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方德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2017-11-22李晓丽黄继红
李晓丽 黄继红
摘 要 利用地方德育资源,能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开辟了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目标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构建地方德育资源库,将地方德育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同时,以地方德育资源为平台,搭建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 地方德育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38
Using Local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LI Xiaoli, HUANG Jihong
(College of Marxism,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3)
Abstract The use of local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can enhance the pertinence, effectiveness, persuasiveness and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us opening up an important way for innovativ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reasonable,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principle,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education resources, local resources of moral education into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enrich teaching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local education resources as a platform to buil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Keywords local moral resour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地方德育资源,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对培养人的德性起作用的一切要素总和。按照内容,地方德育资源可以分为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教育资源、道德教育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地方德育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在发挥德育效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开发和利用地方德育资源,使其进校园、进课堂,为不断推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辟了重要途径。
1地方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地方德育资源符合“三贴近”原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和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下降。而地方德育资源内容直观、形象,基于它的本土化,贴近社会、生活,人物、事迹等真实可信,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心灵的震撼,因此将地方德育资源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由真信到真学,由真学到真懂,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2)地方德育资源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为思想政治理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最佳平台。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得来的。[1]地方德育资源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为大学生进行这种“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提供了最佳平台。利用地方德育资源,组织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以及顶岗实习等,对国情、民情体察更深,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对地方建设成就认识更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遇到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处理,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摆正人生观、价值观,则是任何教学方式都无法企及和取代的。
(3)地方德育资源具有亲和性和便利性,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处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地方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都会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学校。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受到地域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逐步产生对这一地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的认同和亲近。因此地方德育资源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并进而能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在育人效果上通常能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地方德育资源还具有便利性,就在身边,触手可得,地方德育资源教育效果好,教学成本低。地方德育资源以其近距离的亲和性和教育的便利性,正日益成为一种优势的教育资源。
2 利用地方德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则
2.1 目标性原则
地方德育资源内容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被有效利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遵循目标性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的、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等合理选择地方德育资源,做到有的放矢。对选择的地方德源资源素材,须经过有效提炼整理,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最终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endprint
2.2 客观性原则
利用地方德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既不能随意扩展地方德育资源外延,也不应为提升教学效果而夸大或者渲染地方德育资源的教育意义及社会影响力,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3 有效性原则
利用地方德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地方德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和提升地方德育资源的利用效果,在不断尝试中选择地方德育资源应用的最佳模式,如果不能有效运用德育资源,会导致其陷入“看起来振动,听起来激动,想起来感动,回去后没有行动”的尴尬困境。[2]
2.4 可持续性原则
利用地方德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地方、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地方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举措保护现有德育资源,发掘新德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渠道提升地方德育资源的影响力,实现地方德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充分重视地方德育资源的育人作用尤其是隐性教育作用,积极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为地方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平台和通道。学校还应将地方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纳入到教学改革规划中,制定相关配套的制度体系予以保障,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相应支持。利用地方德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参与,丰富地方德育资源的利用方式,拓宽地方德育资源的利用渠道,使地方德育资源成为可持续利用的不竭源泉。
3利用地方德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途径
3.1 建立地方德育资源库,充实教学资源
深入发掘地方德育资源,按照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进行归类、整理和提炼构建起地方德育资源库,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构建地方德育资源库,可以按照时间节点划分为三个子库,即传统德育资源、革命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每个子库再按照德育资源的内容、特点或者形式划分为若干小子库,这样使整个资源库充满条理性,提升地方德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以笔者所在地山东为例,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源地,有丰富的道德资源,在传统德育资源库中,可以按照“仁爱”、“孝悌”、“整体主义”、“诚信”等思想内容设立子库。在革命德育资源库中,则可以按照不同地域设立红色资源库,如济南红色资源库、老渤海红色资源库、鲁南红色资源库、鲁东红色资源库等,在内容上则可以包含以地域特色精神、革命人物、革命遗迹、纪念物、纪念馆、文献、传记、音像资料等各种形式呈现出来的革命德育资源。
建立地方德育资源库,最重要的是有效运用地方德育资源,使地方德育资源进课堂、进教学,将其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特殊育人作用。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可以侧重选取地方革命德育资源作为教学素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可以侧重选取地方传统德育资源和社会主义德育资源作为教学素材。
3.2 设立地方德育资源专题,搭建地方德育资源实践基地,构建育人常态化机制
(1)开展地方德育资源专题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常态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立地方德育资源专题,开展专题式教学。学校可以开设地方德育资源讲坛,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或纪念馆、博物馆研究人员以及道德模范、先进人物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他们对地方德育资源的解读以及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到场,极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2)搭建地方德育资源实践基地,实现课外教学常态化。学校应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联系,在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由教师或者实践教学基地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环境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学校应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地方建设成就等资源为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在对地方建设成就的深入了解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选择当地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大的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和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发挥育人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深入了解和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凝结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成果,企业文化能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寒暑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建立德育档案,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受的创业精神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等学习和表现情况均记录在档,作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之一。而学生通过企业机制、职业道德等的渗透性学习,能够不断培养和提升现代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形成调研团队,围绕调研主题,深入地方社区、农村、企业等进行调查,教师对学生在调研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与指导,并适时展开思想教育。
地方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同时地方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促进地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社会影响力。作为一定地域内长期积累下来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德育资源,是推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地方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发掘地方德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又能更好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者互动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基于建模的杜威和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方法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2] 何孟飞.运用地方德育资源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