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安排初探
2017-11-23王朝荷
王朝荷
【摘要】福建省将对2017年及以后入学的学生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作为其中一门课程,为应对考试,增加课时量、合理安排课程势在必行,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中职校 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044-02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印发的闽教职成2016年第56号文件《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福建省将对2017年及以后入学的学生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此政策的实施,给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它意味着中职校在文化素质教育上的“可有可无”的状况将产生巨大变化,这有望使中职校的文化基础教育从“空头支票”转向“真抓实干”;使文化基础课成为有要求、有标准、有规划、有评判结果的体系;使学生“视而不见”、家长“毫不重视”、教师“放羊吃草”、学校“暗渡陈仓”为专业课让路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
在此,我们以语文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出发点,以《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为抓手,粗浅探讨一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科目的课程安排。
一、增加课时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大纲》中的重点篇目为45篇,且根据开会精神指示,考试内容绝大部分出自《大纲》,这意味着在学生参加考试之前,必须完成这45篇文章的教学。一般而言,在此政策出台前,中职校的语文课程安排为一周2个课时左右,在校4个学期中,只安排1-2个学期开设有语文课,个别专业开设3-4个学期,但总体较少。一个学期以20周来看,除去法定假日、运动会、技能实践等时间后,大约实际教学周为16-18周左右。假设一个专业的语文课设置为两个学期,那么总共有64-72个课时。如果我们按照一篇文章平均2课时来计算,总共只能上完32-36篇文章,根本达不到45篇的要求。而实际上,这样的数量已经是极端理想化的状态,基本不能实现。更遑论练习、小测、能力训练、应试总复习以及没有包含在篇章内但考试有所要求的“应用文写作”这一块内容了。所以,现有的课时数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增加课时数是毫无疑问势在必行的。根据闽教职成56号文,语文考试被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的6月份。因此,将课程上满4个学期是最基本的。若以一周2节课,一学期16周(实际教学,不含公共假期、复习考试等)来计算,则大约在3个学期上完《大綱》中的重点篇目,最后一个学期复习应试。这个安排看上去是可以完成任务的,但是如果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及写作课等,这个排课量显然还是偏低的。这种安排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师生只能拼命“赶进度”,很可能将“放羊吃草”扭转到另一个极端——“填鸭应试”。而众所周知,中职校的学生,本来在“应试教育”中就没有什么优势,甚至其中不少人已经对此产生了心理阴影,若让他们产生一种“才逃离虎口(中考),又掉进狼窝”,掉进另一个“应试教育”的坑的感觉,那么很可能激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叛逆思想。这不仅仅影响教学效果、考试效果,更会对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认为,每周两节课,总共上4个学期的课时量仍然是不够的。
二、合理安排课程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中职校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技能的学习和操练,掌握一技之长始终是他们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文化基础课的课时安排上,不可能“应有尽有”,我们必须在文化课与技能课“两手抓”这一根本原则下考虑语文课的课时安排。
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和技能学习相关进度,我们认为若将四个学期分为“3、2、2、3”进行排课,即第一学期每周三节课,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每周两节课,第四学期每周三节课,可能较为合理。第一学期,学生初入学,技能学习任务还不重,重要的是树立正确观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语文又是一门需要日积月累的科目,因为我们认为应淡化“应试”痕迹,放慢教学进度,更侧重于与德育等相结合,多安排一些课时进行“体验式”的“春风化雨”般的熏陶;第二学期,为给计算机基础学业水平考试让路,减少一节课,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第三学期,是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生的专业技能学习的关键时期,以我校为例,每年秋季举办的技能大赛,都是二年级生大展才华的舞台,也为接下来的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储备人才,为此,文化课需适当向专业课让路。第四学期,为应考的学期,保证有足够的课时量是必须的。
如何在学业水平考试下,兼顾语文学科的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通过考试并最终能从中获得精神滋养,成为一个优秀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大课题,探索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