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7-11-23李喜玲
李喜玲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概括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剖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心理良性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173-01
近年来,校园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从马加爵事件到复旦投毒案,再到湖南邵阳邵东县两起弑师事件,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表现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帮助大学生发现心理问题,面对自我内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并且进行干预,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
1.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
大学时代是充满梦想的时代,然而学生心理的脆弱不堪经受现实的挫折。他们刚刚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庭,开始构建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世界。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2.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原因:现在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变化剧烈的社会大环境,时刻影响着大学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对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媒体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学生面临的诱惑也逐渐增加,在各种信息面前,学生也迷惑了。
2)学校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求学、择业的机会相对增多,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就业难度不断增大,许多大学生感到焦虑、不安、失落、无所适从。
3)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养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个性和性格的培养,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深远影响。心理有问题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父母的心理问题也成为影响家庭氛围的潜在因素,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的家庭教育同样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家长抛弃一切工作事务,只为孩子考出一个好的成绩,而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他问题家长都不重视,成绩好成为家长关注的问题,而性格养成人格培养、挫折教育这些对孩子影响更大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因素并得不到家长的重视。有的学生进入大学,遇到比自己成绩好的、遇到比自己吃穿用度好的、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很容易产生嫉妒,嫉妒心理产生并得不到有效转化,得不到正确面对,往往积压后产生更大的心理问题,从而会产生破坏性或者攻击性的行为。
4)个体因素: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非常羡慕和期待大学生活,大学是梦中的象牙塔,考上大学理所应当的什么都有了。然而考入大学后,并不是这个样子,大学校园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纯净,同学之间的关系不是梦想中的和谐,老师不是想象中的亲切和满意,课堂不是想象中的有趣和容易理解,前途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光明,还有部分同学对自已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低、主动性差,以至于产生厌学、烦恼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导致坏的结果。
5)环境因素:许多同学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熟人少,环境不熟悉。中学时代以学习为重,人际交往比较简单,活动比较少,进入大学,人机交往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大部分。
3.对策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再加以引導、克服。
1)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普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工作重点不仅仅要放在对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认识上,还要放在对学生健康心态健康人格的培养上。普及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不断优化个性心理品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建立切实有效的学生危机干预联动机制: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治疗;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通过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建立心理治疗室,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3)优化社会环境氛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优良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4)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振龙,心理与健康,科学出版社[M].2009.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