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要提高实效
2017-11-24郭友群
郭友群 郭 锦
高校双语教学要提高实效
郭友群1郭 锦2
高校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名不符实、一哄而上、良莠不齐的问题。加强师资培训,实施分层教学是有效途径。
高校 双语教学
笔者在“对高校双语教学热的冷思考”一文中分析了目前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并举了两个较好的例子,还想谈谈存在的混乱状况。一是“遍地开花,盲目拔高”。笔者曾在国内某著名外语外贸大学任教,学生的英文水平相对于其他高校要高,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聘请了一位外籍专家讲授金融学的课程。几周下来学生纷纷表示听不懂,无奈只好再请本校教师用中文再把该科重讲一遍。重点大学尚且如此,有些民办高校竟然规定经济管理类的所有的专业课都要实行双语教学。且不说民办高校难以招募到适合资质的教师,即使有了合格的教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努力程度也会大打折扣,英文听不懂,中文没学会。二是“名不符实”,一些所谓的双语授课,充其量是使用了英文的原版教材,PPT使用了部分英文,而在授课时几乎一句英文都不讲。笔者每年都在授课的班级和督导听课的班级向学生作调查,几乎没人在课后阅读英文的原版教材,更不用说我给他们下载的大量的英文阅读材料了。重点大学的学生尚且如此,更况论民办大学的学生了。这使人想起大跃进年代亩产万斤、土法炼钢、县县办大学的笑话,国人中易于偏激、一哄而上的作风在双语教学中又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认认真真搞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浪费了时间,浪费了资源,最终受害的是学生,现在该纠偏了,应该“把冲天的革命干劲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了”。
一、形成高校双语教学热的原因分析
高校双语教学热的大背景是“全民外语热”。文革时期河南省唐河县出了一个“马振扶事件”,“不学ABC,照样当好革命接班人”成为中小学生的口头禅,1978年高考全国第一次统一命题考试,英语成绩还只是参考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外语异乎寻常的热起来了,大概与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次出国大潮有关吧,以至于发展到今天,外语成绩几乎成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求职的“敲门砖”,晋职晋级的“上马石”。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竟然在转瞬之间!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忽悠下,已经有了天价的幼儿园,“双语教学”竟然是招生的金字招牌。有家长说,高价的未必货真价实,而低价的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低。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的双语教学热就不是偶然的了。还有两个更直接的原因驱使这一趋势的迅猛发展。从学校的层面上看,大力宣传该校双语教学的辉煌成绩,对考生和家长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在招生时有彰显的宣传效应,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教师的层面分析,校方为了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双语教学,纷纷出台了鼓励政策,最常见的是增加课时系数,通常在0.1-0.5之间,高的达到1∶2。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课时费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增加0.5的系数确实有很大的诱惑力。尤其是双语教学的效果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学生们一般不会去主动反映教师的中英文授课比例,督导和其他教师也不会经常听课检查,在备课和讲课的投入没有大的增加的条件下,收入却能大幅增加,这符合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这也就是青年教师热衷于申报双语教学,而不少老教师冷眼旁观甚至质疑和反对的主要原因。
二、是否还继续进行双语教学
笔者无意于探讨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教育问题,这涉及到全国一个最大的教师群体的饭碗问题。但是我还是想提醒,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项重大的科技发现和发明都会改变甚至颠覆现存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从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互联网到正在蓬勃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学习英语,几乎占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有相当多的人所从事的工作几乎与外语没有关系,无论对社会和个人,无论从经济学到社会学的分析,是否符合效率和效益的原则?中国古代谚语中有一个“屠龙之技”的故事,一个人到深山拜师学艺,苦练三年杀龙的本领,但是下山后毫无用处,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龙!如果这个谚语用在学习外语有点偏激,那么最近一个小小的发明可能会颠覆我们关于外语学习的传统观念,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精巧的翻译机器可以满足我们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基本需要,才区区1000元!相信未来会更加方便、精确和廉价。笔者请教过资深的英语教授,中国人要想达到用英语思维,至少要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而且还是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才能做到。至于进行一般的生活或工作的交流与沟通,一个翻译机就够了,那么还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外语吗?这个问题留给专家们讨论吧。
我认为下列还是适合进行双语学习的。第一是将来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比如中外合作办学的2+2和3+1项目,在国内就进行双语教学为他们在国外就读打下基础。第二是与“国际”有关的课程,因为这些“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和课程,容易找到最新的教材和版本,给师生提供“与国际对话”的共同语言,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们将来在“外”字头的岗位求职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第三,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筛选,把确实愿意学、有能力学的人编在一个班里,因材施教。现在有各种层次的高质量的英语学习软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心愿意学好外语的同学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觉的学习
在今年的一个全国性学术年会上,我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在各个学校既定的课程设计中,一个本科生只要达到了英语学习的最低要求,他有不再继续学习外语的权利,余下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从事其他的学习和活动。并且再次呼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双语教学模式是一定社会需求的产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阶段。此外,双语教学还是一项代价昂贵的教育模式,非普通大众所能承受。我们不能再犯一哄而起的毛病,在现阶段不要作为一刀切的评估指标,以避免“针眼大的窟窿漏出斗大的风”。
三、提高双语教学实效的具体做法
实事求是地说,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很多高校在双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师资的选拔和培养,教材的编写和筛选,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学生的挑选和编班,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等等方面,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可供查阅。笔者仅仅就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方面谈点个人的浅见。
简单地讲,大学里经济学类课程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操作程序,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对现实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般大学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而言,课堂教学的效果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包括课堂认证听讲、积极参与,课后认真复习和广泛涉猎)能够较全面和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仅是少部分的同学。第二个层次的学生仅仅能够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在能力方面没有大的提高,这部分学生占多数。第三个层次的学生是基本听不懂课堂讲授的内容(准确地讲是基本不听课),课后不看书,不讨论,“男生打游戏,女生看韩剧”,这部分学生也是少数。如果这个估计成立的话,那么双语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应该至少稳定在第二个层次及以上,力争更多同学达到第一个层次。我和其他同仁认为课堂讲授应该这样处理可能较为妥当。第一,如果学生能够听懂教师讲授的英语内容,那就大胆放开讲英文,这包括一般的课堂用语,
表述一些简单的事例和现象,以及不断重复前面所学过的内容。第二,学生不太能够听懂所讲的英文,那就在讲授英文之后,把所讲的英文内容在PPT上显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弄懂英文内容进而加深理解。第三,如果显示出英文内容学生还是难于理解,那么就应该显示出中文讲解的内容,这主要是指那些较为复杂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四,如果学生连中文都难于理解的内容,这主要是那些复杂的理论或者模型的推导过程,比如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中文都听不明白,那就不要讲英文了,讲了也是白讲。所以很多教师不赞成双语讲授宏微观经济学。
[1]郭友群.关于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和体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3).
[2]郭友群.关于实施分层双语教学的探索[J].天中学刊,2005(4).
1.广州商学院国际学院;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郭友群,广州商学院国际学院,教授;郭锦,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