就是指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意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解决为什么学语文的问题。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其实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是长期的应试技能训练淡化了这种联系,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生活,让学生看到语文的实用性、应用的广泛性,才能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间接兴趣,对语文产生感情。学生对课文理解了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以学生习作为例:我们要一改以往只重视作文技巧的做法,应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心灵宣泄的渠道,比如写信给父母,与父母沟通;比如年底了同学间互赠祝福信;比如学农回来写一写《我懂得了……》,军训过后的《当“兵”的感觉》等,学生有话可说了,才有兴趣。让习作成为实用的事,还可以让学生作品有发表的机会,或者出一本班级优秀作文选等。
此外,教师在传递知识时也可以贴近生活,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草》背给妈妈听?(生纷纷举手,师找一名学生到前边来)好,现在我当你的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的女儿真能干,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师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的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野火烧……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面前)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
生:《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哇?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话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上面这个精彩的教例,谁看了都会拍手叫好。教者寓教于乐,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表演中还运用了相声艺术中的“打岔”手段,让人忍俊不禁,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得有情、有趣又有味,这就是教学生活化的典型课例。
最后,我还想多谈一点,语文课中应还有一种情——教师的期待之情。“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始终保持一种融洽和谐互相信任的情感,教师始终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积极的期待,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么?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教师掩饰不住的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行动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可见,语文课中处处都可充满“情”,让我们以“情”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情”为核心,以“情”为手段,使“情”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吧!
徐梅花(1979.04-),女,河北河间人,天津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职称:中教一级 学位: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G658
:A
:1672-5832(2017)09-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