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乌蒙山区土壤-农作物体系硒-锌分布特征研究

2017-11-23何邵麟莫春虎刘应忠李朝晋潘自平

生物技术进展 2017年5期
关键词:土壤研究

何邵麟, 陈 武, 莫春虎, 刘应忠, 孟 伟, 李朝晋, 潘自平, 王 芳

1.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贵阳 550018; 2.贵州省地质物探工程中心, 贵阳 550018

贵州乌蒙山区土壤-农作物体系硒-锌分布特征研究

何邵麟1,2, 陈 武1,2, 莫春虎1,2, 刘应忠1,2, 孟 伟1,2, 李朝晋1,2, 潘自平1,2, 王 芳1,2

1.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贵阳 550018; 2.贵州省地质物探工程中心, 贵阳 550018

通过1∶50 000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示范,获得了贵州省乌蒙山区金碧镇和锦星乡面积约191.76 km2范围内表层土壤、农作物等介质中元素或指标的高精度分析数据。研究区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安全土壤占比约99%。土壤中硒、锌等生命健康元素含量丰富,富硒、锌土壤面积占比分别达62%和99%,与区内含煤岩系、碳酸盐岩系成土母质紧密相关。富硒、锌特色农产品有茶叶、油菜、大豆、玉米、大蒜等。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岩溶石山地区,发现并评价绿色富硒、锌土壤及其特色农产品,可为乌蒙山区精准扶贫提供依据和示范效应。因此,全面开展贵州省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科学准确标定每寸土地,建立土壤与农产品质量大数据信息库对于确保食品原产地安全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

土壤;农产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富硒、锌

贵州省乌蒙山区地处我国大西南,属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岩溶山区,山多地少、人口众多,是我国十四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六大片区之一。何亚琳[1]研究发现,贵州省土壤中硒含量为0.064~1.326 mg/kg,平均值为0.369 mg/kg。贵州省表生沉积物[2~4]中的锌含量为44.6~177.9 mg/kg,平均值为89.9~95.0 mg/kg,相对高于中国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值,其富集系数在1.20~2.00之间。

本文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贵州省乌蒙山特色农业区土地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数据资料,通过表层土壤、农产品等介质中硒、锌等生命健康元素的分布特征研究,探讨了土壤地球化学背景与农产品品质的关系,以期为贵州省岩溶石山区土壤环境评价、优质特色农业发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支撑服务地方精准脱贫攻坚的战略任务。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境内,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05°45′~106°01′,北纬26°52′~27°16′,海拔1 000~1 400 m。该区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乌蒙山区,属岩溶峰丛洼地、峰丛槽谷和峰林谷地地貌,金碧镇和锦星镇面积分别为90.1 km2和100.3 km2,人口分别为4.8万、2.8万人,仅金碧镇现有80岁以上老人600余人,90岁以上老人近百人。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温和,年均气温17℃,年均降雨量1 100 mm。区内土壤分布于山坡、洼地和谷地,多为残坡积和冲洪积成因类型。土壤类型有黄壤、石灰土、棕黄壤、水稻土和紫色土等。两镇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蔬菜等,现有农用耕地分别为2 666.7 hm2和2 000 hm2,人均不足0.067 hm2,土地资源弥足珍贵。

1.2样品采集

2013-2015年,在研究区境内开展了1∶50 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5,6],采用网格化布点。表层土壤样品按4件/km2密度,采集半径50 m范围内0~20 cm的5点以上组合样品,重量≥1 000 g。采样注重样品的代表性、均匀性和控制性,避开人为施肥、污染和近期堆积土。土壤样品经自然晒干过20目筛后送实验室200 g,副样保留300 g。

农产品样品按1件/km2密度选取,采集半径20~50 m范围内主要农作物,以对角线或梅花形采集10~20株代表性农作物的可食部分,重量≥500 g。农作物样品采集后直接送试验室进行处理分析。

全区实际完成调查191.76 km2,采集表层土壤814件;采集玉米、茶叶、油菜籽、大豆、大蒜等农作物样品203件。另外,针对167件玉米样品采集了其相应的根系土样。

