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书》《乐论》《乐记》的比较研究
2017-11-24张洁琼
张洁琼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乐书》《乐论》《乐记》的比较研究
张洁琼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史记·乐书》、《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三文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在三文本中后者对前者有继承有发扬。三本著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本文将从产生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三方面对这三本著作展开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得出音乐是以教育为目的,“和”是每个时代人的共同的愿望。
《礼记·乐记》;《史记·乐书》;《荀子·乐论》;比较研究
音乐在古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中国西周的学校把“乐”作为“六艺”之一。《史记》的《乐书》、荀况的《乐论》和《礼记》的《乐记》都是在儒家孔丘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史记》中的《乐书》为后世正史中音乐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1 产生背景
《乐书》、《乐论》、《乐记》的理论思想都是在儒家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从产生时间来看《乐论》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乐记》完成于先秦,而《乐书》是汉代时期。
荀况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在百家思想的冲击下,荀子收集整理了各方言论,以百家思想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学说理论。在1《劝学篇》和《解蔽篇》中阐述了他的主张:“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君子贵其全也”(《劝学篇》)
“蔽于一曲,而阂于大理”(《解蔽篇》)
荀子特别推崇孔子,为了你补孔子谈论的“礼乐”中的不足,固写了《乐论》。①
《乐记》是《礼记》中的其中一篇,《礼记》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发现此著作,作者已无从考证。《乐记》中的音乐思想同样吸收阴阳家等百家之所长,儒家思想为主的学术著作。
《史记》的产生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史学家艰苦劳动的产物。他的父亲司马谈早就打算编写一部史书,但是,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临终司马谈嘱咐儿子:“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修纂史记,这是延续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业,作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在内容写作方面,《乐书》的音乐思想继承了《尚书》中音乐在社会中艺术和文化价值的音乐观点,正如《乐书》开头就说:“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史记》)
2 研究内容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乐书》作为“八书”之一,奠定了音乐在正史当中的地位。当今,主要研究从事音乐理论方向的学者们在写作文章时都会引用《乐书》中的原句作为研究的有力证据。《礼记》是代表儒家诗经文化的“十三经”之一,而《乐记》继承了《乐书》中音乐的写作模式将音乐改为“记”。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史记》)
意为:大凡作乐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使君子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乐的作用就在于此啊。《乐书》篇是一个传统悠久的儒家礼乐思想,乐以教育目的为先,礼乐同为治国之道。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儒家非常重视“礼乐”,《荀子》其它各篇和《乐论》就是继承了孔丘的“礼乐”思想再进而发展形成的。《乐论》中的另一主要内容是反对墨子的“非乐”思想。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乐论》)
庄严音乐能快速进入到人心里的最深处,音乐可以使百姓不外流,齐心协力而不乱,百姓谁不愿意,所以先王注重雅乐。荀子认为音乐能够深入人心,能够“化人”,音乐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性情心术、风俗习惯,而且关系到兵劲城固、国家兴衰。正是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乐是以教育目的为主。
《礼记》是先秦旧书,同样以儒家思想为主线进行论述,作者已无从考证。记载关于音乐的《乐记》篇吸收了阴阳家、儒家等学派的音乐思想,以荀况《乐论》为主。《乐记》遵从儒家“礼乐”思想,提出以人为本。正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本篇》)
再者,《乐记》提出了音乐是人的感情的表现。如:“故其哀心感者,其声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由上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从产生以来对国人的影响之大,到今天儒家思想更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块瑰宝。
3 研究目的
现如今在当代的社会中“和”成为了我国的标志,我们讲求以“和”为贵,弘扬我们古时的优秀传统文化。
《乐记》的音乐思想正是体现了“礼乐”的“和”:“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乐化》)
强调“和”的作用《乐论》中同样也有:“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乐论》)
这句话荀子强调了以“和”为目的的音乐是“礼乐”,不为“和”目的的音乐为“邪音”。
在《乐书》中也有“和”的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史记·乐书》)
4 结论
我们研究古人的音乐文化能为当代音乐提供丰富的音乐资源,是当代音乐的源泉。研究《史记·乐书》、《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这三本著作让我了解到音乐到给古人的震撼,古人的音乐更多的是解决问题,而如今的音乐更多的是享乐。在这样的情况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1]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M],蒋孔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注解:
①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蒋孔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63
张洁琼,汉族,山西长治人,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G250
:A
:1672-5832(2017)09-00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