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热凝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临床疗效观察
2017-11-21阮景云李荣春
阮景云 李荣春
(武汉市四医院疼痛科,武汉 430033)
射频热凝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临床疗效观察
阮景云△李荣春
(武汉市四医院疼痛科,武汉 430033)
跟痛症是一组由劳损和退变导致的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足跟部急、慢性疼痛的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及肥胖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1],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2],以足底疼痛影响行走为特点,严重者不能站立及行走,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3]。跟痛症的原因很多,跖筋膜炎是跟痛症的最常见原因[4],目前主要采用理疗、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及局部注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容易反复发作,而且存在治疗次数较多的缺点,增加病人身心和经济负担,手术仅适用于顽固性跟痛症,保守治疗无效者,并且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的缺点[5]。我科采用射频热凝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取得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方 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在我科确诊并治疗的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病人120例,所有病人均符合《坎贝尔骨科手术学》中关于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诊断标准[6]。将120例病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组、局部注射组、理疗组,每组40例,三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①晨起后着地行走即感足跟部疼痛,稍走几步后疼痛轻度缓解;②压痛点位于跟骨结节中央及跖筋膜附着处;③局部无红肿、发热等炎症表现;④MRI检查提示足底筋膜炎性改变;⑤不适宜应用口服药、外用药或者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人;⑥所有病人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患等;②有所用药物过敏史;③年龄小于30岁或大于75岁;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合并足部外伤、糖尿病足、风湿及类风湿性疾病;⑥跟骨高压、跟部脂肪垫炎、跟腱腱鞘炎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跟痛症。
2.治疗方法
(1)射频组予以连续射频联合局部注射药物:仔细检查病人足跟周围,在压痛点皮肤上做标记,病人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在标记点用0.5%的利多卡因2 ml做皮肤皮下局部浸润麻醉,用5~10 cm裸露针尖的射频套针,在压痛点处垂直或斜穿刺至跟骨,回抽无血,固定射频针,射频热凝及疼痛刺激采用北琪射频治疗仪,先给予感觉及运动刺激,以避免针尖在神经附近,保持穿刺针的位置,给予射频治疗,温度选择在45℃~55℃之间,以病人的耐受能力为度,持续时间为6分钟,射频模式为连续射频,为了排除局麻药物对结果的影响,我们只给予皮肤及皮下浅层的局麻,未深及神经区域,射频完毕,注射20 μg/ml臭氧3 ml,后注射溶解于1%利多卡因2 ml的复方倍他米松2 mg,消毒后穿刺点外敷创可贴,保持穿刺点局部干燥4天。
(2)局部注射组予以局部注射药物:仔细检查病人足跟周围,在压痛点皮肤上做标记,病人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痛点穿刺至跟骨面,注射20 µg/ml臭氧3 ml,后注射溶解于1%利多卡因2 ml的复方倍他米松2 mg,消毒后穿刺点外敷创可贴,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4天。
(3)理疗组予以传统理疗:电脑中频治疗:采用J48A透热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将两个电极分别于足底及足背对置,剂量以病人耐受为宜,每次20 min,每天一次,10次一个疗程。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三组病人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随访期间均停用口服镇痛药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分别记录(病人在正常日常生活情况下)治疗前,治疗后一周出院时的VA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及1年VAS疼痛评分。
(2)疗效评定:治疗前与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值/治疗前,以≥50%为痊愈,25%~50%为有效,< 25%为无效。近期疗效定为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VAS差值/治疗前,以≥50%为痊愈,25%~50%为有效,< 25%为无效。远期疗效定为治疗后1年与治疗前VAS差值/治疗前,以≥50%为痊愈,25%~50%为有效,< 25%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4.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用t检验方法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方法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前三组病人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与局部注射组、理疗组比较,射频组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射频组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均降低(P< 0.05);与治疗后1周比较,射频组治疗后3月、1年VAS评分均较低(P< 0.01);与治疗后3月比较,射频组治疗后1年VAS评分较低(P< 0.01);与局部注射组比较,射频组治疗后3月、1年VAS评分均较低(P< 0.01)。局部注射组治疗后1周、3月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后1年与治疗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理疗组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VAS降低(P< 0.05),治疗后3月、1年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见表1)。