1.3样品分析

土壤、农产品样品中多项指标的分析测定由四川省地矿局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完成。土壤中Se、Zn元素分别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7,8]和X射线荧光光谱粉末压片法(XRF)[9]测定。农作物中Se、Zn元素均采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10]测定。以国家一级土壤标准物质(GBW系列)进行准确度、精密度监控,以2%以上的重复样和3%以上的重复分析来评定采样和分析误差,随机抽查异常点监控分析质量,确保了数据分析质量和全国范围的可比性。

1.4数据分析与研究

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GeoMDIS、GeoExpl软件与Statistica软件相结合分析统计土壤、农产品样品中化学组分含量数据及地球化学参数(平均值、标准差),并结合中国地质大学MapGIS软件平台编制图件。

利用土壤和作物中硒、锌等元素的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硒、锌元素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迁移和富集情况,从而圈定富硒、锌土壤和优选特色农作物,为富硒、锌农业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土壤环境酸碱性调查

研究区表层土壤pH在4.15~8.49之间,平均值为6.77,总体为中性环境。其中,弱碱性、中性、弱酸性、酸性土壤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17.55%、38.00%、33.94%和10.51%。表层土壤以中性、弱酸性和弱碱性为主,占全区面积约89.5%,酸性土壤约占全区的10.5%,土壤酸碱环境总体较好(图1)。

图1 金碧-锦星镇表层土壤酸碱性(pH)分布图Fig.1 The map of surface soil pH distribution in Jinbi-jinxing.

2.2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区99%以上的土壤样品满足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0],以一、二级土壤环境质量为主,绝大部分为安全或绿色的土壤环境。仅零星点出现镉、砷略有超标的情况,表层土壤中镉、砷的最大值分别为1.22 mg/kg和67.1 mg/kg。

2.2.1富硒土壤分布特征 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介于0.07~3.54 mg/kg,平均值为0.42 mg/kg。全区含硒量>0.4 mg/kg的富硒土壤面积为118.9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62%。其中,金碧镇和锦星镇富硒土壤面积分别为83.5 km2和35.4 km2,分别占比88.3%和36.4%。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中部和南部,且硒含量从研究区的西北向中南、再到东南部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成土母岩(二叠系至侏罗系)从新到老,呈现出硒的地球化学背景逐渐增高的特点,以金碧镇东南部硒含量为最高,反映出区内具有富硒特色土壤分布的优越基础和条件(图2)。

2.2.2富锌土壤分布特征 研究区表层土壤锌含量介于13.1~439.0 mg/kg之间,平均值为85.2 mg/kg。通过土壤环境质量评价[11],锌含量>50 mg/kg的富锌土壤面积约为190 km2,占总面积的99.08%。土壤中锌元素分布不均匀,研究区东南部及北部地区锌含量较高,包括东部新富、高山一带,另在北部文阁、锦星等地有零星地区;西北部锌含量相对较低。随着成土母岩(二叠系至侏罗系)从新到老,呈现出锌的地球化学背景逐渐增高的特点,以金碧镇东南部和东北部含量为最高,反映出区内具有富锌特色土壤分布的优越基础和条件(图3)。

2.2.3土壤元素存在形态 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内土壤呈现富硒高镉特征,为研究土壤中镉元素对硒元素表生地球化学性质的影响,采集了77件土壤样品进行硒与镉元素的形态分析(图4),其中硒元素易于被农作物吸收的形态包括水溶态、离子交换态、腐殖酸结合态和强有机结合态,其占比分别为3.5%、0.04%、4.1%和10.9%,而不易于被农作物有效吸收的形态包括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和残渣态,其占比分别为0.2%、1.9%和79.3%。另外,通过金碧镇84件土壤样品锌元素存在形态分析研究,锌的有效态平均值为(5.32±24.64) mg/kg。与研究区土壤中锌元素总量平均值对比,区内锌有效态占比仅为6.11%。

图2 金碧-锦星镇表层土壤中硒元素环境评价图Fig.2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ap of selenium in surface soil of Jinbi-jinxing.

