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2017-11-21王慧媛
王慧媛,关 雪,李 妍
(长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王慧媛,关 雪,李 妍
(长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本文采用修订后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大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生源地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无差异;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密切关系,且后者对前者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父母教养方式
寻求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及共同渴望,人类的历史即是追求幸福的历史。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主观幸福感的问题。早在1984年,Diener就指出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己所设定的规则对其生活水平进行的总体评价[1]。黄希庭、郑勇等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由认知和情感两部分组成,是人们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对本身的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的、肯定的评估[2]。郑雪、严标宾、邱林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能够从宏观上概括一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状况的心理指标,是评价者依据自己的原则对其生活水平的概括性评估[3]。刑占军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自身的存在状态[4]。其理论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探求影响主观幸福感高低的相关因素,如社会支持来源、人格、价值观、社会环境、家庭、自身健康以及就业等[5-6];其次,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基本现状的研究,如对主观幸福感在城市、乡镇、农村、男女、民族等方面的差异研究[7];第三,对具有幸福感的大学生主体的跨文化比较,如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有明显的不同[8]。可见,幸福感是人们对实际生活的主观反映。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从单项决定论逐渐转向双向模式说,既强调家庭外部的宏观因素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又强调家庭内部的微观因素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其主要内容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人格形成及其成长的影响、不同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研究、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有哪些等[9-10]。对于父母教养方式,顾明远将父母教养方式的涵义分为两种,即广义和狭义[11]。曾琦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教育子女时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以及行为倾向[12]。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态度以及通常使用的方法和行为表现,是对父母各种教育思想、行为表现的综合性描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者们从多种角度进行了考察。一般来说,父母在教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态度以及表现的行为越积极,其子女体验到的正向情绪越多,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反之,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如幸福感水平高的高中生,他们的父母多采用比较积极的教养方式;而幸福感水平低的高中生,他们的父母多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13]。父母亲多理解、体谅子女,子女体验到的正向情绪就比较多,对生活就会更加满意,由此主观幸福感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父母亲过度地苛责子女,那么子女体验到的更多的是负性情感,他们大多对生活不满,主观幸福感水平也相对较低[14]。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而消极的教养方式会降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水平[15]。具体来说,如果父亲采用惩罚和严厉、过度保护等方式教育子女,可以推测其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较低;如果母亲采用过度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等方式教育子女,可以推测其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较低[16]。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借助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方法
(一)被试
选取217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被试。整理删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81%。
(二)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中文版国际大学生调查量表。该量表由Ed Diener等人编制,我国学者郑雪等对其进行了修订,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四个维度,有相关研究证实此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家庭教养方式问卷采用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于1980年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此量表已被译为中文并作了初步修订[17]。研究表明,EMBU在国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结果符合测量学的要求,适用于我国群体[18]。
(三)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分析
表1、表2分别呈现了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况。结果表明,负性情感在城市、农村水平上有明显差异,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感受到的负性情感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感受的负性情感。在其他三个维度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主观幸福感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表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生源地变量上的差异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表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
(二)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表3、表4分别呈现了在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上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情况。结果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和偏爱被试因子在这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上城市得分高于农村得分、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在偏爱被试因子上城市得分低于农村得分、独生子女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得分;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因子上没有表现出差异。
表3 父母教养方式在生源地变量上的差异
表4 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表5呈现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因子得分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高度正相关,与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均高度负相关,与过分干涉因子和过度保护因子均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因子得分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高度正相关;大学生正性情感因子得分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高度正相关,与过分干涉因子和过度保护因子均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负性情感因子得分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偏爱被试因子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因子得分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高度正相关,与过分干涉、保护因子高度负相关,与偏爱被试因子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因子得分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保护因子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正性情绪因子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高度正相关,与过分干涉、保护因子高度负相关;大学生负性情感因子得分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否认因子显著正相关。
表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由表5可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为进一步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运用回归分析,将父母教养方式全部11个维度全部作为自变量,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作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所得数据结果见表6。结果表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能显著正向预测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正性情感;父亲偏爱被试能显著正向预测负性情感;父亲过度保护能负向预测总体主观幸福感和正性情感。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度保护二者联合预测总体主观幸福感10.4%的变异量、正性情绪11.8%的变异量。就总体主观幸福感和正性情感而言,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能显著正向预测,母亲拒绝否认能显著负向预测,二者联合预测总体主观幸福感9.5%的变异量,联合预测正性情感11.2%的变异量;母亲拒绝否认能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状况;就负性情感而言,母亲偏爱被试能显著正向预测。
三、讨论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差异
