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新型自主管理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11-23贺炜曲斌艳刘玲宋飞王传兴刘春憬郑程隆高鑫汪合龙李龙
贺炜 曲斌艳 刘玲 宋飞 王传兴 刘春憬 郑程隆 高鑫 汪合龙 李龙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对研究生的管理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為例,针对化工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体系中管理体制落后、培养方式不够完善、管理模式单一、考核评估力度不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研究生自主管理模式,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开拓精神,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提供借鉴,这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管理培养模式 管理体制 自主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自主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为例,编号:SDYY150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178-02
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层次愈加多样,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研究生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研究生培养类型和模式随着形势在不断的变化,其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的适应和创新,但同时也为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者带来了挑战。研究生是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群体,与本科生相比,其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个性化特点鲜明,传统的集中管理和围绕导师为中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拥有七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和三个专业硕士培养点,拥有共计近500在校研究生,约占全校硕士研究生的五分之一。专业较多,学科结构复杂,学生数量多且较为分散,对研究生的管理造成了较大难度。因此,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探索一条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意义重大。
一、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与研究生数量的大幅上升相比,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明显滞后。大部分高校均是以导师制为主体,并简单的套用本专科的班主任(辅导员)管理模式[1]。其中,导师制虽然增强了研究生与导师的纵向交流机会,但同时也把研究生根据不同课题组,划归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导致研究生个体与其他专业、课题组交流较少或根本没有交流,不少研究生反映“三年下来,班里同学都认不全”。然而,当今的科研领域各学科、专业联系紧密,各种交叉学科层出不穷,这种相对封闭的管理和科研模式,大大限制了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因此,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刻不容缓。
2.研究生自身优势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无法得到全面发挥。相较于本科生、在职人员而言,研究生这个群体存在知识水平高,受教育程度高,科研能力强,上进心强等优势,但也存在集体意识淡薄,个性突出,功利性强,“书生气”重,不够成熟等缺点[2-3]。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下,研究生群体发展的可能性被忽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得到发挥,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和培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目前而言,就高校一贯的垂直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管理模式,研究生管理工作者满足于应付上级布置的工作,疲于应付日常管理工作,难于有精力、心思去思考如何增强管理的主动性、有效性,反而将其变为自己的工作负担,抑制了自己的提升空间,无法获得较快的专业成长。
3.社会大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不够完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研究生教育亦不例外,而且要求更高。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才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复合化,单纯的科研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从研究生未来发展和需求角度来讲,培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科研型人才是一个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如何培养锻炼非管理类研究生的管理能力,是研究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全日制研究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
以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为例,针对我校化工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体系中管理体制落后、培养方式不够完善、管理模式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研究生自主管理模式,激发硕士研究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开拓精神。
1.建立研究生自主管理体制,制定并完善其规章制度,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以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为例,成立以研究生为主体、在学工办领导下的自主管理服务组织: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年级管理服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年级会),其主要成员为各班班委,拟通过年级会负责本年级教学、教研和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制定年级会的规章制度,让研究生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在思考中学会自我抉择、自我担当,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年级会例会,将管理权利大胆下放到年级会,同时赋予相应的职责,在实现良性管理的同时,做好整个年级的具体事务。同时,年级会起到连接教学秘书、班主任和班级学生间纽带的作用,在推动整个年级形成严格的纪律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工作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致力于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能达到知识与能力兼备、注重实践与应用、具有合作与创新精神的储备工程师,这更符合培养工学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2.加强培养年级会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要工作之一,在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辅助力量。他们在宣传导向、组织管理、沟通服务、以身作则等作用是其他学生工作管理者无法代替的,他们的自身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在学生自主管理团队中,年级会研究生干部就整个年级工作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发挥的关键要看学生的自主管理服务意识与进行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也属于重要影响因素[4]。通过对年级会干部的重点培养,提高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在培养干部的过程中,要求年级会成员每个人都能以身作则,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课堂或讲座等形式培训使其获得团队领导、项目管理等与社会能力相关的知识,通过企业参观、实习及同等院校交流等活动,在年级自主管理实践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指导老师经常对年级会工作进行指导和总结,使其真正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相关的锻炼与提升,确保学生干部队伍的精良、高效,成为自主管理的主力军。
3.以年级为背景,展开主题活动。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研究生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其培养模式主要是导师为主,因此班级概念较淡,但在课程、学生管理、培养管理等方面,所有学生又是一个整体,这使得学生容易忽略整体的概念,使自己仅陷于本课题组和本专业,这虽有利于科学工作的开展,但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工作带来一些弊端[5-6]。只有在了解研究生个性倾向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加深对其生活、学习、爱好和习惯等的了解,以年级为背景提供一个互动、平等自由的、充分答疑解惑、求实交流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组织学术报告、科研交流会、文体活动、研究生互助团队等,一是促进学生的科研工作,二是使学生对年级会的认同感有所提升,使其可以更好地开展年级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整个年级学生。从思想与精神交流的人文关系中构建研究生积极向上的榜样机制,持续不断地鼓励学生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学生也会将种种外在的驱动变为内在动力,培养自己对科学和生活的热爱,并自觉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可以获得良性发展。
4.制定并完善研究生自主管理考核及奖励制度。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按照规范、透明的教育培养结构与培养质量保证机制,开展绩效考核检验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传统研究生培养场所主要在学校,以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为主阵地,侧重于课堂学习或科研训练。此传统模式在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的年代,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国家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当重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时候,常常会忽视研究生诉求和利益的存在,相对于其他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个性化特点鲜明,更应关注研究生的个体需求:奖项的分配、学生职务的升降、学生培训等等。欲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按照规范、透明的教育培养结构与培养质量保证机制,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建立配套的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制定考核原则、方针和政策,拟定考核制度和考核工作计划,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严格考评、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最终提高学生的绩效,从而有效提升年级的整体绩效,达到多角度考核学生自主管理的可行性和推广性的目的。
三、结语
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完善和积累的。通过年级会自主管理制度的运行,打造一支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校研究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雨芙.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09,(3):31-34.
[2]聂珍.浅谈研究生群体特征与二级学院管理对策[J].大学教育,2014,(2):22-23.
[3]胡伟力.基于群体特征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文艺生活旬刊,2015,(1):179-179.
[4]林宇晖.关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112-113.
[5]劉红奎,仪建红,赵培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34-36.
[6]邱兆坤,姜卫东.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析解[J].文教资料,2007,(9):8-9.
作者简介:
贺炜(1976-),男,陕西人,青岛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化工技术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