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2017-11-24王余余寇向英李红远
王余余 寇向英 李红远
基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王余余 寇向英 李红远
本文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关系的角度出发,阐明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思辨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将跨文化和思辨能力融合在大学英语听力实际教学中,结合大学英语听力课程的特点,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旨在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质量。
跨文化交际能力 思辨能力 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根本途径。作为四项基本能力之一,听力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知识背景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提高大学听力课堂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由此可见,要提高大学听力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听力教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联,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存在的环境。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辞、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包括一个人运用语言(口头语或书面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1]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英语的交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听和说作为语言交流的输入和输出途径,在语言的使用中占据了重要的分量。Rivers曾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听”在语言技能中的量最重,“说”的量约是“听”的二分之一,“读”的量约为其四分之一,“写”的量约为五分之一。[2]张道真先生也曾指出:中国人学英语最大的问题就是听和说。因此,要想获得有效的英语语言交流,听力教学必不能忽视。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法的禁锢,导致国内本土英语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使得学生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不同文化差异缺乏了解,继而造成了很多的听力障碍。所以要想顺利的完成英语听力理解过程,就必须熟悉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理解英语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必要且迫切的。
二、思辨能力与英语听力教学的关系
思辨能力源自英语“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实际上是指人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特质(affective dispositions)的统一体。[2]思辨能力也称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为了确定事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做出有理据判断的能力。思辨能力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它能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解释现象,对研究对象做出多维度的分析和判断,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存在思辨缺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平时在学习英语时需要大量的记忆和背诵工作。长此以来,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记忆得到了锻炼,反之,因为长期不用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使之被削弱。试想如果学生在进行英语听力时,懂得运用思辨能力来记录反思日志,例如觉得某一篇听力成绩不理想时,学生就该开始反思自己是在词汇、语法、语音、语调上的欠缺,还是对于此篇听力涉及的英美文化知识不够熟悉。并且总结在之后遇到此类听力时该如何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缺,以使听力结果更加理想。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必能达到质的飞跃。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及其必要的。
三、影响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
相比较高中及其他基础阶段的听力过程,大学英语听力理解涉及的因素更加复杂。除了必备的语言知识技能,文化和社会知识及其他因素也会造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障碍。影响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即语言知识技能欠缺、教学方法固化及文化背景知识缺失。语言知识技能欠缺是指学生由于英语语音、语调、发音、词汇、语法等掌握的不够,直接导致影响听力内容理解。教学方法固化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多的注重学生的听力结果。文化背景知识缺失是指大学英语听力学习者由于对特定的听力目标所涉及的英美文化知识背景不够了解,或者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击,从而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听力理解。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大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跨文化思辨能力。
四、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完善知识结构,增加听力内容学习的途径
听力是语言的输入形式,要有效理解大学英语听力文本,除了要求学生有充足的词汇量、良好的语音语调和系统的英语语法结构等基本功外,还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例如在课余时间收听VOA或BBC等英语有线广播或者观看英语原声电影,通过这些途径学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通过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也得以提高。
(二)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挥思辨能力
传统的大学听力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与学生积极交流和互动,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打破这种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挥思辨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辨和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例如,针对一篇讲述美国死刑的听力,教师在听力后期,可以启发式提问学生:“Do you think there should be a minimum age limit for executing criminal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death penalty in China?”。在学生听完听力并结束这些开放性问题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听力效果给予评价和反馈。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并做好此次听力日志,内容可以为:此次听力没有听懂或理解的问题在于语音语调掌握得不够好?还是对此类型听力所涉及的词汇量没有达标?亦或是自身的文化知识背景欠缺?通过发问和记录,给学生之后的听力练习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同时,进而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三)输入背景知识,解除跨文化障碍
除了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思辨能力,为了提高自身的听力水平,大学英语学习者还需要大量的英美文化知识背景输入,以解除因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障碍。
从学生自身来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著作,从而加深对中外两种文化差异了解和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多向学生讲授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并将这些风俗习惯和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加强学生对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例如,在进行讲述美国死刑听力的前期,教师可以对美国死刑的发展历史及其他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在学生对听力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了解之后,便能很快地融入到听力材料中,继而达到理想的听力效果。
五、结语
通过在大学听力课堂中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的特点,笔者提出了相应的三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即完善知识结构,增加听力内容学习的途径策略、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挥思辨能力策略和输入背景知识,解除跨文化障碍策略。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跨文化思辨教学有助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学习习惯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同时有助于教师提高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质量。
[1]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50~51.
[2]李建夫.外语习得中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的互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17.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公共课部)
本文系西安交通工程学院2017年度中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跨文化思辨’的大学英语听力‘微课’的策略”(项目编号:17kY-09)研究成果。
王余余(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文学硕士,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公共课部,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寇向英(1973-),女,汉族,陕西蒲城人,硕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基础课部英语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及教师教育发展;李红远(1974-),男,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中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