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从文告别亲友读者

2017-11-23郭玲春

中国记者 2017年6期
关键词:灵堂沅水沈先生

□ 文/郭玲春

·郭玲春作品选·

沈从文告别亲友读者

□ 文/郭玲春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没有人为他主持这最后的仪式,也没有名人为他致悼词,只有他的家人,他亲近的朋友和弟子,今天在八宝山公墓一个素朴的灵堂里,向他——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告别。

8天之前,1988年5月10日晚,久病的沈老以86岁高龄,在北京的住宅里与世长辞。生前他曾留言,死后不希望为他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因此,今天只有不多的人闻讯来到这里见他最后一面。

灵前是他的挚友巴金献的花圈。灵堂里响起贝多芬的奏鸣曲《悲怆》的旋律,人们将一株株月季放在他的身边,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正如他令人怀念的一生。

他1902年末出生在湖南凤凰县一个中医之家。20年之后,受“五四”运动的冲击,只身来到北京,就像他的自述那样:“从此进入了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学习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此后的10余年间,他发表了《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名作——那是他在眷恋着湘西沅水和沅水边的人们,用底层人的哀乐故事寄托他“不可言说的温爱之情”。由于那些反映社会现实不同侧面的作品文笔清丽,他被称为有风格、有艺术个性的作家。

然而,这位撰文六七百篇,有百多种论文集出版,中外都享有盛名的乡土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是被遗落的一章。1953年,他的全部作品曾被认为已经过时而销毁纸型。以后一段时间人们极少能在书店里见到他的集子。作为大学教科书的文学史中,他的名字和作品介绍,只在“其他作家和作品”这一节的一个段落里匆匆而过。

就在那时,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忠诚,欢欣国家进入了明时盛世,却又痛苦地不知怎样去寻找自己的位置。60年代初,有过几次他想在新的天地里试步,却又莫可奈何地放下了笔,年已半百的沈先生由此转入了文物考古、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用他的话说,那是“人弃我取”的工作,他愿为此做一块小小的铺路石。对国家对人民的热忱使他在这一领域里取得了成果,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为我国物质文化史填补了一项空白。这位“五四”以来杰出的作家任职于故宫博物院,最后的工作岗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沈先生早年执教西南联合大学时的学生、著名作家汪曾祺,今天在同他崇敬的师长告别时说,沈先生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是我见到的作家中最甘于淡泊的,这不仅是人的一种品格,也是人的一种境界”。

历史跨进80年代,沈先生与他无法销毁的著作一道重返文坛。十余种作品的再版,使他在当代青年中以及在海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有几所大学要开展对他的研究,病榻上的沈老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写下3封信劝阻他们。这是今年4月间的事,他写道:这与我所看重的、所珍视的完全不同。

中国现代的文学史将怎样重新看待这位寂寞的作家?沈先生说过,让历史来做出评价吧。

他曾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他逝去后,李先念、李铁映、王任重、武连元、宋坤等以各种方式表示了对他的悼念。

猜你喜欢

灵堂沅水沈先生
采砂对沅水典型采砂河道影响初步分析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展示之窗
拆错房子
会飞的沈先生假
会飞的沈先生
夜晚,在诗墙边读友人诗
从沅水7.17洪水看常德的堤防建设
活在思想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