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历史新闻传播对历史记忆的唤起与重构——以微信公众号腾讯《短史记》和凤凰网《凤凰历史》为研究对象

2017-11-21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史记公众记忆

林 磊

(韶关学院 文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

论新媒体历史新闻传播对历史记忆的唤起与重构——以微信公众号腾讯《短史记》和凤凰网《凤凰历史》为研究对象

林 磊

(韶关学院 文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

历史记忆是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具有加强国家、民族、族群的身份认同和情感纽带的功能。在媒介化社会,大众传媒成为建构社会历史记忆的主导力量。新媒体的兴起引起媒介仪式的变化,新媒体历史新闻以日常"碎片化"资讯传播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唤起并重构大众的历史记忆。新媒体历史新闻传播为当下社会历史记忆建构带来了机遇与冲击。

历史记忆;历史新闻;新媒体

广义的历史记忆泛指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认识。狭义的历史记忆则指向“集体记忆中以该社会所认定的历史形态呈现与流传的那部分记忆,人们籍此追溯社会群体的共同起源及其历史流变,以诠释当前社会人群各层次的认同与区分。”[1]历史记忆是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其功能在于加强国家、民族、族群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情感纽带。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代文化意义生产和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2]大众传媒建构历史记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在场者的身份记录历史;二是报道历史事件的纪念庆典和仪式;三是以复述者的身份再现历史,从史料、史迹以及新闻事件中的历史元素中去发现线索、重构历史记忆。当前传媒常以第二、三种方式制作历史新闻,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提升自身品牌的文化内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成为大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公众号《短史记》和《凤凰历史》①分别脱胎于腾讯网与凤凰网的名牌新闻栏目《今日话题·历史版》、凤凰历史频道,它们继承了上述历史新闻栏目的编辑方针和内容风格,以内容主题的系统性和原创性区别于微信传播圈常见的史料摘编类公众号。本文以上述二个公众号2016年7月的主推文章为研究样本,以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其内容主题、策划制作策略、文本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意图探析新媒体的历史新闻传播如何唤起受众的历史记忆,进而探讨新媒体的历史叙事对重构大众历史记忆的潜在影响。

一、媒体类历史公众号的内容主题侧重政治史与社会史,注重以历史联系现实的方式进行选题策划

公众号《短史记》和《凤凰历史》的历史新闻更新频率均为每日推送,内容繁多,对两个公众号在2016年7月份所发布的历史新闻内容主题进行分类统计,详见下表。

由表1可见,《短史记》历史新闻的时间范围侧重于从近代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期的历史,尤其关注国家、民族处于剧变转折阶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文革等时期)的历史,其内容主题侧重于政治范畴(国家层面的政治、军事、内政、外交等)。由表2可见,《凤凰历史》历史新闻的时间范围涉及古今中外各历史时期,主题较为均衡,分布于历朝历代各阶层群体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两个公众号内容主题的共同点是以中外政治史和社会史为主,多与国计民生相关。

表1 7月份《短史记》历史新闻主题类型表(共34篇)

表2 7月份《凤凰历史》历史新闻主题类型表(共30篇)

媒体类历史公众号在史料摘编的基础上注重选题策划,善于从新闻角度和历史文化角度对相应主题进行深度报道和讨论,形成从历史视角关注现实的独特亮点。《短史记》和《凤凰历史》公众号历史新闻选题策划的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纪念新闻报道,即在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纪念日或周年祭之际,对其重新报道;新闻事件解读,即发掘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形成解读角度;网络话题辨析,即分析辩驳网络热议的历史话题;史料勘误,即分析历史常识中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事件或现象。其选题策划类型比例见下表:

表3 《短史记》和《凤凰历史》选题策划类型表

由表3可见,《短史记》原创策划类历史新闻产品达59%,《凤凰历史》原创策划类历史新闻产品达40%。从《短史记》20篇原创文章中可见,网络热议话题辨析类和史料勘误类文章较多,说明该公号在策划制作时更注重从网络热议话题中寻找内容制作的切入角度,更擅长在历史资料中发现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事件或现象,从而制作能引人关注的历史新闻。《凤凰历史》12篇原创文章中,新闻事件解读类和网络热议话题辨析类文章较多,说明该公号为吸引网络受众,习惯于以新闻事件为由头制作原创历史新闻,注重发掘新闻背景中的历史元素。