图3 金碧-锦星镇表层土壤中锌元素环境评价图Fig.3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ap of zinc in surface soil of Jinbi-jinxing.

土壤元素形态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硒、锌元素易于活化的有效态含量较少,其存在形态不利于农作物吸收。相反,土壤中镉元素则以离子交换态为主,易于为农作物吸收的有效态占比为57.5%,而不易为农作物吸收态占比为42.4%。自然条件下,区内土壤中硒、锌等有益元素不易被农作物吸收,而有害重金属镉元素相对易于为农作物吸收,应引起高度重视。

图4 研究区土壤中硒、镉元素存在形式占比Fig.4 The speciation ratio of selenium and cadmium in the study area.

2.3农作物硒-锌含量特征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13],研究区内金碧、锦星镇农产品普遍含硒及多种微量元素。除1件玉米样品中镉略有超标外,区内茶叶、油菜、大豆、玉米、红薯、大蒜等大宗农作物产品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绿色安全、无公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且茶叶、油菜、大豆、玉米、大蒜、红薯等具有原生态且富含硒、锌等有益生命健康元素为特色。锌在各种农作物中的富集水平(平均值)从大到依次为:大豆(52.04 mg/kg)>油菜籽(41.46 mg/kg)>茶叶(38.09 mg/kg)>玉米(19.89 mg/kg)>大蒜(9.63 mg/kg)>红薯(9.55 mg/kg);硒在各种农作物中的富集水平(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茶叶(0.15 mg/kg)>油菜籽(0.07 mg/kg)>大豆(0.06 mg/kg)>玉米(0.04 mg/kg)>红薯(0.03 mg/kg)>大蒜(0.02 mg/kg)。

2.4土壤-作物系统中硒-锌元素富集特征

2.4.1土壤-作物系统中硒元素富集特征 根据167件玉米及其根系土壤对比,研究区玉米的硒平均值为0.04 mg/kg,范围为0.014~0.11 mg/kg,其平均含量已达到国家富硒稻谷标准规定的0.04~0.30 mg/kg[14]。其中,研究区东南部的高山一带所出产的玉米中硒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可达0.041 mg/kg,其成土母岩为二叠系龙潭组含煤岩系以及三叠系夜郎组紫红色砂岩系;西北部洪胡一带,所出产的玉米中硒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为0.039 mg/kg,其成土母岩为侏罗系自流井组红色砂岩系。通过玉米与其根系土壤中的硒含量比值关系(富集系数)对比[15],区内硒的富集系数变化在2.80%~30.73%,平均值为10.22%。其中研究区西北部洪胡一带玉米的硒元素的富集系数最大,均值可达12.79%;而研究区东南部的高山一带,玉米的硒元素的富集系数最小,均值仅为4.21%。这与土壤中硒元素含量呈负相关,而与土壤中硒元素的有效态含量呈正相关。

2.4.2土壤-作物系统中锌元素富集特征 研究区玉米锌的平均值为19.9 mg/kg,范围为12.4~33.7 mg/kg。玉米中锌的富集系数变化在10.2%~69.0%,平均值为23.7%。其中,研究区东南部的高山一带以及西北部洪胡一带,玉米中锌含量相对较高,平均含量为22.5 mg/kg;而中部大片地区所产玉米的锌元素含量相对较小,均值仅为19.3 mg/kg。通过对比成土母岩,发现研究区玉米中的锌含量受成土母岩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仅中部由于广泛出露三叠系关岭组碳酸盐岩地层,其上覆土壤中产出玉米的锌元素含量略低。通过玉米与其根系土壤中的锌含量比值关系(富集系数)对比,区内西北部洪胡一带所产玉米中锌元素富集系数相对较高,可达43.94%~47.41%;而东南部高山一带所产玉米中锌元素富集系数相对较低,仅为17.64%~17.74%。通过对比不同成土母质,发现不同成土母岩的玉米中锌含量差异不大,而不同成土母岩土壤中锌含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玉米中锌富集系数差异显著。

