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名著导读教学实践初探

2017-11-23张海津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2期
关键词:名著导读教学实践互联网

【摘要】作为一个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从课表,教材,考试方向和时代特点阐释了文章产生的原因,又通过“名著导读”的含义和互联网+时代“名著导读”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 名著导读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037-02

从一个多年奋战在语文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名著导读”部分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鸡肋。从1995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了“世界读书日”,开启了全民阅读时代。无论是家长,老师,学生都希望在名著阅读中有所收获,但是学生留给名著阅读时间又是有限的。讲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度,不讲在中考中又会考。这两难的境地告诉我必须要对“名著导读”教学有所思考。

一、选题的理由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中提到过:指导略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阅读要重视整体研究和感悟,指导略读要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不同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师要有不同的暗示与指导。这是20世纪40年代时对名著阅读提出的要求。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阅读指导中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2.“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问世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今年在全国投入使用了,作为天津市的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在去年就与“部编本”教材见面了。“部编本”语文教材有很多的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初中的“名著导读”更注重了一课一法,“部编本”的新教材提倡“1+x”,这种种的变化都引导着我对“名著导读”教学有所探究。

3.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网络带给生活的变化不容忽视,我们经常会看到地铁上、公交上、甚至是行人中,人人手拿一部手机刷着微信,看着qq,“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因此使用网络自主阅读、学习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趋势。在如此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手拿着纸质版书籍,在墨香的围绕之下体会这文字带给自己的冲击和美好,但是单纯的依靠纸质版书籍吸引学生,依靠我们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我想很难实现。“名著导读”教学也要顺势而为,引导着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墨香。

4.近三年天津市中考“名著导读”部分的分析

为了更好的指导我对于“名著导读”教学的研究,我整理了近三年天津市中考中,学生名著导读的得分情况:

2014年的试题为:

(1)请在横线处填写对应的人物。(3分)

阅读名著能启迪思想,引领人生。读施耐庵的《水浒传》,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景阳冈打虎”的①等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能让我们从②身上,学到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能让我们在贝多芬、米开朗琪罗、③三位伟人身上,体会到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勇于担当的伟大情怀;读《傅雷家书》,能让我们领悟到遇困难不气馁,要有国家民族荣誉感的人生道理。

① ② ③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史诗性长篇小说,主人公保尔被视为精神楷模。请结合保尔的经历,举一例谈谈保尔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这两道题分别的得分情况如下:第一题满分3分,平均分为2.63;第二题满分3分,平均分为2.29。在2014年的名著导读题中,学生的得分是比较高的。两道题分别考查人物判断和人物精神,这两道题并没有非常细节的点,得满分的比率分别为74.67%和84.54%。

2015年和2016年的试题为:

2015年:(1)请在横线处填写对应的人物。(4分)题目略去

(2)下面是《西游记》第23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故事结尾处的颂子。请根据它的提示,简述这一故事,并概括这个故事中八戒的性格特点。(4分)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

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

圣僧有德换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

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简述故事:

性格特点:

2016年:(1)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4分)题目略去。

(2)下面是《水浒传》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的一首诗。

阅读后回答问题。(4分)

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

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

(1)请结合相关情节,概括“这场灾”产生的原因。(1分)

(2)简述晁盖等人是如何脱险的。(3分)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两年的平均分:因为两年的第一题均为基础,在此将题目略去。2015和2016两年第一题满分为4分,平均分为2.9和3.6。第二题满分为4分,平均分为2.4和0.88。

对比发现,2015和2016两年,首先对于“名著导读”的分值有所增加;其次题型非常的类似,第一题考查的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第二题考查的比较细节性,从考试方向上引导学生要真正的走进名著,单纯的靠市场上出版的那种“名著缩略版”,是不可能得分的。而且在得分率上,2015年的第二小题满分为16.74%,0分为13.10%;2016年第二小題的满分为0.06%,0分为41.88%;试题的区分度明显清晰了。

考试的指导性明显有了变化,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改变“名著导读”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二、互联网+背景下“名著导读”实施建议

1.“名著导读”的定义

(1)“名著”的含义

人教版对于名著的定义是: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美国学者莫蒂然·丁·阿德勒提出了六条标准来判断名著:阅读者最多;通俗易懂;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隽永耐读;最有影响力;探讨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突破意义的进展。

我觉得名著应该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经典。

(2)“名著导读”的含义

“名著导读”在“名著”的基础上加上了“导”“读”两个环节,“导”是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读”是学生起到主体作用,真正的开始阅读名著,走进经典。

