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四足歌》
2017-11-23谢孝明贵州贵阳
文_谢孝明(贵州贵阳)
繁华落尽《四足歌》
文_谢孝明(贵州贵阳)
家训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涉及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凝聚、积淀着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数以百计的家训文本流传千古,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之大宗,《四足歌》即是其中很有特点和风格的一种。
《四足歌》起始何时,作者是谁?尚无定论。坊间流传着几个拓本,包括宋元之际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苏廷玉和晚清民国间的夏同龢,还有一个民国年间的版本,书前跋言“升庵杨状元四足歌”,但作者姓名不详。此外,明代的方钝也流传下来“平生四足”的故事,而董其昌《四足歌》拓本书前题跋“杨忠愍公四足歌”。杨忠愍是明代杨慎的谥号。由此推测,至少还有明代方钝、杨慎与《四足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人当中,赵孟頫生活的年代最早,如果当今留存他的《四足歌》碑帖拓片是其真迹,那么《四足歌》的最初著作权就应该归他,其后的人则是辗转传抄。
《四足歌》虽有几种不同的版本,但主体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排列上和字句上稍有差异。赵孟頫的版本最早,我们就以此为蓝本,来介绍它的内容和特点。
《四足歌》其文: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俊俏的,招是非;妖娆的,把命催。只求他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慧足矣。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祸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理,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衣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豚掌蹄,但得个不饥足矣。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蔽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四足歌》的流传,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而写作和传承它的人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而非一般的平民百姓。这些人既有皇家贵胄,又有状元翰林、名臣显宦。他们的生平,经历过功名富贵,人间尊荣,也经历过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甚至王朝鼎革、时代更替、社会巨变的乱离和忧患。《四足歌》是他们的生命体验,是他们人生况味的沉淀,也是他们在经历富贵消歇、风流云散、繁华落尽之后寄语子孙后人的经验教训和齐家格言。
明代方钝,字仲敏,号砺庵,湖南巴陵县(今岳阳)人。方钝少时,因不爱嬉戏,终日抱书而读,故名钝,字号称谓都含有自勉和鞭策之义。方钝为正德十五年(1520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方钝为官正直,廉洁奉公。当时,明朝北有鞑靼、瓦剌不断骚扰,南有倭寇、海盗侵扰,国家费用浩繁。方钝本着“崇俭节用,以丰天下”的宗旨,兴利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方钝正色立朝,以秉公直谏闻名。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奸相严嵩积不相能,招其怨恨,每欲从中陷害。后因边战失利,朝廷追查责任,严嵩怕自己受贿之事败露,暗地奏请皇上改任方钝为南京户部尚书,置其于闲散无权之地。方钝知其阴谋,乃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告老还乡。方钝回乡后,仍热心家乡公益,甘棠遗泽至今仍存。方钝出身贫寒,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功名,但他显达后,不改书生本色,生活一如寒素,其“平生四足”的故事就是他生活的最好写照。
明代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著名文学家,与解缙、徐渭并称明代三才子。其父杨廷和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正德朝首辅。杨慎少年聪颖,早有文名。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杨慎禀性刚直,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每事必秉笔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谏阻。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因“大礼议”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之后居云南30余年,卒于戍所,年七十二。临终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明穆宗时追其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生于宰辅之家,自己又曾状元及第、大魁天下,可谓富贵繁华极盛。但杨廷和、杨慎父子禀性忠良刚直,因“大礼议”,父亲以罪魁之名由首辅削职为民,儿子受廷杖之辱而贬谪滇南,真正经历和体味了什么是政治险恶,富贵危机。传言他被流放云南前夕,写下《四足歌》给家人,这正是在他们父子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对家人的教育和告诫。杨慎还创作了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因被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引用于篇首而脍炙人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中寄寓了杨慎对历史的感悟和现实的达观,与《四足歌》有某种共同的意蕴和况味。
明末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是一位颇具历史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为世所公认,书画双绝的一代宗师。《明史·董其昌传》将其与米芾、赵孟頫并称;《明史·文苑传》言其“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周之士称其:“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清王文治《论书绝句》称其为“书家神品”。他的官宦生涯中,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如他的尊师恤老、仗义行事,作为帝师敢于直谏,以及工作的勤勉和杰出的史才等等。但另一方面,董其昌又是一个为人诟病,以致斯文丧尽,民愤极大的地主劣绅。他聚敛财富,倚财仗势,骄奢淫逸,父子横行乡里,无所顾忌。
董氏父子的作为激起民怨,终于爆发“民抄董宦”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他富丽堂皇的家园也付之一炬。董其昌惶惶然避难于苏州、镇江、丹阳、吴兴等地,直到半年后事件才平息下来。当然也有人怀疑“民抄董宦”的真实性,说董其昌是为名所累。《明史》就言事情的起因缘于董其昌为官时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是这些势家鼓动乱民所为。但无论其事是否发生过,董其昌一生经历过富贵贫贱的变迁、宦海浮沉的起落却是事实。因此,他以其高超的书艺传抄《四足歌》,或者是缘于他自己人生百味杂陈的体验和正反两级的教训吧。
生活于晚清民国年间的夏同龢,字用卿(用清),又字季平,号狮山山人,贵州麻哈州人,中国近代法政的开拓者、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状元,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1904年留学日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的状元;1905年编著出版《行政法》一书,是最早一本由中国人编写的行政法学著作;1906年出任广东法政学堂监督(校长),这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法政学堂之一;1912年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并当选宪法起草委员会理事;1917年出任江西省首任实业厅长;1924年,应太虚大师邀请,发起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1925年病逝于北京。
夏同龢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又获得过状元的尊贵,也算经历了一段人生的富贵繁华。但夏同龢生于晚清民国之际,时局动荡,社会变革,又使他饱经忧患,对社会人生看得更为清楚透彻。作为一位跨越时代的转型人物,夏同龢身上表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在八国联军入侵之际,他上书朝廷,愿自筹经费回家乡招募苗兵抵御外敌,表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以状元之尊,东渡日本学习考察,以谋求振兴国家民族,表现一种知耻后勇的开放胸襟和进取精神。他以《四足歌》自勉与教育家人子弟,又表现了他不慕荣华、淡泊名利的精神。他的“状元第”,是他这位贵州状元给后人留下的遗迹:木椽青瓦,简陋朴质,占地不过三四百平方米,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一般雄伟阔绰、器宇轩昂的富贵人家的气象。夏同龢知行合一,践行《四足歌》,正是用他的行动给子孙后世做出了表率。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即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亦如此。曹雪芹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封建家族。他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尽富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曹雪芹托赖天恩祖德,早年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来。曹家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到世道的无情和人生的悲哀,同时也带给他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在《红楼梦》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中得到最好的阐释。《四足歌》的创作与流传,如同《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一样,其可贵之处,也正是来自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命体验,甚至是悲剧体验和生聚的教训。
一般而言,富贵是令人向往的,追求富贵几乎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孔子也是肯定世人追求富贵的正当性的。他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追求富贵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孔子自己也毫不掩饰对富贵的向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能够求得富贵,即使是给人执鞭守门这样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那还是干我喜欢干的事。”而《四足歌》追求的是一种平淡自足的生活,与富贵繁华正好相反,其中包涵历史反思的理性精神。
圣人告诉我们,在获取富贵的时候,必须坚持道义的原则与底线。而富贵消歇,风流云散,繁华落尽时,唯诵《四足歌》,历史的沧桑,传主们的生命体悟与《四足歌》一道,则是预防和救治我们时代富贵综合征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