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谢郢锣鼓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研究*
2017-11-23李畅
李 畅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安徽谢郢锣鼓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研究*
李 畅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谢郢锣鼓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创作并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安徽花鼓灯锣鼓演奏形式之一,作为花鼓灯的姊妹艺术,其演奏手法多样、鼓谱丰富、表现细腻,是淮河流域民间打击乐的代表,有“民间交响乐”之称,是研究民间鼓乐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保护传承价值。通过对谢郢锣鼓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从其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
谢郢锣鼓;历史渊源;艺术特征
谢郢锣鼓,2009年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是由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创作并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通过对谢郢锣鼓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田野调查不仅能印证文献中的记载,还能填补有限的文献信息,弥补叙述之不足。
一、历史渊源
由于谢郢锣鼓的发源地在凤台县的谢郢村,自古这里就是淮河码头,水陆交通便捷,南北文化在此交汇,它的历史可追溯到至今150年前的清道光年间,当时的商人谢文宣、谢文艺在外地经商,走南闯北,听到学到许多各地的锣鼓演奏形式,吸取精华,并结合当地的花鼓灯锣鼓,融会贯通,孕育创作出别具一格、风格独特的谢郢锣鼓,兼具南方锣鼓的柔和细腻和北方锣鼓的热烈欢腾,按师承推算,到目前已相传六代。
1930年谢郢村的一位锣鼓艺人谢崇礼创新发明用汉字谐音把锣鼓谱记录下来,大家发现这种记谱法方便易懂,更利于保存流传,看着谱子不容易打错,可以更加严格的训练锣鼓技术,便逐渐推广开来,从此以后谢郢村的锣鼓队都用这种方法来记录锣鼓谱进行演奏,形成了谢郢锣鼓的一个典型特色。当时的谢郢村相继成立了四个锣鼓班子,大家平时按照锣鼓谱苦练技艺,经常打擂比赛,不断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的民间艺人,有谢崇礼、谢治康、王老头、谢守仁等。
二、艺术特征
(一)演奏形式
谢郢锣鼓是安徽花鼓灯锣鼓演奏形式之一,作为花鼓灯的姊妹艺术,其演奏手法多样、鼓谱丰富、表现细腻、精彩好听,是淮河流域民间打击乐的代表,有“民间交响乐”之称,是研究民间鼓乐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保护传承价值。
谢郢锣鼓是安徽省唯一用分谱演奏的鼓乐,也就是说,锣鼓、钗的谱子各不一样,各种乐器按谱单练,然后合练。演奏由鼓领奏,从属乐器有一面锣,两幅钗,狗狗锣不限,全曲定谱,合奏时要严格按照分谱演奏,不允许多打或少打,各乐器的艺人苦练技艺,能够做到将鼓谱烂熟于心,对打时多变换造型,常背对背打,展现高超的技艺和打趣的场景。整个演奏抑扬顿挫,变化有序,铿锵有力,旋律优美。演奏情绪高涨,节奏整齐统一,从锣鼓声中能使人听出歌的韵味,产生出美妙的联想。
一般用于民间的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烧香还愿等民俗活动中。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时作为演出开场演奏,为了吸引观众,让听到锣鼓的人奔走相告;有时用在踩街中,就是在街上边走边打锣鼓,将成套的锣鼓点子反复打,起到节庆助兴的作用;有时用作锣鼓对擂,两个锣鼓班子相遇时,看谁打得响,打得稳,吸引的观众多,谁就是赢家。
(二)曲牌锣鼓
谢郢锣鼓的另一主要特色是它的锣鼓谱都是曲牌锣鼓,是花鼓灯曲牌锣鼓的典型代表。