2.互联网+背景下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求

学生走进初中,最不适应的学科是语文,在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更多的停留在“记”和“背”上,进入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经进入到“思考”的阶段。之前,我们想要了解学生会制作一张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学生填写,老师一份份的统计。在互联网+的时代,有很多制作问卷的工具,而数据统计也在问卷作答后自动分析,基于大数据下的调查问卷会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调查问卷”设计如下:

通过调查,共有135人参与调查,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同。我发现学生对于“名著”的定义不清,影响学生阅读名著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知道看什么书”占66.67%,“功课太多”占43.7%,学生阅读名著的原因主要是“积累知识,提高写作水平”达77.04%,“有趣好玩”为17.78%,学生阅读的主要名著也是“感兴趣的作品”,占比56.3%,一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达46.67%,做摘录,批注或者标记达40.74%。在主观题中,“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读过的孩子比较多,《城南旧事》个别孩子读过,其他读过的书目比较零散。

(2)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兴趣也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讓孩子们爱上阅读。

A.利用视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网上有一段“老鹰捕食乌龟”的视频,这段视频充分体现了动物智慧的一面,在播放视频后,引入《昆虫记》中“萤火虫捕食蜗牛”的描写。“一只萤火虫会像人类进行外科手术一样,先给蜗牛注射一针麻醉剂,使它失去知觉,然后,萤火虫的客人们陆续赶来,它们用自己嘴里的两个弯钩向蜗牛体内注射一种汁液,将蜗牛的肉变成液体,然后再吸进体内,最后只剩下了空空的蜗牛壳。”这么生动的描写足以引导学生走上奇妙的阅读之旅。

有些名著改编成了电影,我们也可以播放电影片段,引导学生去发现书和影视作品的不同点。

B.利用视频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很难带领中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记得“温暖阅读”公众号上有过这样一篇文章,是谴责老师“亲子阅读”的。的确,在互联网时代,有多少家长能够静下心来,真正的与孩子们共同阅读探讨一本书呢?如果真能如调查问卷中的50%就非常好了。因此,与其与家长共读一本书,不如与同龄人或学长共读一本书。通过网络,建立视频对话,在《朝花夕拾》中,主题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鲁迅有童年,学生也有童年丰富的体验,如果我们以学生谈谈童年的体验进行导入,可能很难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我找了一些读过《朝花夕拾》的学生或者学长,来谈他们的童年和鲁迅童年中的相似点,或者看到《朝花夕拾》中的某一个段落,联想到自己身上曾经发生的故事,看到《朝花夕拾》中的某个人,想到自己生命中的某位过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恨不得也能从书中挖掘出自己的回忆,这样,激发兴趣的目的就达到了。

C.利用“专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名著导读的书目是《骆驼祥子》,在教学建议中,有一个专题是“品析京味儿”,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引导着学生去寻找书中的“北京美食”“北京寿宴”“北京婚丧嫁娶”“北京语言”的描写,并利用app发起学生竞赛,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便高涨了起来。

(3)多种方式对学生阅读进行评估

开学伊始,我便给学生列了阅读书目,并且每周会给孩子提供一节阅读课,但是短短的45分钟,不能满足课标提出的阅读需要,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至少每天读2300字,才能满足三年260万字的要求,因此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课下,课下如何监督,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A.制定读书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对于读书而言,更需要计划性。读书伊始,我会让学生在“全民习惯”app上制定计划,它有一个功能叫做“定个小目标”,学生可以先选择坚持21天,然后在上面添加21天的计划,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进行签到。

B.过程性监督

在学生“名著阅读”过程性阅读中,我使用了两种手段,一种是签到系统,学生每天需要在阅读完作品结束后,在签到系统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和阅读到的页码,这样从阅读量上首先满足“海量阅读”的要求。另一种是一个电子书的app,叫做“拾柒”,这个app上面有一个功能叫做“一起写”,我将学生加入“一起写”这个团队,然后每周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一句话也行,一段话也行;赏析也可以,感受也可以。每读一本书,我们就将此装订成册,既考核了学生,又满足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愿望。

C.完结性考核

完结性考核的方式更加的丰富多彩,以团队的形式展示,学生可以制作ppt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的到网上做成投票小程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段落排演话剧,分享到优酷,获得点击率;总之,这些都会出现在我的公众号上面,这个公众号记录着学生的日常学习,记录着学生的片段仿写,记录着学生的点滴积累,记录着学生的不断成长。

三、结语

互联网+的时代的到来,让单纯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同时也让我们监管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更具有可操作性。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顺势而为,不要墨守成规,被社会所淘汰,也会被学生淘汰。对于“名著导读”的探究,任重而道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曾祥春.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7

[2]曾慧梅.浅析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对策[J].散文百家.2016

作者简介:

张海津(1982年9月-),女,汉族,天津市人,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现为天津市第三中学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名著导读教学实践互联网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浅谈名著导读与写作指导
种下一粒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