射频组治疗后1周与局部注射组比较0.01 <P< 0.05;射频组治疗后3月与局部注射组比较P< 0.01;射频组治疗后1年与治疗后3月比较P< 0.01;局部注射组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3月比较0.01 <P< 0.05;局部注射组治疗后3月与治疗后1年比较P< 0.01;理疗组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比较P< 0.01;理疗组治疗后3月与治疗后1周比较P< 0.01。
三组病人治疗近期有效率分别为:射频组95%(38/40例),局部注射组77.5%(31/40例),理疗组32.5%(13/4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0.533,P< 0.05)。远期有效率分别为: 射频组92.5%(37/40例),局部注射组45%(18/40例),理疗组20%(8/4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9.556,P< 0.05,见表2)。
讨 论
王正义[7]等认为,跖筋膜是引起跟痛症的最主要因素,跖筋膜是足底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生物力学负荷较大的组织结构,对维持正常足弓有重要意义。跖筋膜起自跟骨结节内侧浅层,正常步态行走时,跖筋膜受到牵拉力量,使之异常紧张,受重力作用,足纵弓下沉,跖筋膜被牵拉,使得跖筋膜附着点承受着较大力量。长期持续牵拉或肥胖、运动劳损等情况下,跖筋膜容易产生无菌性炎性损伤,多发于跖筋膜起点,跟骨结节等附着处,从而诱发跟痛。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口服药物、理疗等方法治疗,但疗效不肯定,容易复发[8]。 本研究中局部注射组治疗后1周、3月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后1年VAS评分又恢复到治疗前。理疗组治疗后一周较治疗前VAS降低,治疗后3月、1年与治疗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说明局部注射及传统理疗远期效果差,且容易复发,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治疗跖筋膜炎。
慢性疼痛是机体因为慢性损伤、炎变以及退变引起的软组织粘连、肥厚、压迫、渗出、挛缩和结瘢等导致的局部微血管神经功能障碍[9]。射频热凝是电流通过组织时,通过高频电场的作用出现离子运动,摩擦生热,实现局部组织达到治疗所需的温度,出现蛋白凝固性破坏而发生局部细胞毁损。 王应德应用射频热凝结合松解术治疗顽固性软组织疼痛取得显著疗效。Lee[10]等对一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异常的颈后区疼痛的病人进行疼痛点的射频热凝治疗,病人疼痛缓解,并且超过5个月。陈志[9]使用射频热凝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针刀松解术后残余痛30例,3个月后疼痛缓解达98.7%。我们采用射频热凝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是通过射频热凝传导热能的生物学作用,使肌筋膜附着点的炎性反应得到消除和炎性粘连松解,微血管再生,局部循环改善,有害物质消除,使疼痛缓解,甚至消失[11]。本研究中射频组治疗后1年VAS评分1.06±0.03,较治疗后3月VAS评分2.06±1.08,进一步降低,说明疼痛进一步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局部微循环再通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11,12],说明射频热凝的作用较其他治疗方法效果更持久。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射频热凝组近期疗效达到95%,远期疗效达到92.5%,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射频热凝治疗,远期疗效更佳。
表1 三组病人不同时段VAS (x±SD, n = 40)
表2 三组治疗后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 (n = 40)
综上所述,通过射频热凝治疗,使跖筋膜附着点的炎性反应得到消除,炎性粘连松解,微血管再生,局部微循环改善,有害物质消除,使疼痛缓解,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效果更好,作用更持久。
[1] 马显志, 陈兆军.跟痛症治疗进展.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 5:373~376.
[2] 张艳荣, 郑振泉, 刘俊莲, 等.经皮跟骨钻孔减压术治疗跟痛症.解剖与临床, 2005, 10:100.
[3] 卢笛, 徐卫星, 马苟平, 等. 跟痛症的针刀分型论治.中国骨伤, 2010, 23(8):616~619.
[4] Ogden JA, Alvarez R, Levitt R,et al.Shock wave therapy forchronic proximal plantar fasciitis.Clin Ortho Relat Res, 2001, 387:47~59.
[5] 陈聚伍, 鲍恒, 孙保国.顽固性跟痛症手术方法选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13):1032~1033.
[6] Senders R, Fortin P, Dispasquale T,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al calcaneal fractures.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 fi cation.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3, 290:87~95.
[7] 王正义, 张建中, 俞光荣, 主编.足踝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42.
[8] Hong CZ.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Curr Pain Headache Rep, 2006, 10(5):345~349.
[9] 陈志. 射频热凝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针刀松解术后残余痛的临床观察.河北医学, 2012, 1(18):93~94.
[10] Lee JS, Yoon KB, Kim IK,et al.Pulsed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of pain relieving point in a soft tissue. Korean J Pain, 2011, 24:57~60.
[11] 姚活峰, 陈金生, 卢振和. 射频热凝消融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初步观察.现代医院, 2006, 6(5):57.
[12] 王福根. 银质针疗法在临床疼痛诊疗中的应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 9(3):173~181.
10.3969/j.issn.1006-9852.2017.09.020
△通讯作者 1243480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