3 讨论

贵州乌蒙山区表层土壤环境以中性、弱酸性、弱碱性为主,安全、绿色、无公害土壤面积占99%,土壤环境良好。研究区土壤具有富硒、锌特色,与成土母岩关系密切。富硒、锌特色优质农作物有茶叶、油菜、大豆、玉米、大蒜等,有助于打造优质特色品牌。富硒、锌土壤调查评价与特色农产品优选,为贵州省乌蒙山区精准扶贫攻坚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带动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贵州省山多地少,成土母岩多样,土壤特色鲜明,建议全面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查明山地特色资源,为黔货出山、脱贫攻坚、兴黔富民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议建立土壤、农产品及农肥、农药等的经常性安全监控网络体系,科学标定每寸土地,确保食品原产地安全,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和优质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与其他黑色页岩分布区发育的土壤不同,本次发现乌蒙山区除了在二叠系龙潭组黑色岩系中赋存有富硒、锌土壤和农作物以外,在三叠系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中也存在富硒、锌现象,为乌蒙山区岩溶石山富硒、锌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研究区位于高寒地区,是国家重要的道地中草药种植基地,其中天麻、党参等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在此基础上打造富锌、硒中草药将对区域扶贫攻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 何亚琳. 贵州省土壤含硒量及其分布[J].土壤学报,1996,33(4):391-397.

[2] 何邵麟.贵州表生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特征[J].贵州地质,1998,15(2):149-156.

[3] 何邵麟,陈 敏,刘应忠,等.贵州主要城市地表松散沉积物中微量元素与土壤环境[J].贵州地质,2005,22(3):147-155.

[4] 何邵麟,陈 武,刘应忠,等.贵阳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与生态环境分析[J].地球与环境,2015,43(6):642-652.

[5] 中国地质调查局.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4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1-52.

[7] 刘文长,马 玲,刘洪青,等. 生态地球化学土壤样品元素形态分析方法研究[J]. 岩矿测试,2005,24(3):181-188.

[8] 王俊伟,钱 蜀,李海霞,等.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痕量硒元素[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3):97-100.

[9] 卢 兵,杜少文,盛红宇,等. AAS、ICP-AES、ICP-MS及XRF测定地质样品中铜铅锌锰的对比研究[J].黄金,2014,35(9):78-81.

[10] 李 冰,杨红霞.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J]. 地学前沿,2003,10(2):367-378.

[11] 国家环境保护局.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1-21.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1-5.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1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富硒稻谷GB/T22499-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5] 于 洋,罗盛旭,肖钰杰,等. 富硒土壤-蔬菜中硒、镉含量和镉形态的分布及其相关性[J]. 环境化学,2015,34(4):798-800.

何邵麟研究员团队介绍

何邵麟研究员团队长期以地球化学、功能农业关键技术为研究方向,以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目标,开展特色地球化学背景土壤农业高效开发利用研究、山地特色功能性农产品开发研究、山地地球化学功能农业种植规范及产品标准研究等方面的专项研究。近年来,主要完成了贵阳市地区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乌蒙山特色农业区1∶50 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和贵州毕节-六盘水-安顺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

编后记

2017,对于硒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硒,从1817年在瑞典呱呱坠地,至今已风雨兼程走过了200年!于是,200年后的8月13~17日,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硒学专家学者前往硒的发现地瑞典,朝圣!不知Jacob Berzelius可曾想到,在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中国科学家正在用科技专刊的形式纪念硒发现200周年!

得益于我在国际硒研究学会秘书处的兼职工作,结识了众多中国硒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硒产业的企业家以及推进硒资源战略的政府官员,他们皆因硒结缘,为硒执着!中国的硒学研究曾经享誉世界:1984年中国克山病研究组(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研究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克山病研究组)集体获得施瓦茨奖;199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于树玉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地方病研究所莫东旭教授分别获得施瓦茨奖。

于是,我萌生了提议出版“中国纪念硒发现200周年专刊”的想法,希望借助这个契机整合中国的硒研究团队和资源,继往开来,再续中国硒学的辉煌!

