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惠模式”候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2017-11-21
“三惠模式”候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 法
3月20日,铜仁市印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兜底及非医疗费用专项救助实施方案》,从今年1月1日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自付医疗费用将不超过1000元,对住院期间患者和陪护人员的生活费、往返交通费还可适当进行救助。
这项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背景下及时出台的医保惠民文件,意味着极端情况下,一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无论花去多少治病费用,其自付部分均不超过1000元,堪称“史上最惠”。
事实上,铜仁这项医疗新政的出炉,是对其一直探索创立的“普惠+特惠+精扶惠”医疗保障模式的提升和强化。近年来,铜仁市探索建立“三惠模式”,整合利用新农合政策、医疗卫生改革政策、保险政策和各类财政补助政策,形成合力,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贵难题,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走出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医疗健康保障新路。
“普惠”从整饬市、县、乡三级公立医院开始。
铜仁市8个县15所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县级公立医院人员工资补助比例,县级财政每年至少增加财政投入9300万元,大部分县将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比例调增到80%以上,最高可达到90%。
为严控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铜仁将医院门诊费用、住院费用等19项指标列入重点监控内容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内容。
提高一般疾病住院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门诊补偿标准从50元增加到300元。全市乡级、县级、市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5%、75%、65%,分别提高近30个百分点。
随后,铜仁大力提高全市群众新农合参合率,今年已达99.43%,基本实现群众参合全覆盖。这波组合拳下来,铜仁全市公立医院人员收入与医疗收费的关联密度明显降低,医疗费用大幅普降,群众看病普遍获得新农合保障,一个剪刀差,群众得普惠。
如果说“普惠”保障网兜住了一般病患的就医难题,那么“特惠”政策则是重大疾病患者的一道防护网。
2013年铜仁市就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至2016年,实现将城镇居民纳入重大疾病商业保险范围,把大病保险报销封顶线从40万元提高到50万元。
按照“财政补助、居民共筹、市级统筹”原则,建立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基金。明确分段保险补偿标准,并从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基金总额中提取85%作为重大疾病保险费,按人均0.5元提取重大疾病再保险基金。此外还从基金总额中提取15%作为风险调节基金,确保风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对于因患重大疾病,且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参合群众,可向商业保险公司申请医疗费用预付,预付比例高达医疗总费用的80%。同时,携手重庆市5所医院建立跨省就医直补试点,参合群众出院时实行现场直补,个人只需缴纳自付部分。
“精扶惠”更像一张兜底网,对象是特困户。
铜仁市针对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和困难群体,量身定制“一资助、两提高、两降低、两兜底”,将57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对象,“先看病,后付钱甚至可以不付钱。”
一个实例即可看明白:玉屏自治县柴冲村特困户张德智,因患食管气管瘘住院治疗,产生31487元医疗费,新农合报销23475元,大病保险报销1006元,民政救助解决7006元,他个人零自付。
今年,铜仁正着手全面建立健康扶贫补充保险制度,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加上刚刚出台的《专项救助实施方案》,铜仁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者家庭因病致贫的防护更趋彻底。
2016年数据显示,铜仁全市仅11类精准扶贫对象患者56390人次分类享受了上述政策,群众平均实际补偿比提高到了82.15%,而这种提升并未增加新农合资金压力和各级财政负担。
2016年,正因为“三惠”医疗保障模式的首创性、实操性和可持续性特征,引起全国医政界的强烈关注,先后入围贵州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及2016年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征集候选名单。
(责任编辑/欧阳海南)