由上述分析可知,媒体类历史公众号以其主题拓展的系统性与积极的原创选题策划与侧重文化消费、偏重“秘闻轶事”式的通俗趣味性的文摘类历史公众号相区别,进而构成了新媒体书写历史记忆的基础。

二、媒体类历史公众号的历史新闻从追溯往事和面向现实的双重视角唤起受众的历史记忆

(一)新闻事件中的历史背景成为诠释重点,构成解读现实问题的镜鉴

《凤凰历史》的原创历史新闻注重将历史事件和新闻事件形成类比,通过揭示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为受众理解当下新闻事件提供参考。

《法医对案件审理在古代影响有多大》(2016年7月7日)一文,关注“雷洋案”最新进展“法医鉴定结果公布”,回顾了世界历史上两桩法医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说明了严谨、客观的尸检程序对案情判断和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李总理说的城建历史欠账是什么》(2016年7月11日)一文,关注李克强总理对华东部分城市内涝严重的批评,回顾了从古代到现代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对城市周边湖泊和湿地从重视到漠视乃至破坏的做法,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长期采用苏联式“小排水系统”的弊病,历数我国城市精细治理的长期缺位的种种现象,从而以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方式解释了何为“历史欠账”问题。

(二)网络舆情中所提炼的议题成为受众反思历史的触媒

《短史记》微信公号善于从社交网络大众热议的历史热点中设置议题,以反思网络热点、史料勘误的方式深入剖析史学知识或通俗历史故事中有争议的事件或人物,归纳成独特新异的观点,从而在社交媒体圈获取受众关注。

近年“民国热”和“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渐成历史文化热点,关于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历史人事在畅销书籍和网络空间传播中亦变得复杂斑斓。《短史记》以大量的篇幅制作关于民国时期的历史新闻(7月份民国时期的文章比例高达62%),以这些在网络发酵、变异的话题为制作由头,依托史料进行分析推导,重新审视、思考相关的历史人事。如对于孙中山的评价,《孙中山是“勾结日本”之人吗?》(2016年7月6日)一文源于知乎网友提问:“同样是勾结日本,为什么孙中山是爱国者,汪精卫是卖国贼?”《短史记》通过梳理史料,将孙中山的相关言行放入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分析,认为孙中山早年为革命常采取实用主义,但对日本侵华一直持高度警惕,在1919年后的“反日”言论日趋激烈,遭日本媒体一再批判。

三、媒体类历史公众号以“微叙事”构建历史记忆

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的历史新闻传播内容体量大,常见于报刊的纪念报道专版或副刊版、电视的专题片或纪录片、门户网站的网络专题。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兴起后,大众倾向用简洁、直观、生动的文字和图像进行阅读和社交活动,主题和内容厚重的历史新闻无法满足受众“碎片化”的阅读趣味。因此,历史公众号的历史新闻制作形成了适应社交媒体传播的“微叙事”风格,以轶事轶闻、短评快议的碎微化信息形式阐述政治史和社会史主题。这类细微化的故事、评论更便于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的阅读、转发、评论,迎合了受众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生活方式。

(一)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细节还原历史场景

抗战主题一直是《短史记》关注的重点(7月份关于抗战主题历史新闻共8篇),常以多元视角回顾抗战历史。如《抗战爆发前,谁替蒋介石背了最多的“卖国黑锅”?》(2016年7月29日)一文以一个民国外交官黄郛“国人多欲杀之,当局尤欲褒之”的悲剧经历,展示了抗战时期中“弱国外交”的艰难过程。《学生请愿对日宣战,蒋介石让他们去参军,结果无一人前往》(2016年7月18日)、《它被称为“二战最伟大工程”,但几乎无用》(2016年7月19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偿还了多少美援》(2016年7月30日)等文章从教育、外交、军事等角度展示了艰苦的抗战历程。

《凤凰历史》善于从日常生活角度阐述多样化的社会史主题。如《明朝官员工资解密:国家总理级一品官年薪收入32万》(2016年7月4日)一文将明朝正一品官员的傣禄与当下国家总理、副总理的年薪进行换算,以百姓加工正一品官员俸禄1044石米所需的巨大劳动成本、明代著名清官海瑞的庞大家庭结构为例批驳了“明代官员很穷,贪污是低薪制所导致的”观点。