随后,我的想法得到了赵其国院士、倪嘉缵院士、印遇龙院士、Gary Banuelos博士、尹雪斌博士、涂书新教授、秦立强教授、刘琼教授、杨忠芳教授、杨文婕研究员、施卫明研究员、刘永贤副研究员、李韬教授、李淼副教授、余涛副教授等一批前辈和同行专家的鼓励和支持,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和恩施州人民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在《生物技术进展》期刊的通力合作之下,多方面资源被动员起来:

3月,形成专刊方案,发出约稿函;

5月,开始约稿、组稿;

7月,收稿、审稿、排版、校样;

9月,出版发行。

时间紧,任务重,但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最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我们收到了44篇来稿,录用32篇,圆满完成既定目标!

在此特别感谢来自全国的25家硒研究团队、144位稿件作者的倾力奉献,为专刊提供了高质量、可读性强的论文,为读者呈上了一顿硒学的饕餮盛宴;

在此特别感谢专刊审稿人的大力支持,他们以科学的最高准绳和严苛负责的态度确保了专刊得以高质量出版,他们是(按审稿次数排序):涂书新教授、李淼副教授、李韬教授、余涛副教授、秦海波副研究员、刘琼教授、杨文婕研究员、李花粉教授、秦立强教授、熊咏民教授、刘永贤副研究员、杨林生研究员、梁东丽教授、祁士华教授、苏丽琴研究员、刘丽萍研究员、孙国新副研究员、鲍鹏副研究员;

在此特别感谢《生物技术进展》编辑部为了完整展现中国硒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大胆突破了原有刊载领域和范围,为读者展现了更为全面的中国硒研究团队和硒研究领域;

还要特别感谢国际硒研究学会的支持,特别是学会主席Gary Banuelos博士在百忙之中为本专刊作序,并承诺积极为中国硒学团队建立与国际硒学团队沟通交流的桥梁,积极促进中国硒学的发展。

由于本纪念专刊组稿时间仓促,难免挂一漏万,部分优秀稿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收录入专刊,在此希望各位前辈、同行多多包涵,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硒学的发展!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希望以此次专刊为契机,建立中国硒学会,形成中国方阵,达成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再造中国硒学辉煌!

专刊执行主编:

2017年9月5日

征稿启事

《生物技术进展》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于2011年7月创刊,双月刊,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围绕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关注生物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促进相关学科学术交流与发展,及时刊载生物技术在农、林、畜牧、兽医、食品、工业、医药、生态与生物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和研究成果,注重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同时发布国家相关政策及导向、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信息、技术推广信息、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产品信息等。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踊跃投稿!

栏目设置

主要包括:热点·观点;进展评述;研究论文;技术与方法;权威期刊;资讯传递;产业动态等。

进展评述刊载生物技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内容的分析和评述,须提出独到见解和指导性意见(4~6个印刷页面)。

研究论文应反映生物技术领域热点的、前沿的、重要的科研课题,是从未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原创性研究论文(5~8个印刷页面,附有约400字摘要,图表不少于3个)。

技术与方法对实验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或改进的报道(3~5个印刷页面,附有300字摘要)。

国际追踪刊载介绍国外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论文、报告等。

权威期刊国际国内权威生物技术类期刊的学术论文的导读,由编辑部采编。

资讯传递提供科技图书、学术会议、科研职位等信息,由编辑部采编。

产业动态发布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新闻和产品推广广告。

写作要求

来稿要求内容充实、立意创新。写作上要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简练。书写要工整,用字要规范,标点要正确,计量单位和符号要符合国家标准。外文字母、数学符号、拉丁学名要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也应标示清楚。

来稿须包括:中文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英文题目,作者英文姓名,单位、地址、邮政编码,英文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 words;正文部分;参考文献。 正文部分区分综述性文体和研究论文文体,对内容和格式要求有所差别。综述类文体须包括:引言、展开论述部分、结论及展望。研究论文须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4部分。