谢郢锣鼓常用乐器有花鼓、大锣、大钹、小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是花鼓灯中的特色乐器)。声部齐全,音色丰富,包含了相对音高、次音高、中音、次中音、低音这五个层次。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花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传统花鼓灯锣鼓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花鼓灯舞蹈伴奏的灯场锣鼓,另一种是曲牌锣鼓,俗称番子锣鼓。其中曲牌锣鼓可独立存在,单独演奏,具有一定规律,分层次发展变化成若干段落,并且形成固定程式的锣鼓套路,以谢郢村的锣鼓班子最负盛名。
由于流传变异或是鼓手的个人喜好,相同的番子鼓谱在不断的再创造中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基本结构还是一样的。
下面是传统谢郢曲牌锣鼓谱《小五番》,也称《新番》,第一、二小节可不奏,从第三小节开始。
在丰富多彩的锣鼓节奏中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动性锣鼓和顿性锣鼓。
动性锣鼓有:
双槌锣:2|4匡令 匡 ‖
压槌锣:2|4匡的个 令丁 ‖或 匡匡 七七 ‖
长锣:2|4匡令 匡令 ‖
撞四槌:2|4匡 匡 | 匡 匡 ‖
连槌:2|4匡令 匡令 | 匡令 匡 ‖
滚趟锣(扒锣):3|4匡·个 令匡 一令 ‖
碎步锣:2|4匡匡 令丁 ‖
登步锣:2|4匡令 匡令 | 令匡 一丁 ‖
长流水:2|4匡·个 令匡 | 一令 匡 ‖
以上锣鼓点没有休止,有一种向前的运动感,可根据需要任意反复,表现出流动的美感。
顿性锣鼓有:
一槌锣:2|40丁 | 匡 0 |
长流水转点:3|4匡·个 令匡 一令 | 匡 0 ‖
加槌锣:2|4匡匡 一冬 | 匡 0 ‖或 令匡 一令 | 匡 0 ‖
撞四加槌锣:2|4匡 匡 | 匡 匡·个 | 令匡 一令 | 匡 0 ‖
前喘气锣:2|4匡令 匡| 令匡 一令 | 匡 0 ‖
后喘气锣:2|4匡匡 令丁| 匡 令丁 | 匡 0 ‖
连加槌:2|4匡令 匡令 | 匡令 匡 | 匡匡 一冬 | 匡 0 ‖
小煞锣:2|4匡 匡·个 | 令匡 一令 | 匡 0 ‖
小煞加槌锣:2|4匡 匡·个 | 令匡 一令 | 匡匡 一冬 | 匡 0 ‖
以上锣鼓点的特点是最后的一锣总在强拍上,而在这一锣的前一拍,必须无大锣,可以增加最后一锣的稳定性。顿性锣鼓和语言中的标点符号很相似,一槌锣像顿号,加槌锣像逗号,小煞锣像句号。除了最后结束处用顿性锣鼓停止外,在中间的连接处,要加以“补点”,就是在顿性锣鼓的最后一拍休止处用小锣、小镲补上,使顿性锣鼓后面自然衔接新的锣鼓节奏继续运转。如加槌锣:匡匡一冬 | 匡 0 ‖实际应演奏为 匡匡 一冬 | 匡 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用法在记谱和口念锣鼓经中没有使用,只在实际演奏中运用。
三、结语
谢郢锣鼓作为安徽花鼓灯锣鼓凤台流派的典型代表,其演奏手法多样、鼓谱丰富、风格独特,但目前正处于生活常态的边缘,失去了强大的生态支撑,乐种的存活十分艰难,如何在当下更好的传与承,希望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与思考。■
注:由于谢郢锣鼓的发源地在安徽省凤台县的谢郢村,顾命名为“谢郢锣鼓”,与安徽省社科项目“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安徽谢颖锣鼓研究”中一字不同,但研究的是同一内容。
[1] 凤台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凤台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8,8.
[2] 陈德琥.论花鼓灯的文化内涵-兼与潘丽同志商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 王巧,杨黎明.论花鼓灯锣鼓[J].艺术研究,2017,01.
[4] 李清.花鼓灯的农耕文化视野[J].中国音乐学,2009,02.
[5] 刘志琴.中国歌舞探源[J].学术月刊,1980,1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安徽谢颖锣鼓研究》研究成果(AHSKY2014D128)
李畅(1982-),女,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