(二)感性化的网络叙事风格利于激发受众的历史想象

大众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交流活动时,习惯简洁明快的语言交流和生动、形象的图像化表达模式。有学者将之归纳为互联网思维活动的表象化:“在网络交往活动中,表象思维不仅表现为图像表达和图像关注,而且还表现为语词和陈述的感性化,亦即网络语言的具体性、生动性和直接性。”[3]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感性化表述体现在事件描述鲜活形象、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力求观点新异独特、表达鲜明有力。媒体历史公众号的历史新闻制作由此弥补历史类资讯与时政时尚娱乐类资讯缺乏热点吸引力的缺陷。

《凤凰历史》的原创系列文章《重读·穿越到汉朝会很惨》,戏仿“穿越”文学的笔法,以虚拟主角穿越至汉朝,以普通臣民身份体验史籍记载的汉代衣食住行生活,笔调亦庄亦谐,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的表情包图片,以充满调侃、解构的网络语言风格提醒大众莫因网络玄幻文学的流行而混淆对历史的认知。

《短史记》公众号以醒目的标题和典型的现实为由头引出观点,具有网络时评“短、平、快”的特征,其分析推导则依靠充分的史料梳理分析,结论部分绝少简单褒贬定论,以启发受众思考的开放式评价为主,其立论视角有别于过于情绪化的网民议论和过于学理化的专家评论。如《墨西哥屠华,大清曾派军舰前往,迫使其道歉赔款?》(2016年7月25日)一文对网上广为流传的有关墨西哥排华后清政府出动军舰护侨的故事提出质疑,通过大量清廷外交史料证明清廷军舰巡航至墨西哥与墨西哥赔款间并无直接关联。

四、新媒体历史新闻传播为当下社会历史记忆建构带来的机遇与冲击

(一)媒体类历史公众号的历史新闻传播有助于社会历史记忆的持续更新

作为构建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记忆被研究者分为相互作用的两类:功能记忆和存储记忆。[4]存储记忆是历史记忆更新的基本资源,功能记忆以存储记忆为基础,使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社会大众可感知并且能够更新的历史记忆。

在媒介社会,传媒以普罗大众可以认知的历史新闻产品形式将史学成果从存储记忆转化为功能记忆,新媒体的历史传播则以更主动和更多元的传播方式协助大众构建历史记忆。《短史记》及《凤凰历史》公众号的历史新闻借助网络舆情热点、新闻事件为由头,激活大众的历史记忆,其感性化的叙事方式拓展了受众对历史的想象空间。新媒体能通过社交平台精确发现受众关注的历史话题,在制作中将碎微化的历史文化信息与现代日常生活的语境相联系,为受众展示结构化的历史视野,使之更准确地把握信息主旨。

(二)媒介仪式的变化对于社会历史记忆的共识形成了冲击

媒介为大众提供了建构文化认同的社会系统(电视台、报社等机构)、符号系统(新闻报道内容以及新闻报道的形式),由此构成了媒介仪式。媒介仪式的特点在于“它不是指一种信息或影响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5]

传统媒体在社会建构集体认同的主要方式是仪式性媒介接收活动,“如同时或一起收听某一广播节目或观看某一媒介事件,人们可以获得共同的文化感受,以及对拥有相同体验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感知。这构成了‘想象的共同体’”[6]

新媒体的兴起导致媒介仪式发生变化,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人们分享经验与交流观点的平台,聚集和衍生各种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微社群,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媒介仪式中的中心地位。各类微社群对网络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二次整合传播,代表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媒体诠释历史的权威性由此受到挑战和纷扰。网络穿越、玄幻文学的流行也影响了大众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对不同信源内容冲突所发出的“历史虚无主义”批评亦非空穴来风。以新媒体历史书写来建构文化记忆总体性认知的可能性亟待探索。

[注释]

①本文所列举分析的案例均见于腾讯网《短史记》公众号(微信号:tengxun_lishi)、凤凰网《凤凰历史》公众号(微信号:ifenghistory),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标注具体网址。

[1]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7.

[2]李红涛.新闻生产即记忆实践——媒体记忆领域的边界与批判性议题[J].新闻记者,2015(7):41.

[3]刘少杰.网络社会的感性化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2016(3):65.

[4]阿莱达.阿莱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47.

[5]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6]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

G206

A

2095-7602(2017)11-0191-04

2017-06-2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网络数字时代大众传媒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影响与构建研究”(GD16XXW04)。

林磊(1972- ),男,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传媒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史记公众记忆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