1.标题文章标题务求简明扼要,以反映论文主题,一般不超过20字,避免使用副标题,避免在标题中出现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英文标题与中文相吻合,除连词、介词及冠词外,词的首字母大写。正文中各级标题应精炼明确,以不超过15字为宜。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可用至3级标题,不同级别的数字之间用实心圆点“.”相隔,最末数字不加标点,如:“2”“2.1”“2.1.1”,以此类推,一律左顶格,后空一字距写标题。正文引言部分不立标题,不加编号。

2.作者与单位文章作者的署名人数及顺序由作者自定,但要求文稿无知识产权争议问题,所有署名作者对文稿署名认可。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并分别注明所有作者的单位、城市和邮政编码。

3.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前须有300~400字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能够简明确切地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并重点提示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在中、英文摘要下方分别列出中、英文一致的关键词3~8个。

4.脚注来稿首页注脚处注明论文资助的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或/和通信作者)。基金项目包括课题来源、名称及基金代号;作者简介包括姓名、职称或学位、所从事专业方向及联系方式(包括电话、E-mail)。

5.图与表文中通常含有图与表3~5个用以概括文章的相关内容,且精炼、完整;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在文字中概括归纳图表内容时,避免逐项重述数据及图表的重复使用。图表的标题一律用中英文对照标示。请作者同时提供图片的原始文件,以保证图片的清晰。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列入近期的、主要的、已公开出版的引用文献;按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挂角于文末;内容、书写顺序应规范。参考文献的著作者少于3人时全部列出,超过3人时,只列前3人,后加“等”字(英文为“etal.”)。

本刊联系方式: 《生物技术进展》编辑部

电 话: 010-82106118-802;010-82109848-802; 网 址: www.swjsjz.cn

E-mail: curr_biotech@163.com

《生物技术进展》

作者投稿指南

《生物技术进展》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于2011年7月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所长林敏研究员任主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全文收录。

本刊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围绕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关注生物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促进相关学科学术交流与发展,及时刊载生物技术在农、林、畜牧、兽医、食品、工业、医药、生态与生物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和研究成果,注重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同时发布国家相关政策及导向、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信息、技术推广信息、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产品信息等。根据学科热点,本刊将不定期进行专题征文。欢迎从事农业科研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管理干部、高等院校师生及海外留学人员积极投稿。

1栏目设置与文体形式

本刊接收综述类和研究报告类两种文体的论文,按照文体及方向设置栏目:

1.1热点观点刊载领域专家对某一热点领域的观点和看法,一般为宏观型原创性综述文章。

1.2进展评述刊载生物技术在农、林、畜牧、兽医、食品、工业、医药、生态与生物安全等领域应用与发展的原创性进展综述。

1.3研究论文刊载生物技术在农、林、畜牧、兽医、食品、工业、医药、生态与生物安全等领域应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1.4技术与方法刊载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

2投稿要求

2.1投稿方式本刊接受电子文稿,作者不必寄送纸质稿件。投稿请登陆本刊网站,注册作者后根据提示进行。

本刊网址为www.swjsjz.cn。

如果网站投稿遇到技术问题,作者可通过电子邮件咨询或投稿,本刊邮箱为:curr_biotech@163.com。

2.2作者责任作者投稿时应保证:

①来稿未一稿多投;②来稿全部数据真实可靠,且主要数据、图表未曾正式发表;③来稿无抄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内容;④来稿未涉及保密内容;⑤来稿中作者和单位的署名、排序无任何争议。

本刊视通讯作者为所投稿件的责任作者,应保证上述要求,并负责支付版面费等相关发表费用。如有需要,本刊有权要求通讯作者提供相关数据、版权证明等。校样稿、收费通知单、样刊、稿酬等均与通讯作者或通讯作者授权人联系。

2.3文章版权自投稿之时起,投稿人(包括全体作者)即将该论文的版权授予《生物技术进展》编辑部,编辑部可进行印刷、发行等工作。为了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我刊建设开通了生物技术进展网站(www.swjsjz.cn),已接收稿件均在网站上预发表网络版,正式出版的同时当期稿件更新进入《进展》网站,提供免费全文下载服务;同时,本刊已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维普资讯中文期刊网”等,在正式出版1~3个月后将进入上述期刊网站,实现网上阅读与查询。如作者不愿编入上述期刊网站,请在投稿时说明。