结果显示,除负性情绪以外,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维度在大学生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负性情绪方面,农村大学生的平均分比城市大学生的平均分高。这一结果表明,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城市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仍比农村大学生好,他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这一结果与梅韫芳的研究相一致[19]。虽然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增多,但家庭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毕业后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这也可能是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体验到的负性情绪多的原因之一[20]。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基本一致。林金国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21]。本研究结果与其不同的原因可能在于所选取的被试。本文的研究对象基本是“90后”大学生,他们大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
(二)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及差异
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两个因子在生源地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因子均没有显著差异。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农村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大学生得分。这说明城市父母较多注重与孩子之间互动以及关心理解孩子,更倾向于民主型。而农村大学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多会出现偏爱某一个的现象。这与范晨霞的研究结果一致[2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城市家庭中的父母文化水平比较高,更多地选择比较温和的教育方式,城市大学生会比农村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父母偏爱被试上,农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得分,其原因可能是农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严重,有些父母认为“养儿防老”,偏爱长子或最小的孩子。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两个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因子均没有显著差异。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这说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体验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这与邓娅玲的研究结果相类似[23]。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多数家长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在孩子身上,而在非独生子女家庭里可能出现偏爱其中一个的现象。由此可见,独生子女体验到的关心爱护会多于非独生子女。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不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这与杨莉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24]。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多理解、体谅子女,给子女一个温暖、轻松的环境,会使子女感到放松愉快,从而使其生活满意度得以增加,大大提高了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如对子女非常严厉或过分保护等,都会增加其焦虑水平,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不利于其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水平会大大降低。
通过对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中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的是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父母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李慧民研究指出,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母亲的影响大,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关键作用[25]。的确,在我国的以往家庭模式中,母亲与子女接触的时间比父亲多得多。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亲应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子女,转变自己的教育态度与行为。
总而言之,要重视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加、获得主观幸福感。父母都要改变以往不良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多与子女沟通交流,让自己与子女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另外,研究者在关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二者与其他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如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价值观、手机依赖、生命意义感等。这些因素与二者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关系网,影响大学生的切身福祉与未来走向。
四、结语
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有更多的负性情感。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体验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而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偏爱被试的现象比独生子女家庭严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且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要为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充分了解子女的想法,给予其一定的独立自主性,提高子女在各生活领域中的满意度。其次,父母要改善教育子女的观念,认识到只有理智的爱、促进孩子成长的爱才是有价值的。再次,要重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使父亲知道自己作为“父亲”的位置和身份。最后,父母不要过分干涉或过分放任,要做到对子女的生活关心爱护但不包办代替,理解宽容但不控制,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1]Diener Ed.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y Bulletin,1984(3):542-575.
[2]黄希庭,郑勇,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4-125.
[3]郑雪,严标宾,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4):46-50.
[4]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3):336-338+342.
[5]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2.
[6]马崇升.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D].长春:吉林大学,2010.
[7]马希武.藏族大学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8]郭敏.四个国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相关性的跨文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9]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109.
[10]康战科.90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8.
[12]曾琦,芦咏莉,邹泓,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46-51.
[13]王玥.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与疏离感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4]崔凯.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就动机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07.
[15]郑志萍.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
[16]雷薇.商科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7]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143.
[18]张津萼,宋燕华,张艾琳.父母养育问卷试用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2):57-59.
[19]梅韫芳.合肥地区高职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0]杨宏.试论农村家庭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5):3-3.
[21]林金国.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22]范晨霞.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幽默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3]邓娅玲.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4]杨莉,赵品良,史占彪.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24):2518-2521.
[25]李慧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6):417-419.
TheRelationshipbetweenSubjectiveWell-beingandParentalRearingPatternsofUndergraduateStudents
WANG Hui-Yuan, GUAN Xue, LI Y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y using the revised SWB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SWB,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on the source place of students, but not between the single-child and the multi-child families; while both remarkable differences were for parental warmth, understanding and preference;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SWB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WB was prov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with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the former had a distinct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latte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relationship
B844
A
2095-7602(2017)11-0013-06
2017-07-23
吉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取向心理剧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389号)。
王慧媛(1984- ),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