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7-11-23谢小春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2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摘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可缺少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严重缺失,本文从提出了从政府、社会、职业院校三方面提出了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会计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资助(编号XJK015BZY06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211-02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本不缺工匠精神,而且是世界工匠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700多年,齐国宰相管仲,大力推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治事”,促进社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极大地促进了齐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都城临淄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富足的城市;春秋时期的木匠祖师爷鲁班,其手艺巧夺天工;秦朝兵马俑坑中大量极其规整的三棱箭头等等 ,无一不说明工匠精神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文艺复兴及至工业革命以后,中国人逐渐落后了,工业文明诞生在西方,中国本土的工匠精神,在某些领域已经失传。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它的核心特质表现为对待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专业、专注、刻苦钻研、精雕细琢、反复研究、总结提升,达到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极致境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转變为制造强国、跨入工业4.0时代、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二、研究工匠精神的背景及意义

1.国家层面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当时总理对制造业企业的要求。 在2017年3月李克强发给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的批示中这样写道:“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可见,总理将弘扬工匠精神,扩大到了各行各业,而不仅仅是制造业。

2.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国外和国内的双重压力。

从国外而言,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希望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国家战略,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政策支持、资本回流等;我国低端制造业也已很难维持,因为人口红利消失和物价上涨,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低成本优势逐渐降低,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制造业。所以,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两难境地,如果再不大力提振制造业,中国将越来越落后甚至被淘汰。

于国内经济发展情况来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已明显减缓,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产品和技术竞争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环境问题突出、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等,形势逼人,不得不尽快转型升级。 3.是社会需求升级的呼唤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多年以来,社会物质已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已从解决温饱上升到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优”和“精”,从这些年屡见不鲜的国人在国外高价疯狂抢购马桶盖、护肤品等现象就可略见一斑,说明国内商品质量已经不能再满足国人的消费需要,大量的注重高品质、高性能而不吝高价格的中国消费群体已经形成。这就形成了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

三、职业教育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工匠精神本应为职业教育的灵魂,可目前却是空白一片,这在很大程度上跟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有关系。

1.职业教育缺失工匠精神育人的文化氛围和制度

在整个社会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的大环境影响下,职业教育也严重缺失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上至学校党委、行政,下至每一位普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工匠精神育人的意识很弱。学校的二级机构,包括二级学院以及各职能部门,如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宣传组织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等各项工作中,工匠精神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所以,职业院校普遍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工匠精神没有滋生和成长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得到重视和弘扬。

2.职业教育重眼前技能训练,轻长远发展能力培养

由于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往往一味注重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考核,忽视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职业素养,这种导向,使得学校和家长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尽快学得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个收入高一点的好工作就算是万事大吉了。很少有人提倡、鼓励年轻人沉下心来、淡泊名利,专心致志,潜心钻研,十年磨一剑地去扎扎实实将工作做到极致。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纵观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整个教学过程,都特别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却轻视了对学生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的、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学校和家长的思想导向,理所当然传递给了学生,他们也认为只要把本专业技能学好就行了,缺乏长远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发展、提升的空间,很少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由于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工匠”的主阵地,职业教育落后的理念,会严重拖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梦想的后腿。

3.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推进,生产性实训受阻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和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所能做到的,必须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特别是生产性实训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参与劳动全过程,产出劳动成果,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从而激发参与实践的兴趣,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匠”。

但是,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是,企业积极性并不高,往往是学校单方面满腔热情、“剃头挑子一头热”,就算是迫于某种压力或出于人情考虑或其他原因与学校签有一纸合作办学协议,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难有深入的、实质上的合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企业担心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三是职业院校学生素质不高,不服从管理或达不到企业要求,让企业敬而远之;四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经济利益上的实惠。

四、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措施

将工匠精神充分融入职业教育,需要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为主体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职业教育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一)政府层面,重在制度建立及完善

1.加快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自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下简称《决定》)以来,已经推进了多项工作,如《决定》中关于“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但步伐还不够快、力度还可更大,比如“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尚未制定具体细则,上述“决定”尚未充分执行落实。

2.制定切实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细则,有效搭建生产性实训平台

德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造强国,其产品是安全、可靠、耐用的代名词,德国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认真、专注、一丝不苟、执着刻板的工匠精神,世人皆知,而其独有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其中,一元是指职业院校,其作用是教授學生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安排一些初级的校内实训;另一元则是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所,配备专门的教学指导师傅,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方式,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因此,尽快从法律法规层面切实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比如给给予校企合作的企业培训费补贴或税收方面的优惠等等,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生产性实训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而不是仅限于校内模拟、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实训,亲身体验真实的劳动生产过程,紧密接触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不可或缺的必要途径。

(二)社会层面,重在舆论引导和评价

1.加大宣传,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形成崇尚技能人才的社会风气

在我国,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旧思想影响,学历不高、知识不够渊博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不高,没有哪一个大学教授或政府官员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去职业院校学习。鉴于此,负责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应加大对技能典范人物宣传的力度,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另外,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加大对能工巧匠、技能标杆或绝技、绝活传承人的物质奖励力度,对作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重奖以及破格晋升等举措,切实引导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新风尚。

2.将工匠精神纳入考评体系,吸引各方关注

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将工匠精神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职业院校对在校学生的评价、还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技能人才时对应聘者的考核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考核,都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工匠精神作为考评标准之一。这样可以促进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弘扬。

(三)职业院校,重在教育教学改革

1.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工匠精神的培育绝非一躇而就,需要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工匠精神应明确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专业课教学还是公共课教学,始终应将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素养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并纳入评价考核体系。

2.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着力培养工匠精神

由于实践教学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重要途径,而且技能培养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职业院校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尽量压缩公共基础课和理论课课时及学分,尽量提高实践类教学的比重,实践类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生产性实训教学。

实践教学方法一般采用理论先导、教师(师傅)示范、学生操作、现场答疑,循序渐进等形式,在实训时间安排上可以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分散即指将实践教学穿插在各理论教学单元结束之时,集中实训则一般在阶段性理论学习完毕如一门或几门课程知识学习之后,集中一段时间专门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总之,实践教学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原则,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实践教学的深化,不仅能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另外,由于课内课时有限,职业院校可以在课外时间免费开放实验、实训室,并配备教师指导,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实训的场所,给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创造条件。

总之,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才有可能得到显著提升,为提振中国经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萌.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与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17,(12):25-29.

[2]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02):60-64.

[3]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4]杨严严,李妙迪.在职业教育中构建“工匠精神”的载体与制度保障[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03):55-58.

[5]孔祥兵.将工匠精神贯穿技能人才培养[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6]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6):91-94.

作者简介:

谢小春(1972-),女,湖南湘乡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学与实务。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