3稿件处理

3.1收稿通过电子邮件投稿,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会在3日内回复;通过网站投稿,编辑对稿件处理后,稿件状态会更改,请作者自行查阅。

3.2审稿本刊实行三审制,编辑初审期为1周,对于内容不合本刊宗旨或格式不合要求的投稿将在1周内退回;通过初审的稿件在1周内送审稿专家审阅。专家审稿周期为15天,审阅意见将及时通知作者,作者修改期为15天,如不能及时修改,请提前申明理由,否则作新稿处理。稿件刊登与否需经同行专家评审,并由主编终审决定。投稿时作者可提出若干建议审稿人或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供编辑部参考。无论刊用与否,编辑部均会通知作者最终意见。请作者自投稿日起,半年内不得另投他刊。

3.3编辑编辑部对拟用稿件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如作者不同意修改,务请在来稿时注明。对于英文摘要及文内图表中的英文注释,如作者原文不妥,编辑部将要求作者重新翻译。对于作者修改不合要求或作者委托编辑部进行翻译的,编辑部将进行编辑翻译。编辑后的文稿(含英文摘要和图表英文注释的修改)将返回作者认可,文责作者自负。

3.4印刷论文发表前,编辑部将通过电子邮件向作者(通讯作者)发送校样和收费通知单,作者(通讯作者)认可后印刷。本刊采用胶版纸单色印刷,彩图在期刊后附图版,可接受彩图。

3.5发表费用投稿时本刊收取专家评审费100元(英文稿件为200元,未通过初审的稿件不收)。刊用稿件按印刷页面收取版面费,280元/版。如编辑部提供了英文翻译服务,将酌情收费。

银行汇款:

收款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开户行: 交通银行北京农科院支行

账 号: 110060435012015021122

请汇款时注明第一作者姓名和稿件编号。

3.6稿酬与样刊论文发表后,本刊按50元/版支付作者稿酬(本刊所付稿酬包含上网内容报酬,不再另付)同时赠送样刊2本。

《生物技术进展》编委会

主编

Editor-in-Chief

林 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副主编

ViceEditor-in-Chief

编委(按姓氏笔划顺序)

EditorialMember

StudyofSeleniumandZinc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inSoil-plantSystemsfromWumengMountainAreainGuizhou

HE Shaolin1,2, CHEN Wu1,2, MO Chunhu1,2, LIU Yingzhong1,2, MENG Wei1,2, LI Chaojin1,2, PAN Ziping1,2, WANG Fang1,2

1.GuizhouGeologicalSurvey,Guiyang550018,China; 2.Guizhou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GeologicalandGeophysicalDevelopingApplication,Guiyang550018,China

Based on the 1∶50 000 geochemical survey of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high-precision element contents or indexes on surface soils and crops in 191.76 km2were obtained from Jinbi and Jinxing villages, Wumen Mountain Area, Guizho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9% of the surface soils met the national standard on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proportions of selenium (Se)-rich soils and zinc (Zn)-rich soils could be reached as 62% and 99%,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coal bearing stratum and carbonate stratum. Furthermore, some staple crops, such as teas, soybeans, rapes, corns and garlics growing in the Se-rich soils could meet the Se-rich crop standard.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green” Se-rich soil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karst areas with fragile ecology. The big database on soil and agriculture products quality was also proposed to ensure food safety in Guizhou.

soil; agriculture products; geochemistry;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selenium-rich and zinc-rich

2017-06-19;接受日期2017-07-21

贵州乌蒙山特色农业区土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基[2014]01-009-001);贵州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基[2008]GZTR01-13);贵州省地质矿产开发局地质科研项目(黔地矿科合201407号);乌蒙山区富硒农业地质与山地高效农业优选研究(黔地矿科合201514号)资助。

何邵麟,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化学勘查及应用研究。E-mail:shaolinhe@163.com

10.19586/j.2095-2341.2017.0062

猜你喜欢

土壤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土壤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灵感的土壤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灵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