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7-11-23孙伟
孙伟
【摘要】小学数学旨在培养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把握小学生认知水平,构筑愉悦学习生态;善于倾听鼓励小学生,及时增强成就效能;巧妙解决生活小问题,锤炼数学思维品质;组建科学探秘小分队,共寻数学智慧王国,多维路径创新数学教学,多渠道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数学 高效课堂 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144-01
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岗位中皆存在数学问题,生活中更是如此。掌握数学基本知识,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基本解题的能力,把握数字背后的规律。因此,教师要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一,把握小学生认知水平,构筑愉悦学习生态。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心智的影响,在课堂中难免会开小差,不能聚精会神听讲。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小学生认知水平,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兴奋点,感受数学的奥秘,构筑愉悦学习生态。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数一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讨论的话题进行主题切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如向学生提問“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吃草莓冰激凌吗?你能不能帮老师数一数黑板上画着几支冰激凌?”。美食会牢牢抓住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运算的兴趣,让学生保持兴奋情绪来学习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算法。
第二,善于倾听鼓励小学生,及时增强成就效能。
多元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客观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多元评价的作用,同时善用多元评价,正确激励学生不断在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道路上前进。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通向多彩科技世界的大门。学生在学习了数学课程以后,教师要激励学生互相评价,不断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例如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给学生提供标准的答案。另外,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来讲解题目,通过讲解题目中的数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及时增强成就效能。
第三,巧妙解决生活小问题,锤炼数学思维品质。
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涉及到相关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探寻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不断利用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不断利用所学知识,去提高个人发现问题、转化思维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相荣相生,使学生能够真正在生活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自身数学思维的能力。
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新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去和妈妈逛超市买过铅笔吗?如果一支铅笔是2元,一支碳素笔是3元,那么各哪一种笔价钱更高?”。小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问题,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字的概念,进行相应的比较,形成初步的数学书思维。这样一来,小学生就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及时应用新的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第四,组建科学探秘小分队,共寻数学智慧王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现代社会也亟需学生拥有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一个人只有在团队中与他人协作,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带领学生互帮共进共寻数学智慧王国,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敏捷度、灵活度,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例如,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后,小学数学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火眼金睛大比拼”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让两组同学,同时观察两组同样的大桶混合积木,挑出来哪些图形是正方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然后将这两种不同的图形分类。最先分出,且正确率最高的一组即为获胜组。通过观察不同图形的游戏比赛,小组成员在比赛过程中,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筛选、分类,共同协作,分头查找。在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提高自身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结语
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构筑愉悦学习生态,及时增强小学生的成就效能,锤炼数学思维品质,多途径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带领学生共寻数学智慧王国。
参考文献:
[1]冯春明.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A]. 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一等奖论文集[C].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6:4.
[2]赵爱芳.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A].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